泡茶择水全攻略:一文教你如何选择泡茶水

文摘   2024-07-05 16:01   福建  



李景蓉

曾任台湾《tea茶》杂志主编、

台北罐子茶书馆主理人,

行走于世界各地探访茶文化相关领域,

对茶充满好奇,

却也沉迷于艺术、美食、佳酿之间。

对书写严谨,对生活任性。

现为自由撰稿人,

并从事多项茶文化活动策划。


——————


+

访泉:从陆羽、宋徽宗到红楼梦

+


小时候有一次周末,父母去山上踏青,返家时,特意用塑料瓶装了几瓶泉水,兴高采烈地跟我说,我们来喝茶吧。当时应是小学刚毕业没多久的我,自然没读过什么明人手札,也不懂什么文士风流,只记得那天的茶格外甘醇,绵长的余韵,以及在口中不断回甘的滋味,直至今日都还记得。也让儿时的我有了一个印象,山泉水泡茶真好喝!



及长,喝茶的机会多了,读的书多了,旅行的机会也多了。因为儿时对泉水泡茶的印象太强烈,有机会到杭州苏东坡大赞的虎跑泉,或是明代文人最爱的惠山泉,都忍不住取点泉水回旅店的房里,试试泡起茶来是什么滋味。甚至到了京都,听闻途经室町时代茶道七大名泉之一的桐原水、或是以水质甘冽闻名的伏见泉,也都会好奇想尝试。

 

我不管去到哪个城市,都不忘带上茶具,一来是习惯了有茶相伴的日子,二来也是想试试不同城市的水泡茶的滋味。但却意外地发现——不是每个泉水都好喝,而好喝的水泡起茶来也不一定好喝。这简直完全是颠覆了我小时候的美好印象。

 

对照古时文人笔记,自唐代陆羽开始,无不要求以活泉烹茶,然而到底是什么影响了这些水在泡茶的时候造就出不同的口感呢?甚至是同一款泉水,为何有时泡茶好喝,有时却又平淡无奇呢?

 

其实古人的书写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带着个人情感的浪漫色彩。

 

翻开茶书古籍,可以看到不同年代茶人对水的不同观点。陆羽在《茶经》中曾言:“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他将泉水排名第一,井水最差。而《大观茶论》中则说:“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古人品水,虽曰中泠惠山为上,然人相去之远近,似不常得。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污,虽轻甘无取。”反而在宋徽宗的眼中,容易取得的井水又比江水好上许多。

 

先不说两个人的时代已相隔甚远,两个人的居住城市、生长背景、生活经历等也皆不相同,在没有标准数值的判断下,其记录的更多是个人的生活经验以及个人爱好而已。

 

喝茶是一件浪漫的事,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曾经如古人般浪漫的四处访泉,以享清风明月下烹泉煮茶之妙。但后来却发现,再浪漫的事,还是要回归到不浪漫的科学,才能建立起相对的评判标准。只凭感觉,难免会造成谬误。

 

古时候取水不易,且难以相互对比,在文字的记载中更多是个人经验的书写,无法成为统一的标准,再加上现代因为工业污染的关系,我对于所谓天然水源,如雨水、雪水、不熟悉的井水与泉水等,反而使用起来更有所疑虑。

 

曾经有个南方的朋友初到北京,第一次见到鹅绒大雪,兴奋地烹雪煮茶,颇有“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的雅兴,也有红楼梦里“梅花上的雪”的浪漫,并且还跟大家分享说雪水的滋味如何鲜活甘甜。殊不知那正是北京雾霾严重的几年,第二天看到陶瓮里的雪水化成浮着一摊油渍的水,恨不得把昨天喝进去的茶全都吐了出来。

 

习古、仿古之后,还是需要回归现代科学。

 

 

+

水质:TDS、pH与钙镁离子

+

 

科学的方法,是透过简单的机器去检测水中内含物质的数值,去评判一款水是否利于泡茶。这同时也解惑了为什么有时候取回来的泉水,虽然喝起来甜甜的,但泡茶的香气却闷闷的;或是虽然喝起来轻盈的水,但泡出来的茶特别苦涩。

 

要取用天然的泉水,首先要确定水源干净且无污染。

 


一般天然水源的问题在于水质不稳定,除去可能受到的工业污染外,也会因为大雨或干旱,甚至上游产生崩塌等因素,造成内含物质的变动,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在山里取的同一款泉水,有时泡茶好喝,有时则平淡无奇。我们回看明代的茶书,文人们也曾就不同的季节的雨水、泉水、井水等进行相对优劣的划分,便是因为天然水源易受气候影响的缘故。

 

身为一个长期居住在都市的现代人,自然还是以超市中最易取得的瓶装水为优先选择。市面上的商品琳琅满目,常常看得人头昏眼花,我通常是选择习惯的几种水,但如果因为出国或是出差,无法买到自己习惯用水时,可以从下面几种数值去判断,包括水的TDS(总溶解固体量)值、软硬度与酸碱值。

 


TDS的单位以mg/L或ppm表示。因为纯水是地球上最佳的溶剂,所以除非在实验室里,不然即使经过电解或蒸馏,水里面还是会有含有微量的元素,而TDS就是指这个水里除了纯水(H₂O)之外,还含有多少其他物质。

 

TDS指数越高,物质越丰富,在品饮的时候可以喝到越多其他矿物质的味道。以瓶装水来说,依云的TDS将近300,喝起来矿物质的味道非常明显,但也因为物质过于丰富,拿来泡茶的时候,会与茶中物质相互干扰,茶的香气会被明显耗损,口感也会改变,虽然某些程度上会让茶汤中的涩感降低,但也会让茶汤失去真实的滋味。相反,TDS指数越低则越纯净。以瓶装水来说,一般的纯净水或蒸馏水大概都属于此类,过于纯净的水也不适合泡茶。

 

前文提到,水是地球上的最佳溶剂,所以当它越纯净,就越能最大量地析出物质,但同时优劣并陈,所有的优点与缺点都会最大程度的被呈现。例如茶中的香氛物质的完全释放,会让香气更显,但同时,苦涩物质也会格外浓郁地一同析出,所以茶汤就会更加苦涩。

 

纯净水泡茶,就像开了高分辨率的相机正面自拍,不开美图,不开滤镜,毫无掩饰。



泡茶就是追求要将茶泡好喝,而不是时时刻刻做审评。毕竟喝茶就是浪漫又有趣的事。所以对照不同的茶,选择不同的水,可以让手中原本的好茶更加分,这才是理解水最重要的动力。

 

我们一般常用来泡茶的瓶装水,如农夫山泉、冰露、恒大冰泉等的TDS大概都介在30~90之间。我自己试过好几款瓶装水,最后发现我大概的偏好落在50左右。市场上有分矿泉水与矿物质水,前者是天然泉水,后者是蒸馏水再添加矿物质,虽然说应该是差不多,但心理因素上,我还是会选择天然泉水。

 


再来就是所谓软水与硬水的差异。

 

区分软水与硬水主要是计算一公升水中矿物质钙和镁的总量,所以通常数值与TDS呈现相等的高低变化。也就是说,通常硬水的TDS会偏高,而软水则会偏低。用简单的方式说,TDS就是钙与镁与其他物质加总在一起而溶解在水里的含量,如果水里面的钙和镁含量高,那水里面的总溶解固体量也会变高。

 

钙离子会促进茶多酚产生沉淀,所以过硬的水冲泡茶汤往往会出现浑浊和沉淀现象。但是太过于干净的水也不利于茶汤的表现,适当的金属离子能为茶汤的滋味加分。一般而言在硬度在60 – 120 mg之间,TDS值在50~150之间,都能很好的表现茶汤。至于要选择偏软或偏硬,那就看个人喜好的口感了。

 

有一种说法,说越纯净的水最能反映茶叶好坏的水,许多评茶的时候都会使用纯净水,就像拍证件照一样,优点缺点都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但我们自己在品饮茶汤时,更多的是要享受茶给我们带来的愉悦感,以及透过器物及水品的选择,搭配冲泡的技巧,让茶汤变的更好喝,就像拍照时偶而开个美颜,帮自己的颜值加分,让自己更开心,才是喝茶最重要的事情。

 

简单来说,就像做西红柿炒蛋的时候,今天买的西红柿太酸了,炒菜的时候就会放点糖,为的就是要让成品成为一道可口的料理,而不是坚持不放盐不放糖,才叫享受食物的原味。同理,当了解手上茶叶的优缺点后,再透过水的选择让茶汤更加分,那才是泡茶人的真正本事。

 


再来一个水常见的判断要素就是酸碱值(pH值)。

 

pH值小于7为酸性,大于7为碱性,当pH大于5时,茶汤色泽变逐渐加深,pH达到7时,茶黄素就倾向于自动氧化而损失,而碱性条件下会促使茶汤中的多酚类物质产生不可逆的氧化,从而改变汤色和口感。因为水本身的特性,只有在实验室中才有可能成为完全中性,所以在泡茶的水品选择上,建议是中性偏酸的水冲泡为佳,最著名的大概是虎跑泉,酸碱值平均落在6左右,水感滑顺且发茶性佳。

 

在媒体长期的洗脑下,常常有人觉得微酸性是不好的,甚至有各种打着健康旗号的碱性水,殊不知人体本身有一套运作机制,血液偏弱碱、皮肤呈现弱酸性,不管从外界吃任何的酸、碱食物,对正常人而言,身体都能透过呼吸、肾脏等将废物排出,迅速让人体的酸碱值调节至7.35到7.45之间。所以喜欢碱性水的人,建议当作一般日常水分的补充就好,不需要拿来泡茶,因为所谓透过饮食改善酸碱体质已经被证实是骗局一场了,科学证实了喝碱性水并不能改变体质,但用碱性水泡茶肯定会改变茶汤——所以我们还是听科学的吧。

 

最疯癫的时候,我大概把市场上容易买的到的几款水都买了一次,回家用白瓷盖碗或是评鉴杯,置入同样克数的茶叶,然后同时煮水,同时冲泡同一款茶,再同时出汤。神奇的是,除了口感上有不同的差异,就连茶汤的色泽也都不一样,但我也发现,人的口感是有很明显偏好的,喝来喝去,我喜欢的就是那几款水。

 


我喜欢泡绿茶的水偏软一点,虽然茶汤中的涩感比较明显,但是毫香的芽香也更能被凸显。泡岩茶跟单丛的水会比绿茶硬一点,这样泡出来的茶汤是圆润且饱满的,香气也能有很好的平衡。至于熟茶或红茶则更硬一些些,香气平稳,主要是呈现茶汤的醇厚感。不过也有朋友完全跟我相反,只能说口感真的是非常主观的事,大概就像咸豆花还是甜豆花一样,永远没有定论吧。

 

不过了解了基础数值的概念之后,不管去到世界各地,只要翻开瓶装水的标签,一看TDS、软硬度及酸碱值,基本就能判断这款水是不是对泡茶时的“好水”,虽然有点不浪漫,但却更准确。

 

+

烧水:炭与壶

+


讲完水质,冲泡茶汤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烹泉。


苏轼曾说“活水还须活火烹”,怎么样才叫做“活火”呢?则是指“炭火之有焰者”,其火力猛炽,相较竹木之属又少烟气,“且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可见,煮水的燃料以炭为最佳,且要先将木炭“先烧令红,去其烟焰,兼取性力猛炽,水乃易沸。既红之后,乃授水器,乃急扇之,愈速愈妙,毋令停手”,力求“快煎”。

 


在许多文献里提到,古人泡茶时喜欢用急火,将水迅速烧开,再用以冲茶。如陆羽《茶经》里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而明代《茶疏》则说:“水一入铫,便需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至无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

 

从唐到明,历来茶书皆统一口径表示,泡茶煮水,须以大火急沸,并以刚煮沸起泡为宜,用此水泡茶,茶汤香味皆佳。会这么要求,是因为当水不断沸腾时,纯水不断变成气体蒸发,而内含物质的比例也会进行变化,钙与镁则会变成固体不断沉淀,若没有适当地添加新水,最后茶汤会越发呆板无趣。

 

还有一个说法是因为含氧量的降低。当水的温度升高,水分子会膨胀,因此氧气会被排出,但是当温度下降,氧分子会回到水中,内含物质的比例是不可逆的。也许古人无法明确地说明原因,但透过长期观察与体感经验后,便能理解为什么古人强调要高温急火去烧水,且不可过老的原因了。

 

甚至工夫茶中亦强调“一冲一煮”,也就是冲泡每一泡茶汤都必须重新煮水,其重点就是强调水性的鲜活。原因也就是透过迅速加热的过程,确保冲茶时的水质与常温时的状态所差无几。虽说在口感上的只有些许的微妙差异,但古书中时常有一口便喝出水源产地的神奇故事,若其真有绝对味觉,那么对于水的鲜活生老,便格外重要了。

 

而要让水可以迅速升温,除了炭之外,烧水壶的材质与造型也是一大重点。

 

《茶疏》中曾说:“金乃水母,锡备柔刚,味不咸涩,作铫最良。铫中必穿其心,令透火气,沸速则鲜隔风逸,沸迟则老熟昏钝,兼有汤气。”虽然金属壶的升温快速,但金银之壶价格高昂,铜铁之属则金气太重,明代文人则爱用锡壶,是因为觉得相较金银等贵重金属而言,锡更符合茶性谦俭的特性,并且又没有铜铁的金属气味。

 


所谓金气,就是指铜或铁制的壶在烧水时,微量释出的金属离子会干扰茶汤。研究指出,许多矿物质及溶解的金属离子,如含量稍高,常会使茶汤产生苦涩味,影响茶味的正常表现。如用含铁量较高的水冲泡茶叶,会使茶汤颜色变暗发黑。这也是为什么用铁壶煮水泡茶,特别是轻发酵的绿茶,茶汤会变得干涩混浊的原因。

 

磁器易裂,金属昂贵,石壶则升温较慢,因此最后则由胎壁可薄如纸、又不碍茶性的砂铫成为大众的选择。

 

其实大家在家里也能做个小实验,用铁壶、陶壶、玻璃壶等不同的材质烧同一款水,泡同一款茶,其茶汤的色泽与口感会明显不同,这便是水在升温过程中,在不同材质的壶中产生不同的作用而成。所以选了好泉也得选择好器,才不枉辛苦一场。

 

记得有一次在苏州的酒店,一群朋友临时想喝茶,有人带了很好的老茶,有人带了清末的老紫砂壶,还特别叮嘱去买水的人,要买某个品牌的某个产地的瓶装水,但是那天的茶怎么也泡不好,香气不扬、口感薄弱。大家百思不解,做了各种调整,直到后来换了烧水的壶,才恢复正常。大家这时才恍然大悟,同样都是快烧壶,烧出来的水居然能差这么多。

 


观文征明《惠山茶会图》,可见诗友文人相聚亭畔,或坐于泉亭之下,或山径信步,童子们烹泉备茶,好不诗意。我们在21世纪的现今,对古时文人的浪漫虽有所仰慕,但我认为我们应该是对风雅的情怀保留追慕,而用现代的方法去实践,以科学的数值为基础,而非纯粹靠着道听涂说且似是而非的概念。

 

现代喝茶人,当然站得比陆羽、宋徽宗等前辈高了一点点。知识是科学的,方式是风雅的,情怀是慕古的,才能避掉喝茶路上的一坑又一坑。

 


 

撰文 李景蓉

编辑 丛二

排版 薯饼

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为「将饮茶CHA」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请与公众号后台联系



将饮茶CHA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