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的三大流派:古典派、浪漫派和自然派

文摘   2024-09-27 15:00   福建  

茶是一件艺术作品,它的高贵气质只有大师之手才能得到。我们有质量好的茶和质量坏的茶,就像我们有好的绘画和坏的绘画一样,而往往我们有的是后者。制作好茶并没有什么单一的诀窍,就像创作提香或雪村那样的作品没有什么规则一样。每一种茶叶制法(preparation of the leaves)都有它的个性,它对水和热的特别的亲和性,它保存着的遗传记忆,还有它独特的表现方法。真的美必定常存于制法之中。由于社会总是不能承认这种艺术和生活的简单而又基本的法则,我们怎能不承受巨大损失呢?


提香 · 韦切利奥(Tiziano Vecelli,1488或1490 — 1576),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代表作有《乌比诺的维纳斯》《圣母升天》《神圣与世俗之爱》《爱神节》等。
 
雪村(1504 — 1589),字周继,常陆人。日本室町后期的画僧,曾居住于奥州的会津、田村等地,终生以画为友。曾学习宋元画,画风个性强烈,代表作有《风涛图》《竹林七贤图》等。

宋代诗人李竹嬾曾悲叹世上的三件最为可悲之事:伪教育耽误了好青年,俗气的赞赏贬低了名画的价值,拙劣的技术糟蹋了好茶。像艺术一样,茶有它不同的时代和流派。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时期:煎茶、抹茶和淹茶。


我们现代人属于最后这一个流派。品茶的各种方法表现了流行这些方法的各个时代的精神。因为生活即是表现,我们的无意识行为正是我们最隐密的思想的不断的表露。孔子曰:“人焉廋哉。”也许,因为我们没有什么伟大的东西可以隐藏,所以,我们才过多地在小事情上显示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就像哲学和诗的精华一样,表述着人类的理想。


李竹嬾 “宋代诗人”,当为“明代文人”之误。李日华(1565 — 1635),字君实,号竹嬾,浙江嘉兴人。晚明官员、书画家、鉴赏家。著有《味水轩日记》《紫桃轩杂缀》等。

伪教育耽误了好青年,俗气的赞赏贬低了名画的价值,拙劣的技术糟蹋了好茶。此句引自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卷二。原文为:“天下有好茶,为凡手焙坏;有好山水,为俗子妆点坏;有好弟子,为庸师教坏。”—译者注
 
煎茶、抹茶和淹茶,即煮茶、沏末茶和沏叶茶。

甚至于像对葡萄酒的不同爱好表明了欧洲不同时代和不同国民的各不相同的特质一样,关于茶的不同理想标志着东方文化的不同情调。煮的团茶、搅的粉茶、沏的叶茶,标志着中国的唐朝、宋朝和明朝各自特有的感情方式。如果我们可以借用常被滥用的艺术分类术语,我们大体上可以把它们称作:茶的古典派、茶的浪漫派和茶的自然派。

产于中国南方的茶树很早即载于中国的植物学和医学方面的书籍中。在古籍中,它被冠之以各种名称,如荼、蔎、荈、槚、茗,并且被高度赞誉为具有恢复疲劳、清醒精神、增强意志、矫正视力等功效。它不仅作为内服药而被施用,而且,为减轻风湿病的疼痛制成糊状以作外敷。道家声称它是使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的重要组成成分。佛教徒们在长时间的冥想中广泛地使用它来抵抗睡魔。


陆羽《茶经 · 一之源》提及茶的名称和功效:“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四五世纪,茶已成为长江流域的住民喜爱的饮料。正是这个时期,“茶”这个现代用的表意文字出现了。很显然,它是古代“荼”字的别字 。

南朝的诗人们留下了一些热情颂扬“液状翡翠之泡沫”的字句。当时,皇帝们常常把精制的茶叶赐给高官们作为表彰他们的功勋的奖赏。那个时候,饮茶的方法还是极端原始的。把蒸好的茶叶放在臼中碾碎,之后制成团子,和米、姜、盐、橘皮、香料、牛奶一起煮,有时还有洋葱!现在,西藏人和许多蒙古部落还有这种风俗,他们用这种配方制成一种奇妙的浆汁。从中国商队那里学来了制茶方法的俄罗斯人则用柠檬切成的薄片,这正是古代饮茶方法的痕迹。

荼 追溯“茶”字字源的工作,始于宋代文人魏了翁,《鹤山集》卷四十八《邛州先茶记》考订,“茶”的本字是“荼”,中唐以后才出现了“茶”字。清初顾炎武在《唐韵正》中,通过对唐代碑刻文献的考察,肯定了魏了翁的观点。译者注:日本汉学家佐藤喜代治在他的《汉字在日本的历史》中写到,“茶”字出现于唐代,由“荼”字演变而来。详见佐藤喜代治,大藏省印刷,1986年第二版。
 
把蒸好的茶叶放在臼中碾碎,之后制成团子,和米、姜、盐、橘皮、香料、牛奶一起煮,有时还有洋葱!《茶经 · 六之饮》记载了当时流俗的饮茶法:“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是唐朝的时代精神把茶从粗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使它达到最终的理想境界。我们的第一个茶的改革家是八世纪中叶的陆羽。他生于释、道、儒三教寻求相互融会贯通的时代。那个时代泛神论的象征主义教人们从一个特殊的现象中寻求整个宇宙的反映。诗人陆羽从饮茶的仪式中看出了支配整个世界的同一个和谐和秩序。在他的伟大著作《茶经》中,他制定了茶道(the Code of Tea)。从那时起,他就被崇拜为中国茶商的保护神。


陆羽(733 — 804),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性诙谐,闭门著书,不愿为官。一度曾为伶工。与女诗人李季兰、僧皎然颇友好。以嗜茶著名,并精于茶道。撰有《茶经》。又能诗,但传世者不多。


《茶经》分三卷十章。第一章,陆羽论述了茶树的本性。第二章论述了采茶的工具。第三章论述了选茶。根据他的说法,高质量的茶叶必须“如胡人靴者,蹙缩然;犎牛臆者,廉襜然;浮云出山者,轮菌然;轻飙拂水者,涵澹然。……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 。

这一段连用了数个比喻,描述茶饼中精品的形状,有像胡人的靴子一样皱缩的,有像野牛胸部一样起伏不平的,有像浮云出山一样曲折回旋的,有像轻风吹过水面一样表面有水波纹的。……又有像新修整过的土地经过暴雨流水的冲刷,显得凹凸不平的。天心以为是形容“高质量的茶叶”(the best quality of the leaves),则不太确切,未区分茶饼和茶叶。

第四章始于三脚铜风炉,终于装盛所有茶具的竹制都篮,列举并描述了二十四种茶具。在这里,我们注意到陆羽偏爱道家的象征主义。并且在这一部分里,观察茶对中国陶器的影响也是饶有兴味的。众所周知,中国的瓷器起源于复制精美玉器的企图,结果,在唐代出现了南方的青瓷和北方的白瓷 。陆羽认为青色是茶碗的理想颜色,因为它可以增添茶水的绿色。相反,白瓷则使茶水显出粉色,因而给人无味的感觉。这种观点的产生是由于他饮用的是团茶。后来,当宋代的茶师饮用粉茶时,他们则喜爱深蓝色和黑褐色的厚茶碗。到了明代,泡茶开始了。白瓷制的薄茶碗则受到厚爱。

在第五章里,陆羽描述了制茶的方法。他除去了除盐以外的所有添加物,而且他详细地论述了已被大量讨论过的水的选择和煮沸的程度问题。根据陆羽的看法,山泉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煮沸的程度有三:初沸呈现为鱼目似的小水泡浮游在水面上;二沸呈现为水晶珠似的水泡在涌泉似的水中翻滚;三沸呈现为水沸如腾波鼓浪。先把团茶放在火前焐烤,直到它变得像婴儿的手臂似的柔软,然后把它夹在两张优质的纸之间揉成粉末。水初沸时放盐,二沸时放茶,三沸时往壶里加一勺冷却的水,让茶叶沉淀下来,使水复清。然后这茶水就可以斟饮了。啊,琼浆玉液般的茶水!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湄。它正如唐代诗人卢仝所写的那样: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所引诗句,节选自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为感谢友人孟谏议赠予新茶而作。此段在后世常被单独引用,又称《七碗茶歌》。卢仝(约795 — 835),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年轻时隐居少室山,家境贫困,刻苦读书,不愿仕进。其诗风格奇特,近于散文。有《玉川子诗集》。

“南青北白”,是唐代瓷器在发展中形成的两大瓷窑系统,其代表分别为浙江的越窑和河北邢窑。


《茶经 · 四之器》:“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陆羽举出了青瓷胜于白瓷的三种原因,天心引用时突出了其中的第三条。

深蓝色和黑褐色的厚茶碗,如《大观茶论 · 盏》:“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

《茶经》的后几章记述了饮茶的一般方法的粗俗,有名的茶人的简历,中国有名的茶园,茶具的所有变种,还附有茶具的插图。不幸的是,《茶经》的最后一章已经散佚了。《茶经》的出现在当时肯定是一个轰动一时的事件。陆羽得到了代宗皇帝(762—779在位)的友谊,并且他的名声引来了许多门徒。据说当时有一些高手能够把陆羽泡制的茶从他的门徒们泡制的茶之中挑选出来。还有一个官人,由于不会品尝出自大师之手的茶水而被载于史册了。

《茶经》第十章题名“十之图”,但传世各个版本均无附图,后世多认为第十章亡佚了。但《四库全书总目》认为,题名为“十之图”,是总结上九章,将以上九类茶事写在绢素上张贴在座位旁,而不是另有一章附图。可备一说。

这位官人应是李季卿,故事最初记载于唐代文人封演的笔记小说集《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中。—译者注

到了宋代,抹茶开始流行,因而开创了茶的第二个流派。先用小石磨把茶叶研成细粉,然后把它放进热水里,用竹丝制成的精巧的茶筅搅打。这个新的方法导致了陆羽所使用的茶具的一些变化,当然,茶叶的选择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盐不再被使用。宋人对茶有着无限的热情。美食家们竞相发明新的花样,为了定其优劣还定期举行比赛。徽宗皇帝(1101—1125在位)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以致难以兼为一个举止端庄的帝王,他不惜用珍宝去换取珍种的茶叶。他亲笔写下了茶论二十篇,其中他把“白茶”奉为最珍贵的精品。

茶筅,即搅和茶叶末使之起泡沫的小圆竹刷。

就像宋人的人生观不同于唐人一样,宋人关于茶的理想也不同于唐人。先祖们试图以象征来表现的事情,宋人则力求把它们现实化。在新儒家 的心目中,现象世界并不反映宇宙法则,而是宇宙法则本身。万劫不灭唯在瞬间—涅槃永驻心中。不朽即在无穷的变化之中,这一道家的思想浸入到宋人的思想模式之中。兴趣在于过程,而不在结果。真正的生机在于去完成,而不在于完成。只有这样人才能当即直面自然。

一个新的意义出现在生活的艺术之中。于是,饮茶不再作为一种诗意的消遣,而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王禹偁赞誉茶像直言,可以触动他的灵魂,茶那微妙的苦涩使他回味善意的忠告。苏东坡曾写道,茶的纯洁无瑕像真正有德的君子那样能抵御污染。 

新儒家,指宋代理学家。

茶那微妙的苦涩使他回味善意的忠告,此句出自王禹偁所作的律诗《茶园十二韵》,原文为:“沃心同直谏,苦口类嘉言。”王禹偁(954 — 1001),字元之,号雷夏先生,宋代巨野人,著有《小畜集》等。


佛教中,大量吸收了道家教义的南宗禅创造了用心良苦的茶的仪式。僧人们集合在菩提达摩的像前举行神秘的圣餐仪式时,轮流喝一个碗里的茶水。正是这个禅宗仪式终于在十五世纪发展为日本的茶道。不幸的是,十三世纪蒙古部落突然勃发起来,结果元朝皇帝的野蛮统治,摧毁和征服了中国,宋文化的全部成果被毁灭了。十五世纪中叶,企图复兴中国的明朝又陷于内乱。十七世纪,中国再度沦于满族人的统治之下,昔日的风俗习惯便被改变得面目全非了。粉茶被忘得一干二净。我们发现一位明代的训诂学者竟不能想起一本宋代古籍中的茶筅的形状。

此处所指,疑是明末清初学者毛奇龄,天心“明代的训诂学者”的说法不太确切。毛奇龄(1623 — 1716),字大可,号秋晴,萧山城厢镇(今属浙江杭州)人,治经史及音韵学,著述极富,有《西河合集》四百余卷。其《辨定祭礼通俗谱》卷三云:“祭礼无茶,今偶一用之。若朱礼每称茶筅,吾不知茶筅何物。且此是宋人俗制,前此无有,观元人有咏茶筅诗可验。或曰宋时用茶饼,将此搅之,然此何足备礼器乎?”

现在的饮茶方法是把茶叶放在碗或杯子里用热水沏。西方世界不知道旧的饮茶方法是因为欧洲在明代末期才知道茶。


对于后来的中国人,茶仅仅是一种可口的饮料,但绝不是理想。国家的长期灾难夺去了他们品尝生命的意义的兴趣,他们变得现代化,即变得老成而又清醒。他们失去了对使诗人和古人永远年轻和生机勃勃的幻想的崇高信念。他们是一些折中主义者,温和地接受宇宙的传统。他们玩弄自然,但不肯屈尊去征服或崇拜她。他们的茶叶带着令人惊异的花似的芳香,但是,在他们的茶杯中已经再也找不到唐、宋时代的茶道仪式那样的浪漫了。

紧紧追随中国文明的脚印的日本却知道茶的这三个阶段。我们看到这样的记载:早在729年,圣武天皇(724—749在位)在奈良的皇宫里赐茶给百僧。茶叶大概是我们的遣唐使带回来的,制作的方法也是当时流行的风格。在801年,名叫最澄的僧人带回了一些茶种,并种植在比叡山。接下来的几个世纪,茶成为贵族和僧侣所喜爱的饮料,大量的茶园也出现了。名叫荣西的禅师2 曾去中国研究南宗禅,宋茶随着荣西禅师的归国,在1191年来到日本。他带回来的新种成功地种植在三个地方。其中一处是京都附近的宇治。宇治至今一直被誉为生产世界上最好的茶叶的地方。南宗禅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开来,随之传播开来的是宋代的茶道和关于茶的理想。十五世纪,在足利义政3 将军的赞助下,茶的仪式作为一种独立的、世俗的仪式完全确立起来。 

最澄(767 — 822),日本天台宗的创立者。俗姓三津首,幼名广野,日本近江国滋贺郡人。少从近江国师行表高僧出家,后赴南部,在鉴真生前弘法的东大寺受具足戒,并学习鉴真和思托带来的天台宗经籍。公元804年曾率弟子入唐学佛法,于805年返回日本。故此处所说的801年有误。
 
荣西禅师(1141 — 1215),日本临济宗的创立者。俗姓贺阳,字明庵,号叶上房,备中(冈山)吉备津人。自幼从父学佛,十四岁出家,初学天台密教,曾于1168、1187年两次入宋学习临济禅。著有《吃茶养生记》一书,将茶誉为“百病之药”。
 
足利义政(1436 — 1490),日本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义教的次子,性喜艺术,并大力保护和扶植艺术。

从此以后,茶道便在日本确定下来。十七世纪中叶以后,我们才知道有中国后来使用的煎茶,因此煎茶也比较晚才被我们使用。尽管粉茶一直作为茶中之茶而占有稳固的地位,但作为日常生活的消费品,煎茶却代替了粉茶。


在日本的茶的仪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茶的理想的极致。1281年我们成功地抵抗了蒙古的侵略,因而我们才有可能继续在中国被游牧民的入侵如此悲惨地中断了的宋代的文化运动。对于我们,饮茶已经不再局限于理想化的饮用形式;它成为生活艺术的宗教。茶成为崇拜纯粹和精致的诱因,成为一种神圣仪式,在这一仪式中,主人和客人协力去创造世俗的至福的瞬间。

茶室是现实这一荒凉的沙漠中的一块绿洲。疲惫的旅人可以相聚在这里共饮艺术鉴赏的泉水。茶的仪式是即兴剧,它的情节由茶、花和绘画编织而成。没有一点色彩破坏茶室的色调,没有一个响声打破事物的节奏,没有一个动作闯入这里的和谐,没有一个词汇扰乱四周的统一一切行动都进行得那么单纯和自然—这就是茶的仪式的目的。不可思议的是它常常成功。这一切的背后潜隐着微妙的哲学。茶道是道家的化身。




点击图片购买本书👇



撰文 冈仓天心
翻译 张唤民
编辑 丛二
图片 来源网络
电影《寻访千利休》
排版 薯饼

本文为「将饮茶CHA」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请与公众号后台联系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书👇

将饮茶CHA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