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王旭旦跑到云南鹤庆去学打银器,看到全国各地茶馆老板都跑来定银壶。银壶煮茶,渊源悠长,早在唐代茶圣陆羽时期,他推荐煮水烹茶的器具即为金属茶具,虽然《茶经》所列烧水器是生铁风炉,煮茶器是铁鍑,但陆羽又补了一句,“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银质茶器更好,但太贵。本期「得闲茶水间」播客就从银壶开始聊,我们邀请到“王春茂”品牌创始人王旭旦,“010北京自然”空间策展人舒羽,跟我们一起聊聊中国当代金工创作。
📢📢「得闲茶水间」有听众群啦!欢迎大家加群聊天👇🏻群内不定期掉落各种福利!
以下为本期播客部分内容摘录,全部内容请至文末收听本期完整节目。
由「将饮茶」出品的播客「得闲茶水间」已上线,欢迎大家在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QQ音乐等各大平台订阅、收听。
+
鼓楼胡同里的
“王春茂金工展”
+
金工,即以金属材料为媒介进行创作的技术与艺术,既包括了对传统金工工艺的继承,也包括了新一代创作者对材料和形式的新探索。我最早开始金工的实践,就是从茶道具开始的,我的第一个作品就是蛋型银壶。我这次在北京“010北京自然”空间的展览,名字就叫“何须来把银壶使——王春茂金工作品展”。
2012年,我决定开始做金工这件事,需要一个注册商标。我向堂哥打听爷爷、太爷爷的名字,堂哥说太爷爷的名字叫王春茂。我觉得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古老,很有感觉,于是决定用这个名字。“春茂堂”也还不错,但堂号在日本比较常见,而我印象中中国并没有太多这样的传统。所以最终还是决定用“王春茂”这个名字。事实证明,这个名字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我给自己的品牌写下了这样的话:“王春茂是中国典型的古老名字,但被用作一个年轻的品牌。王春茂是一位清末的银匠,是我的曾祖父。奶奶告诉我,他融化袁世凯的银圆,制成手镯。除此之外,没有留下其他讯息。”我时常幻想家族的某些禀赋和感知力在我的身体里能够获得一些遗传,创造力和技法能融合进作品里。
我之前是学平面设计的,还做了多年的商业摄影师,也攒了不少钱。用我妈的话说,就是你现在干的还不如你以前做摄影,摄影的时候可能还会给他买礼物。但我觉得商业摄影虽然能赚钱,却并不愉快。客户大多是淘宝商家,他们只关注销量,而不是作品的艺术价值。这种工作让我感到疲乏,我觉得我对生意方面还是有限的,脑力上面。我花了两年时间去寻找新方向,中间也做过室内设计,尝试过软装家具设计,但是做了一段工作,后面就没有被延续下来。我想做一个更持久的工作工种,甚至你下半辈子就这个工作了,不换了。
王旭旦
我有个朋友李共标,他当时做了铁器个展,我由此确定了自己也想做器物,从桌面的小物件开始。当时我选择了银器,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经济条件还可以,另一方面是因为银器的市场需求也在逐渐增加。我通过朋友圈推广自己的作品,发现居然能卖掉一些,这让我觉得这个工种是可以存活的。2010年代开始,中国的茶圈开始讲究茶席和茶道具的使用,银壶烧水也变得很受欢迎。那时候日本的老铁壶、老银壶很流行,但我买不起名家作品,就想着自己做,至少可以拿来自己用。
一开始,我去了贵州凯里和雷山,向当地的苗族工匠学习传统首饰饰品的营造技艺。他们的技艺非常细腻,让我受益匪浅。第二年,我又到了云南鹤庆,继续学习银器制作。我的技艺都是跟当地师傅学的,我没有在学校里学过这些。学校里的老师也是请这些师傅来讲课的,但我更喜欢直接到师傅家,沉浸式地学习。我有一点摄影的积累,可以付点费用,订货,然后从早到晚待在师傅家,通过这种方式学习。
从2012年到现在,我做金工也有十余年了。
“何须来把银壶使——王春茂金工作品展”
2025.1.17-3.3 @ 010北京自然
欢迎扫码预约
+
云南鹤庆会成为
“金工界的景德镇”吗?
+
云南大理的鹤庆是中国银器的一个重要中心。虽然听说深圳和河北也有一些地方做银器,但鹤庆的工匠更倾向于手工制作,即使机械化程度更高,他们也不想用。据我所知,鹤庆生产的银器大部分在全国销售,我现在看一眼工艺,就可以判断是否出自鹤庆。
鹤庆“银匠村”
鹤庆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虽然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如果提到鹤庆,大多是茶馆主理人会去订制银壶,知道那里有悠久的银器制作传统。鹤庆人很自豪,他们觉得自己的地方比丽江更有历史和文化底蕴。丽江古城是因为地震后得到很多政策支持而保留下来的,而鹤庆也有自己的古街,只是规模没有丽江那么大。不过,鹤庆的草海非常美,那里有一大片湿地,风景甚至比西湖还要原始,没有太多人为雕琢的痕迹。
鹤庆的银器传统已经有几百年了,当地人常说“小锤敲过一千年”,从唐代南诏时代就开始制作银器。鹤庆的工匠确实有很深厚的技术积累。他们以前主要为藏区制作银器和铜器,比如首饰、洗脸用的大盆,甚至寺庙的建筑构件。这些技艺可能是从藏族人那里学来的,因为藏族的金属工艺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藏族银匠可能也是过去水平最高的。白族人非常聪明,他们快速掌握了这些技艺,并在茶道具兴起的这几年,研究出新的工具和工艺,逐渐发展出自己的风格。
鹤庆的银器制作在过去十几年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但疫情之后又进入了一个低谷期。这个过程其实也受到了日本工艺的影响,比如日本的“一张打”技术(也称“口打出”)。日本的工艺大师在军工领域有很多传承,但我觉得鹤庆的工艺是在传统基础上结合了现代需求后形成的独特体系。
我在鹤庆跟师傅学习金工锻造技术,前后跟过两位师傅。现在这位师傅是一位真正的手工艺人,我们合作到现在。他非常注重工艺细节,甚至对一些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都不屑一顾,认为那些作品很多不是大师自己亲手做的,他们不是工艺大师,只是“盖章大师”。我觉得鹤庆的工艺美术大师确实有真功夫,只是有些大师因为生意太好,会找信得过的师傅代工,最后再监制。
我希望鹤庆能成为“金工界的景德镇”。景德镇有上千年的陶瓷历史,是全世界知名的工艺中心。鹤庆也有类似的潜力,它有丰富的金属工艺传统,包括银匠、铜匠、铁匠等,而且交通便利,距离丽江机场只有15分钟车程。我希望更多对金工感兴趣的人能去鹤庆看看,那里不仅能给人带来创作灵感,还能帮助当地工艺发展。鹤庆的工艺不应该只局限于茶道具,还可以拓展到更多领域,比如家具、金属器皿等。
鹤庆金工师傅
+
材料科学是科学
不是玄学
+
一个朋友看了我的展览后,发了朋友圈,有人留言说,国内银器卖不过日本是因为银含量不纯。我朋友截图给我看,问我怎么回。我选择不理会。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误解。
其实,国内银壶的纯度反而更高,因为纯度越高,银子越软,越容易加工。而日本老银壶的银含量很少达到99.9%,因为纯度低的壶更耐用,可以用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中国人特别追求银器的纯度,比如999银。一开始,银壶是按克卖的,你会买到很重的银壶,因为每一克银子都会加一点工费。
由于工艺和工匠意愿的不同,国内的银壶纯度更高,但也因为焊接工艺不同,导致硬度不同。
日本银壶的焊接工艺是用锡焊,熔点只有两三百度,不会重新加热银器,所以银器经过捶打后非常坚硬。而国内的银壶需要烧更高温的水,所以必须用银焊。我让师傅尝试用锡焊,但他们拒绝了,认为锡焊不牢固。
从科学角度来看,银壶确实有抑制细菌的作用,因为细菌害怕银离子。银壶可能还有软化水质的功效,但并不是所有茶都需要软化水质。比如,有些茶更适合用砂铫或玻璃壶来冲泡。对我来说,银壶只是一个选择,一种材质的选择。
在使用过程中,我觉得老银壶更多是一种心理感受和美感。比如,用一把被使用过100年、200年的古董银壶,那种感受是独特的。但我不认为老银壶和新银壶在实际效果上有本质区别。材料科学是科学,不是玄学。
说到老银壶,日本在明治、江户时期,银器制作达到了高峰。当时日本经济较好,老百姓会订制手工银壶,而中国历史上并没有经历过老百姓广泛使用贵金属的阶段。我们的手工艺品大多是贵族或皇室的专属,普通老百姓很少有机会接触这么贵重的日用品。
日本银器
明清文人推崇的煮水器大多是砂铫这种比较平价的产品,而不是银壶。虽然银壶在冲泡体验上可能更好,但因为无法大规模推广,所以并不常见。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银壶开始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普通老百姓也能拥有一把银壶。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现在的财富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我为什么选择做银器,尤其是茶道具,一方面是因为紫砂壶领域已经有很多大师,我如果去做可能会感到压力很大。另一方面,金属的可塑性很高,与瓷器、陶器完全不同。我喜欢金属材质,虽然金属本身很冰冷、坚硬,但它的美可能来自于柔软和温暖。
王春茂作品
在决定做金工之前,我其实还去了一趟宜兴,尝试做过紫砂壶。我做的第一个器物是紫砂,后来还和师傅合作。但当我还没来得及修改时,师傅已经把我的作品照片发到淘宝上准备开卖了。这件事对我打击很大,让我放弃了紫砂,转而选择了金工。
紫砂壶在中国茶具领域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无论是工艺、审美还是材料。如果我做茶道具,很难避开紫砂壶的影响。但我觉得,银壶的材质和工艺可以让我走出一条不同的路。
+
民间的东西更有生命力
+
传统一直是我创作的源泉。
我早期的作品,比如一个茶则,是一个小簸箕形状,灵感来源于中药店称药用的工具戥子秤盘。我把它缩小,用来放茶叶,既实用又美观。还有我做的银壶,有些是参考了民国铜壶和山西老铁壶的原型。我有一个系列叫包豪斯系列,包豪斯倡导简约风格,摒弃繁复装饰,其实也是从西方民间生活中来。我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设计风格,而是把民间传统的东西融入现代设计中。这些作品卖得特别好,这也让我意识到民间传统的力量。
小簸箕茶择
我最近也在思考,如何把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更好地结合。比如,我做的一把银壶,把手是用皮革和藤条包裹的,灵感来源于山西老铁壶的细铁提手。我保留了这种简洁的设计,同时解决了银的导热问题。还有我做的手冲咖啡壶,把手看起来像竹子,其实是木头和铜骨架结合,外面包了藤条,既隔热又美观。这些细节设计都是从实用出发,但最终呈现出的美感却让人意想不到。
纯银皮质提梁煮水壶
我始终认为,真正美的东西往往不是刻意设计出来的,而是工艺和传统自然留下的痕迹。比如山西老铁壶的三片铸造线条,非常有雕塑感,这种美感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刻意雕琢的。我希望我的作品也能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的审美和功能需求,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生活的新器物。
我在杭州天目里开过一家店,但最终因为疫情的原因关掉了。现在在深圳罗湖有一家新店,面对大众,有茶、酒、咖啡等饮品,也有金工品。其实开店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执念,因为我的外公外婆也开过店,所以自己也想尝试一下。
开店之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我有了更多与大众直接接触的机会。
很多人来拍照,但并不真正关心店里的器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在澳洲留学的小姑娘,她带着母亲来店里。她告诉我,她想在澳洲开一家类似的茶馆,既有中国的器物和茶,又有当代的表达方式。她的母亲最后买了一把壶,这让我觉得很有意义。这种客人让我感受到一种柔软的力量,也让我觉得自己的创作是有价值的。
原本我是躲在工作室里创作的作者,但开店后,我开始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包括理解我的和不理解我的。开店让我不得不从创作转向生意,那几年我几乎没有时间创作,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店铺经营上。开店的经历让我明白,创作和生意是两回事。不开店后,我重新回到了创作的状态,现在我可以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对我来说,创作能带来专注,而专注能让我更好地解决问题。我希望自己能继续创作,做出更多好的作品。
手冲壶
+
最完美的三把壶
与一句大师的话
+
在我的印象里,有三把壶让我觉得非常完美。
首先是紫砂壶里的水平壶,它的设计非常凝练、简单,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它的使用感受特别优雅,是一种脱离了生活基本需求的、更高层次的喝茶方式。它的造型和线条无可挑剔,是我心目中非常理想的一把壶。
水平壶
第二把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设计大师柳宗理的一把不锈钢烧水壶。这把壶在商场里很常见,价格便宜,是为普通老百姓设计的。作为一名设计师,柳宗理能把这样的作品提供给更广泛的群体,而且价格实惠,这让我觉得非常有意义。虽然它的比例和形态也很重要,但对我来说,它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把让我印象深刻的壶是中国各地工厂生产的不锈钢或铝制水壶。中国各式各样不锈钢工厂的厂长,他们也叫柳宗理。这些水壶的设计非常实用,价格低廉,尺寸多样,你不会觉得它不好用,它可以有不同的尺寸,大一点的可以到两瓶保温壶的量,小的是一瓶的量,它是完全是为了生活而设计的,没有设计师,壶下面也没有落款,但它的比例甚至比柳宗理的还要好看。
这些壶让我意识到,我们的作品其实只是生活中的一个选择。好的器物不仅能满足功能需求,还能丰富使用者的生命体验。
说起大师,我想到一个故事。九十年代举办了一场紫砂艺术展,一位已经成名的宜兴紫砂大师,壶被小偷偷走了。当时,这把壶价值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小偷因此被判了死刑。紫砂大师去跟法院求情,能不能网开一面,他说:我这壶虽然说现在有这个价钱,这只是一个价钱而已,它其实就是一个泥巴做的水壶而已。这个故事让我意识到,大师的创作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身上,而不是单纯地关注器物本身。
器物是人的延伸,通过使用好的器物,人们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
相关名词
王春茂品牌,由王旭旦创立,以清末银匠王春茂的名字命名,旨在传承家族传统工艺,同时结合现代设计,将传统金属工艺融入当代生活。品牌创立于2012年,总部位于杭州。产品涵盖茶器、酒器、餐具、首饰等多个品类,主要使用高品质的金属材料,如银、铜等,适合现代生活场景。
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主要流传于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一带,是一项独具特色的白族传统手工艺。2014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鹤庆银器加工,以纯银为主料,主要有熔炼、压片、锻打、抽丝、制模、浇模、錾花、抛光、清洗等工艺流程。
李共标:铁艺家,作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将抽象、美学和铁艺作为工具,是具有工匠精神的当代艺术家之一。
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号壶叟、老萍等,江苏宜兴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被誉为“壶艺泰斗”。他自幼学习制壶,技艺精湛,其作品如“九头咏梅茶具”等屡创高价,著有《宜兴紫砂珍赏》。顾景舟一生致力于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培养了众多弟子,对中国紫砂工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宜兴紫砂壶的当代转折点:1981年,香港的罗桂祥、叶荣枝等在香港第六届亚洲艺术节上举办“宜兴陶器展览”,包括顾景舟、徐秀棠等大师的作品。此次艺术展是宜兴紫砂壶走向国际的重要契机。
顾景舟紫砂壶被盗事件:1990年,顾景舟的紫砂壶在宜兴陶瓷艺术节前夕被盗,案件迅速侦破,壶被追回,但盗窃者面临死刑。顾景舟为他们求情,希望宽大处理,但最终一个被判死刑,一个死缓。顾景舟深感痛心,成为他晚年无法释怀的遗憾。
柳宗理(1915-2011):日本著名工业设计师。他出生于东京,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受包豪斯理念影响。柳宗理将传统民艺与现代工业设计相结合,注重手作温度与工业化生产的融合。代表作品包括蝴蝶凳、大象凳、汤河原公车站亭等。
中村由美(Yumi Nakamura):日本金工艺术家,以制作铜制茶壶、药罐等器物而闻名。作品采用了传统锻金工艺,设计简洁而富有现代感,同时保留了金属的自然质感和手工痕迹。她强调作品与空间的和谐共存,认为器物的形状和周围的空间共同构成了作品的整体美感。
黄金茶室:1585年,丰臣秀吉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力和财富,建造了黄金茶室。茶室的墙壁、天花板、柱子以及障子(纸拉门)全部用金箔贴敷,内部的茶具,包括风炉、釜、茶碗等也均为黄金制成。与他的茶道师傅千利休所倡导的“侘茶”理念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理念上的冲突最终导致了两人关系的破裂。
包豪斯:是20世纪初德国创立的艺术与设计学院,由沃尔特·格罗皮乌斯于1919年在魏玛成立。它倡导“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强调功能主义和简约风格,摒弃繁复装饰,推动工业化生产。其教育理念和设计风格对现代建筑、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基础,被视为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基石。
▲
《Vol.21 器物新春系列:当茶道具遇见金工》
王旭旦,金工艺术家,王春茂品牌创始人。品牌以清末银匠王春茂的名字命名,旨在传承中国传统金工技艺,同时结合现代设计,将传统金属工艺融入当代生活。
Shuyu 舒羽,“010北京自然”空间,康普茶发酵“快乐Lab”主理人。专注于基于品饮内容的策划与设计。策展人,国际唎酒师。
丛二,资深媒体人,「将饮茶CHA」编辑
景雁,湖岸出版人、「将饮茶CHA」品牌主理人
——————
「得闲茶水间」
用茶观察世界,以茶链接万物。我们讨论流动的时代精神、变迁的消费主义、创新的商业模式,以及一切让我们获得力量的人和事物。
由「将饮茶」出品的播客「得闲茶水间」已上线,欢迎大家在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QQ音乐等各大平台订阅、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