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一间属于茶、艺术与自己的房间——姚栩、梧桐院子与未来的茶室美学

文摘   2024-11-04 16:00   福建  


姚栩


北京梧桐院子艺术空间主理人

北京茶言空间创始人

茶人、茶课老师、生活美学设计师

艺术策展人和茶会策划人

2012年师从中国著名茶人李曙韵老师习茶

2013年创办北京茶言空间,以传播茶文化和东方生活美学为宗旨,

2017年创办北京梧桐院子艺术空间,重塑展览空间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视觉、空间关系,为感知生活美学的艺术空间赋予新定义。



——————


姚栩的新茶室里,存在许多处和谐的冲突与古今的交错,让我忍不住看了又看。

以毛笔中锋与油画材料书写而成的大片白色轮回光晕,闪耀在进门处的罗汉榻上,脚下是静肃的青色条石,其上是清水混凝土材质的灰度空间。拼图板似的假山作品,堂皇如湖石,骄傲矗立于粼粼桌面。角落里安静站着一尊紫檀“听香”香几,温暖大漆面上擦出岁月摩挲的木纹。赤裸的天花板顶部是一列凸起的玻璃天窗,日光依时辰变换方位,室内种的几杆竹子随光摇曳,仿佛跟格栅屏风上的宣纸一起呼吸。窗外是一潭清池,几盆碗莲在雨后默默开出菡萏,池塘边站着一头牛,名字叫“铁定牛”,像深交所门前那只祈求财运的风水牛,又坚硬得与池塘格格不入。

——这是风水牛吗?
——就是朋友送的雕塑,摆在那里很有趣。

梧桐院子是一个白、灰与木色的空间

艺术家 杨东鹰作品“铁定牛”

2009年姚栩从海外回国学茶,2012年拜入著名茶人李曙韵门下深造,2013年创办茶言空间,2017年创办北京梧桐院子艺术空间。站在东西方两端,姚栩骨子里承接的是中国古人的士大夫意趣。所谓“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戾家”,文人四艺是闲雅生活传统的继承。在她的茶室里,茶是当代中国茶,挂画也走向了当代艺术一脉,水墨、油画、装置、雕塑、陶艺与百工器物次第登场,小小的茶室成为一座现代生活美学空间,在茶界与艺术界都博得了新锐之名。

2023年年底,疫情之后更换新址的梧桐院子再度出发。十五年浸染于茶、艺术与空间中,姚栩竭力探索艺术与茶室的结合,以“茶室里的美术馆”为目标,以美为驱动力,由茶入道,姚栩的这间茶室,是她实践自己的东方空间美学生活的一个示范切面,她想在茶的日常中,传递艺术之美。很多艺术家朋友称赞姚栩的茶室是“民间的中央美院”,她则相信,自己站在了茶室的未来之路上。

艺术家杨东鹰作品“博山系列”

+

爱马仕的包与小孩子的茶:

茶是进入美的最简单的窗口

+


“这两年是一个茶的最重要的转换期,年轻人都开始学茶,而且上手很快。”姚栩教茶有十余年了,她带过一批又一批学生,明显感受了中国茶的当代潮流风向。

姚栩最初接触茶,是2009年。那一年南京人姚栩从海外回国,她大学专业是设计,钟情当代艺术,可回国的第一件事,却是报了个茶艺班,认认真真把中国六大茶类从头学起。茶的基因觉醒,起源于澳洲街头的一次散步,她无意间进了一间卖茶叶仿佛卖时尚奢侈品的“T2 tea”。

T2 tea是一家澳洲茶叶品牌,创始人是两位优雅女性,她们决定把“只有老年人才喝茶”的刻板印象甩掉,用斑斓的色块、轻盈的包装和时尚的品味,创造了T2。姚栩一见钟情,她至今记得,T2的茶叶就像胭脂盒一样,仿佛打翻色谱,柠檬黄、芭比粉、蒂芙尼蓝、松石绿、炭黑、桃红、姜黄汹涌而来,每份茶小小一只,玫瑰茶美容、生姜茶安神……她跑进去买了好多。“为什么中国人的茶被做得这么好玩?”T2颠覆了姚栩心中对茶的古老印象,她当即下定决心,回国后必须要学茶。

澳大利亚茶品牌T2的广告

如今回忆起来,姚栩承认,“其实是美打动了我”。这直接促使她于2012年,在北京国子监加入了茶人李曙韵刚刚创办的晚香茶室,深入学习中国茶,并对茶文化背后的东方生活美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李曙韵是中国著名茶人,开创了剧场茶会的新型态,用茶席美学将茶文化重新带回到每个中国人的生活里。跟随李曙韵老师学习,姚栩慢慢融汇东方茶与西方艺术,形塑起了自己对茶的艺术观。李曙韵鼓励她说,学茶的人最终都要有一个自己的茶空间,这样才会对茶有更深切的了解。

2013年年底,姚栩做了自己的第一个茶空间。

“我那个时候心里想的是,有一个自己小茶室就好。”姚栩找了一家写字楼,租下一间房,60平米的空间规划得井井有条,底下是仓库、中间是茶室,顶部是小阁楼,正式开始茶空间的营造。

姚栩的茶室,坐落在北京东北五环外,这里是北京的老牌中央别墅区,环绕着草场地艺术村、首都机场、温榆河公园、各种高尔夫俱乐部和国际学校。姚栩的学生,就由这些国际学校的妈妈们开始。

“在这片中央别墅区,我们对茶的贡献还挺大的。”2010年代初期,国际学校妈妈们还热衷买Birkin包,来自西洋的咖啡远比中国茶受欢迎。茶并没有成为日常生活美学的优先选择。姚栩给国际学校妈妈说,来学茶吧。妈妈们回复说,我们喝咖啡不喝茶。怎么办?那就茶和咖啡一起来。

茶空间邀请来的第一位客座老师是咖啡师,日本咖啡师中岛英男和他的上海太太,中岛以其高品质的自烘焙咖啡和专业的手冲技术而闻名,是上海著名咖啡馆“芦田家咖啡研习社”的创始人。第二位客座老师是葡萄酒老师,一位在澳洲开酒庄的朋友来讲葡萄酒品鉴。

“那时候大家都崇洋。我就趁着她们来上咖啡课、葡萄酒课,就给他们喝茶,结果最后好多人就留下来当茶学生了。”随着茶课程的深入,姚栩开始升级茶空间。“光有茶也不行,挂画、插花、焚香、喝茶都是一起的,而且我是学画画的,做一个艺术和茶结合在一起的空间是我最想要的。”

2017年,梧桐院子诞生了。
梧桐院子2017-2023 

新空间位于万荷文创园,过去这里是老冰棍厂,一栋二层小楼,独立成院,门前环绕两棵婆娑的法国梧桐,在露台上一抬头就是葱茏树荫。姚栩一眼就看中了。她是南京人,从小就喜欢中山陵沿路矗立的法国梧桐。“生命不同阶段的有些东西接上了”,仿佛冥冥天意,新空间名字就以“梧桐院子”命名。

茶是梧桐院子的基本。姚栩开茶课程,课程涵盖多个方面,包括六大茶类知识与品鉴,茶叶冲泡方法,择水与用器,各种茶壶、盖碗、碗泡等冲泡方法,乃至茶席美学设计。不仅有成人班,也有儿童班。姚栩最开心的是给小朋友上茶课。“小孩子的茶每一个都好好喝,孩子的茶是特别干净的。”

儿童茶课以蒙台梭利教育法(Montessori Education)为原则,6-8人一班,很受小朋友的欢迎,茶也成为暑假夏令营的内容。姚栩指导小朋友们布置茶席,开始他们人生中第一次中华雅文化的接触。“每个小朋友布的茶席,我让他们自己去选器具、花材,结果布置出来每个都很有灵气。”令她特别开心的是,很多小朋友回去跟妈妈说,这是他们上过最有意思的夏令营,朋友也笑着告诉她,上完茶课的孩子,回到家就想给妈妈泡茶。

“茶就是一个最简单的进入美学生活的窗口。我给这些孩子种下了一颗种子,茶的、美学的种子。我相信未来的茶一定会是中国的盛世。”

上完茶课的小朋友,回到家就想给妈妈泡茶

+

茶室里的美术馆:

我策展的核心原则是“东方性”

+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曾说:“茶室是一个可以让人沉思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精神空间。” 茶室甚至可以是一种虚拟的装置艺术,一个可以让人脱离真实世界的地方。以何样法门在小小茶室里造出另一世界?姚栩用的是当代艺术。

她的老师李曙韵正是剧场茶会的开创者,作为茶美学领域的探索者,李曙韵曾经表示,“上一个十年我们解决了中国茶席美学课题,下一个十年我们想藉由系列当代艺术展探讨茶室墙上美学课题。”茶本身就应该是一种现代艺术。从办公楼跳到院子里的姚栩,将梧桐院子当成了现代艺术与茶室的实验场,她试图拓展茶室的边界,也用艺术来重塑生活空间的视觉美学体系。

器物展是茶空间最常见的主题,姚栩则着力展现艺术作品在生活场景中的实用性。梧桐第一个展览是“七碗:可可陶艺展”,名字来自于来源于唐代诗人“茶仙”卢仝的经典茶诗《七碗茶》,可姚栩没有拘泥于茶事文房,她直接将器皿置于现代生活语境中。各式陶艺作品被摆在了家具环境中,甚至她大胆将一个巨大的陶钵做成了冰桶:

“可可老师做了这么大的一个器皿,她还没想好干嘛,我就给里面堆满了冰块,放了一瓶红酒进去,直接叫——最美冰桶!”效果出奇的好,大陶钵一下子被看展观众买走好多个,他们没有想到陶钵可以这么用。

“看到一件作品,我会去想它的作用,给它放到一个具体的语境中,这样才有趣,作品也比较容易出效果。”正在筹备中的青瓷和书法艺术家马越君的展览,她也沿袭这一器物与环境的生态思考。马越君是北京电影学院美术教授,也是中国新一代青瓷陶艺家的代表,每年都会花大量时间在浙江山水间的古窑遗址和制瓷作坊,着力追求传统审美与青瓷色质的统一。姚栩想打破这种传统的味道:“打破传统才会出彩,我会把青瓷呈现得更当代。”

梧桐院子成了现代艺术与茶室的试验场

杨东鹰是姚栩喜爱的另一位艺术家。他的创作手法被称为“超级平面”,通过平面叠加产生立体的错觉,底子却是中国古美术的审美,最终形成了深具东方美学特征的现代雕塑。姚栩茶室门外摆放的牛,是杨东鹰结合美国雕塑大师考尔德“动态雕塑”概念与中国美术造型的作品,而茶室内陈设的大大小小几尊“博山系列”假山,则在材料和旨趣上更胜一筹。以工业化板材“堆石”,用各地搜集来的中国老香炉底座为基座,杨东鹰把中国园林中最经典因素“湖石”搬上了当代茶桌。

假山石就是东方的抽象。传统“瘦漏透”奇石美学被工业新材料重新演绎,古典的线条化为当代符号学标签,杨东鹰创作出了新视觉语言语境下的博山炉——隐蔽的底座可以焚香,氤氲而下的烟气流淌在21世纪的茶桌。它可以是个雕塑,也可以是个香炉,既是抽象的,也是实用的。古物新作,是姚栩欣赏的意趣:“古为今用,这就是我们未来要走的路。”

艺术家杨东鹰的假山香炉

姚栩办过许多茶会,她常常在茶会中使用杨东鹰的香炉,“用在茶席上很出效果,像个屏风,又是中国人最爱的案上山水。”她一边把玩一边俏皮推介,“小件的价格也不贵,你不来一件?”

做一个观者与作者之间的链接者,是姚栩自觉的责任。

“普通人要跟一幅画去做链接,其实需要你给他添油加醋一下。简单点说,你让他在四壁白墙的画廊里欣赏一幅画,他其实不知道这幅画放在自己家里会是什么样子,他需要你给到一个环境,让他直观看到这种关联感。”

挂画插花焚香喝茶,是中国古人招待宾客的一个完整表达。姚栩就是一位招待宾朋的古雅主人,她想给来访者完整的视觉与空间体验。她过去常去798看展览,画廊都是白房子,艺术品看上去都冷冰冰。姚栩要做的是,把艺术品放在家里,让观者知道作品的能量。

“这里不是一个专业的画廊,只是一个生活美学空间,我们想要给观者的感受是艺术品与空间的关系——没错,它们之间是有呼应的。坐在这里你能感受到艺术品的美好,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很多朋友家里从来不挂画,他们其实不知道作品的能量。艺术作品是有能量、有情绪的。墙上挂一幅画,立刻就会把空间的属性给召唤出来了。

未来的策展人需要让买这幅画的人知道这幅画在他家里能产生的作用。为什么艺术家愿意跟我合作?是因为每一次的作品卖得都很好。”

美育教育是一个长远的命题,梧桐院子就是一个小小的美育空间。每次策展都是一次新的表达,姚栩渴望跟观者与艺术家们一期一会。“每次一换作品,一整个房间的气息全部都变掉了,每个艺术家要表达的东西也就换掉了。”

艺术家杨黎明作品

姚栩站在窗前,她常常伴着画作听窗外的雨,此时身后是一副单色画,这是艺术家杨黎明的作品,他用松节油稀释油画颜料,用毛笔中锋,以中国书法笔法呈现出油画的风格。“杨黎明的画其实是音乐的节奏”,画作有纯白、纯红、纯黑,线条起伏,笔触如浪,让人想起南宋马远的水纹,似皴法也似书法,层层环绕又似轮回之光,似禅又近道,大象无形。

“大多数茶空间还只是挂一个卷轴,挂一幅字,这不对。我觉得茶室也应该进入当代语境了,要有更多当代作品,尤其是有中国性的当代作品。”

艺术家杨黎明作品

+

潘金莲的挑窗与文征明的茶:

复归古代文人雅士生活品格的茶室美学

+


2023年底,随着疫情结束,姚栩把茶室从院子换到了一栋更小的房子里去。新的材料,新的视觉,新的空间,打碎又重组的艺术与茶元素,塑造出新的茶室美学。

新梧桐原来只是一栋商务白房子,标准的会议室装修,空间也不大,窗户朝西,窗下是一个小水潭。那天夕阳很美,光顺着窗格印在她身上,立刻让姚栩动了心。她开心的告诉我,最美的其实是晚上,月亮会映在水池中,水波粼粼晃着月,像苏东坡在二泉映过的月,也像张岱在西湖访过的月。“光是不要钱的,有了光,就有了影,空间就流动起来了。”小不是问题,姚栩正想换个小空间。“人一多,其实气就散掉了,你看故宫住人的房子都不是特别大,很聚气。”

姚栩与设计师一起改造,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地面全部铺上青色条石,姚栩找的是老石头,气息圆润沉着,整个空间骤然静了下来,仿佛有什么被召唤出来。

新茶室改造3个月完成。

水与月

青石铺地,四壁清水混凝土灰,不大的空间贯彻中国园林曲径通幽的美学原则,以纸木屏风隔扇规划动线,将茶室分割为近似“几”字型的开放三部分,前厅、大教室与小茶室遥相呼应,似隔又未隔,整个空间仍有流畅的呼吸。

屋内中央一条小径,头顶是凸起的长型天窗,随太阳漏下天光,洒在屋内各个角落,仿佛绿林野屋,落日气清。屋内种的竹子和窗外的水潭,都随光入内,竹影与水波都追着光走,时时映在隔扇的桑麻纸上,引景入室,仿佛中国造园术中“漏窗”风景的巧妙挪用。

茶室外的露地边,种了各色适应北京气候的植物,池塘中养了几瓣睡莲。


屋内杂物一律收入暗色橱柜中,留出大片空间以供展览。姚栩对家具的选择也尽量靠近了东方性。进门的前厅是一个主题陈列空间,姚栩不想做展台,她用了一架古董罗汉榻。屋角放了一个杨东鹰仿古紫檀半圆香几,陈了炉瓶三事,墙上就是艺术家的画作。“我选择用一些家具来配合画,我想让这个空间有家的感觉,更有生活性。”

姚栩最爱的一个细节其实是屋檐——甚至连屋内的褐色橱柜都设计成了一个斜角式柜门,仿中式飞檐。她喜欢听雨,窗户设计成挑窗样式,檐廊下摆了一把躺椅,“这个空间下雨的时候最美,一开窗户,中国人的那种感觉就出来了——最著名的例子不就是潘金莲的挑窗?”中国古建筑的窗户开启方式正是一挑一撑,用木棍撑住窗户,上面是一根根檐椽撑住飞檐,形成双重的呼应结构。下雨时,水沿着屋檐流下瓦当和滴水,落入水潭中。坐茶室,观内外,真实的水与艺术的山,在姚栩的茶室中汇成中国人的山水观。

以现代的材料和视觉,构筑中国传统的山水与光影,是姚栩对传统文人雅士生活品格的复归,也是新造;以各种东方本体性的当代艺术作品展陈,则是对传统茶室美学的挑战。


因为窗外那泓水光,姚栩在新空间开幕的第一个策展,想到了陈琦。

陈琦是姚栩的南京老乡,中国当代水印木刻界的掌门人,被誉为“物善其用的材料诗人”。他的创作母题之一就是“水”,甚至给自己起了一个字号“巨川”。承载中国乐水传统与江南水墨的国画气韵,陈琦却独爱水从物质性到精神性的转换,以水印木刻版画特有的印版解构、并置、重叠、交错手段,呈现出写实又虚渺的视觉表达。姚栩形容看到陈琦的版画,感受到的是“内敛而丰盈的优雅“,她获得了一种宁静却有力量的美感。

“只有中国有水印木刻,一幅画大概用几十块木板刻好以后加水和墨,一层一层的渲染上去。陈琦老师是国际上认可的大艺术家,包括英国大英博物馆都有收藏大作,而且未来我觉得他会更好,这种代表中国的艺术形式他是独一份,所以他的高度就很高。”姚栩希望新空间的第一个展览有足够的分量,但她也担心自己的小小茶室能否打动艺术家。“陈琦老师之前刚在江苏美术馆做过展览,美术馆甚至为他专门改造了空间。”

邀请发出之后,陈琦说先看看展览空间,结果一看,很有感觉,甚至和姚栩一起探讨作品的呈现方式。“我特别开心。新空间的第一个展对我来说很重要,一下就把这里的气息、高度,都定下来了。”

艺术家陈琦作品

艺术家们不断来到新茶室,这里成为了很多艺术家在美术馆、画廊办展之外的新选择。姚栩设计空间时预留的“气口”,让每张作品与这个空间的关系变得更出彩。“艺术家很挑剔的,他们对展陈空间的要求很高。艺术家自己对自己作品的了解,让他们一眼就能知道这个空间的气息稳不稳。看他们都肯在这里坐着,我就知道这间茶室的空间对了。”


来这个空间来喝茶的人,会在这坐下来不想走,这是姚栩骄傲的地方。在她计划邀请的艺术家中,艺术家马越君评价,在北京很难有小空间能做得这么好玩,像日本的小美术馆。当代书法大家刘彦湖也喜欢这个空间,姚栩怕他嫌空间太小,他说不小,不怕。

艺术家张春迎和曾扬夫妇,曾在二层楼的旧梧桐办过展览,新茶室落成,再度来访,他们也更喜欢这里。姚栩甚至都想好了如何布展——“张春迎的绢本绘画装置系列,非常梦幻、自在;她先生曾扬擅于使用金箔材料,有个作品《一元万佛-草书∞遍南无阿弥佗佛六字名号》有一种混沌的力量。挂在我的灰墙上,都更有冲击感。”

姚栩很高兴拓展了茶、茶室乃至艺术空间的边界。


端坐小小茶室中,她仿佛体会到五百年前文征明的心境,那是一个山水清幽、轩敞榻明的地方,有朋友来了,于是汲泉煮茶,读书看画,长日清谈,兴味萧骚,像嘉靖十年的《品茶图》里记录下来的,“碧山深处绝尘埃,面面轩窗对水开。谷雨乍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朋来”。九十年后,其后辈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下中国茶道最为鼎盛时期对文人茶寮的理想建构:构一斗室,相傍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姚栩觉得自己大概在某些时刻,接近了这一茶室的理想。

上次姚栩在茶室里招待的客人是岳敏君的太太,“大艺术家的太太什么空间都见过,她却说,你这儿太待得住人了。”客人日常写诗,坐在这里喝了半天茶,最后拿了本诗集出来,开始给姚栩念诗。那个刹那,清脆的声音回荡在空间里,桌上的花是姚栩在路边剪的一支小菊花,墙上挂着一副杨黎明的纯白画,飞檐外的池塘轻轻荡着水光。

但知旦暮,不辨何时。


姚栩策展·梧桐院子展览

2024年9月 世音:张春迎作品展
2024年8月 天作之合系列展:锡器与茶
2024年3月 当代艺术与心灵:杨黎明个展 心经茶会
2024年1月 金玉英华:任政林个展
2023年11月 圆融:陈琦个展 水印木刻系列作品
2021年10月 雲物:杨东鹰 2021个展
2020年12月 善导流:曾扬 2020个展
2020年12月 又見:张春迎 2020个展
2020年10月 乘物游心:杨新收个展
2019年11月 盡精微,致廣大:艺术作品的极致细节
2019年6月 相见欢:任莉莉绘画新作展
2019年5月 至臻致简:梧桐院子&荷木HEMU东方服装展
2019年3月 灵光Spiritual light:杨勋个展
2019年2月 次第花开:梧桐院子唐卡艺术沙龙
2018年12月 张春迎:相 & 曾扬:法之门
2018年11月 随物游心:梧桐院子&浮云堂 茶生活展
2018年10月 作个闲人:梁明毓·王斌 双人展
2018年10月 舜華之約:杨雁翎个展
2018年9月 静谧的风景:周维的绘画艺术
2018年8月 相见欢:梧桐院子·北理陶社展
2018年4月 发光体:王绮彪作品展
2017年9月 七碗:可可陶艺展


梧桐院子艺术空间

有鳳來儀,非梧桐不棲。是有梧桐院子,以待大雅君子。梧桐院子是一個文人雅集之所,彙聚翰墨丹青,交流艺术茶道。主要經營傳統茶、茶器及國內一流名家書畫,開設有茶道、插花、書法、繪畫等修習課程。以傳統文人書齋客廳的形式,結合現代簡約清靜的審美風格,打造濃郁的藝術文化氛圍。





撰文 丛二
编辑 丛二
图片来源 梧桐院子艺术空间
排版 薯饼

本文为「将饮茶CHA」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请与公众号后台联系



将饮茶CHA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