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丛嘉(叶汉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潮州工夫茶艺代表性传承人
——————
叶丛嘉是潮汕地区的工夫茶冲泡非遗传人。到了潮汕,你就会发现,小城市的特性非常明显地显露出来,大家常常谈论的和潮汕茶有关的人,彼此都相识,彼此都有联系,叶丛嘉是当地政府很喜欢推荐给外来客的人,大约还是他随和,爱说话,也会泡茶。不止一位友人说,叶老师泡茶极好。
我在短短几年内,已经见了他几次。第一次,是去他的茶馆,位于潮州牌坊街,那时候他大约刚做非遗传承人,处于宣传自己的阶段,爱炫技,拿出一片单丛,扔在壶中,说让我们感受单丛的香气。但那并不是单丛的标准冲泡法,大约只对初次接触单丛的人有效。一片茶叶,也有高香,我们这些已经有经验的茶客,反而觉得很浅。后来又在深圳的茶空间见过,他已经是潮汕茶的推广大使,还是宣传工夫茶的各种知识。
这一次见,他已经把自己抽离出了旅游景区,让我们去城乡结合部的一处厂房等他。潮汕地区的建筑本不讲究,厂房尤其随意,一位茶人把自己隐藏在这里,肯定有原因——走进方知,这里是他的老茶仓库。六层楼的厂房,他租下三层楼,密密麻麻全是货架,货架上堆满了老茶,足足有上百吨。当一个人的茶积攒到这一步,那肯定就变成了一门巨大的生意,外加一些潮汕古旧的茶器物,后者是文化,前者才是主业。他非常坦诚地说,老茶才是他赚钱的生意,现在完全存贮老茶,这里是大本营。
大概也是全国单丛老茶的大本营。
潮汕人一旦进入到生意领域,就变得非常直接坦诚,他拿出老茶向我们征求意见,询问觉得多少价格市场会接受,完全不再有推广大使的架势。
这倒是潮汕人的务实之处。
+
泡茶要用人体工程学
+
第一个要泡的茶,是仿旧包装,出自他的手笔,有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口商品的气息,绿色的小盒子上,印着汕头特产抽纱的图案。只有二两茶。叶丛嘉让我猜价格,说这是他这里最近脱销的一款茶,生产速度赶不上销售速度。
我迟疑地说,200块?一般人,愿意别人猜自己的产品不便宜,但是我真看不出这个茶的价格,而且老茶的价格是个无底洞,卖极贵也可。他说这是四年陈的老茶,一个朋友几年前做茶叶生意,收购了几十万的茶,但是没卖掉,积压资金太大,急着处理,他拿过来重新焙火——这是他的拿手绝活,复焙可以让老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批老茶不久前才焙火成功,他让我们试,说是喝着喉头舒服。
口腔还能感受到新焙火的火气,但确实,喉头并不觉得苦涩。各处收来的陈茶,经过他的混拼,复焙,成了新的商品。这一款茶,二两一小盒,出货价才20块钱一小盒,便宜到惊人,零售价由销售商去决定,怎么都得一盒一百左右,毕竟是几年的老茶了,而且在这个老茶越来越神话的年代。叶丛嘉说,自己的老茶,绝对供不应求。“来我这里找新茶的人,我都直接说,你们去山上找,我这里只有老茶。”这是他给自己开辟的赛道,不在众声喧哗的山头单丛市场里,属于独自冷僻处的一个玩意,他得意洋洋地介绍:玩的就是心跳。
选老茶,还有个原因,是他所谓的“烹茶之法”,叶丛嘉喜欢炫耀自己泡茶的手艺,就像初次见面,他泡一片单丛给我状态。潮汕地区泡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手艺,按照他的说法,就是每个人手艺的起点都类似,因为都是一个泡茶器物,三个小杯子,那怎么玩出自己的花样?
“你是在泡茶?还是在被茶泡?”这个是他一直在问自己的道理,如果是泡茶,工夫茶里面有无数的细节,调整各种细节,会出来各种各样的茶汤。这个对于老茶客来说,不是新鲜的话题,比如水温的高低,比如出汤的快慢,但是叶丛嘉更细致一些,他有套自己的冲泡法则,注水,是一个点注入还是多点注入,在他看来,决定了这泡茶汤的风格,出汤的快慢,决定了这泡茶的柔软度,他说自己在外面教学,就等于走江湖,很多时候需要有绝招,他的绝招,就是考虑各种影响因子,再排列组合,绝对不是一个因素决定的。
“你要喝什么样的?”我想了想,说,要“华丽饱满一些的茶汤。”他顿了顿,开始了自己的冲泡,说来奇怪,这一泡的茶汤,香气饱满了许多,而且蕴含在茶水之中,并不浮现在表面,“泡茶就像练习毛笔字,我喜欢有韵味在茶汤里,所以这一泡,就注意了注水的点,水开的时候,我又往里加了点冷水,我们潮汕人就叫救水。”
我的朋友插嘴,是不是“救水,就是水温降一点?”没想到,叶丛嘉居然有点生气,降低水温?纯属胡说,靠那么点冷水加入,怎么降低水温?他解释说,加入那么点水,其实很难一下子降低水温,但是在久开的水里,碳酸氢钙就分解了,大家口感会觉得水老了;加入新的冷水,分解出二氧化碳,一下子就激活整个水,所以茶汤开始变得滑,也开始绵软。
叶丛嘉并不觉得潮汕历史上的斗茶多了不起,和一般的文化人不一样,他对很多公开的说法,持以否定态度,他解释说,自己是潮阳地区的人,那里的人更有野性,过去是渔民出海打渔,然后上岸定居,导致他说话很直接。“不是什么斗茶,就是一些高层次的人吃饱了没事,就玩,都斗的是器物,外加水和火,器物没什么可以斗,你有钱别人就都斗不过你,但是这些斗茶的人,斗来斗去,让整个潮汕的饮茶模式成型了,比如一壶三杯,最早是大壶,后来因为追求味觉,壶越做越小,特别适合这一区域的茶,其实这是经验主义在起作用,潮汕人渐渐找到了喝茶的维度,不仅仅是表面的文章,还有内在的韵律,潮汕人泡习惯了茶,整个基因系统传承顺利,很多小孩子也喜欢泡茶,完全不用特意去学。”
他是浙大茶学系研究生毕业,所以看书多,就不太同意跟着别人的系统走,看书很杂,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都看,研究生班的时候,跟着浙江大学的童启庆老师学习茶艺,老师说,泡茶要用到人体工程学,正好他之前在潮汕学过当地的“女人拳”,出手很软,却有劲道,于是开始锻炼自己用气息泡茶。
这泡茶,至少柔和而顺滑,如果是按照他所说的价格,是一味有趣的老茶。“茶好就好泡,茶有问题的时候,就只能知道茶,了解茶,呈现它最美一面,做茶过程中,人已经干涉很多了,剩下的时间,你就是慢慢去接受这款茶,找到冲泡好的办法。”
+
柔滑的老茶是人体所需要的口感
+
为什么喜欢上老茶?叶丛嘉解释,还是因为自己年轻时候喝伤了胃口。当时他在茶叶公司工作,天天喝新茶,结果很年轻就伤害了肠胃,他的理解是太寒,最后得了慢性胃炎,吃饭时候疼,不吃饭时候也疼,找了福建的一个传统胃药,才慢慢治好,别人有茶瘾,他一点都没有,“喝够了,喝够了就什么瘾都没有了。”
因为在茶叶公司工作,自己的各项手艺都还不错,且正宗,如给茶叶焙火,新茶的焙火工艺如果做得好,就不会涩,也不会有火气,但很多口感不能光靠工艺,还是靠时间,滑的这一项,很多人喜欢茶的醇厚甘滑,“滑”这个口感,却是时间赋予的。“像水中的石头变成鹅卵石,靠的是多年水流的结果。”
他就靠时间,有时候会复焙,复焙等于是加工打磨石头,更多还是靠自然的时间溜走,时间到了,就有了,越喝到柔滑的老茶,越觉得这是人体所需要的口感,软绵绵的让人放松,很舒服。这样的老茶,他也慢慢琢磨出一套冲泡的方法。“老茶就像老人,你和老人一起,扶他起来,或者坐下,动作是不是特别轻柔?不会去命令他干什么?”
边说着,边拿出来一个1994年老茶出来泡。当地的茶叶公司1990年代开始全面承包,当时他承包了仓库,仓库里有很多销售不掉的老茶。并不是所有的老茶口感都好,很多老茶由新往旧转化的时候,苦涩度出来了,并不好销售,而且之前人们并不认老茶,随着叶丛嘉从开始自己做茶,就积攒了大量的老茶,慢慢研究下来,有好又不好,过了这么多年,这款茶,是他觉得转化不错的,让我们看看转化的结果,特意用了柴烧壶,他的理解是,柴烧壶用了多次之后,里面的气孔饱含了水分,他觉得这样的壶可以更柔和对待老茶。
承包了仓库之后,1997年香港回归,大批香港客人来大陆,大家来玩的很多,他的店在旅游景点开元寺附近,很多香港人买茶,所以那些茶卖出不少,叶丛嘉说,那也是他的第一桶金,香港人对老茶的认知,要比当时的大陆人深一些。这样一来,叶丛嘉就觉得老茶也不怕卖,这一段转化不好,可能下一段又转化好了。
我们喝的这个20多年的老茶,茶气比较充足,放的量不多,大约只有五克,但是很顺滑,很饱满,注水,又是用的从壶嘴注入的方法,是因为茶老了,容易有杂味,用水直接倒入壶,会把杂味从下往上烘托,他这么注水的话,杂味就会少很多。叶丛嘉说,自己去各地讲学和交流,就像“走江湖”,自然就有了一套自己的手艺,形成了一套对付老茶的办法,还不仅仅是乌龙茶,去参加茶业论坛,也泡过老黄茶,都说他泡出来的感觉,完全就不像一般的黄茶。“我是潮阳人吗,大概性格里就有好斗的一面,总喜欢比较,又因为在潮州很多年,这里的人柔和,所以我性格里两面都有,外表柔和,内在是要斗争的。”就这样,全国各地走下来,越来越形成自己的一整套冲泡手法,尤其是泡老茶,自己觉得是一绝。
我们这个茶20多年,他觉得还比较好掌握,冲泡五十年以上的老茶,更难,内质比较轻,很多茶会浮在表面上,不能硬加水冲,就像照顾着老人走路,走久了,要慢慢扶他坐下,而且出汤也慢,老茶不拍出汤和缓,因为茶多酚已经氧化了,氧化之后,刺激性的物质就收敛了,这些都是他冲泡出来的学问,一仓库的老茶,足够他研究。
+
老茶一定是要玩
+
不过老茶虽多,但是基本以单丛为主,因为他是潮州工夫茶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泡老茶,柔和绵软,隐约有刺激性——后来才知道,老茶并不是都不厉害,尤其是喝杂了之后,会有醉茶现象,可能就是因为老茶存放久了,也多了不明物质,当晚喝茶回旅馆之后,我就有轻微的醉茶,肚子胀得不得了。
泡完这一款,叶丛嘉还意犹未尽,拿出了一点茶芽冲泡,居然茶汤是粉色的。我一惊,随即明白,这就是号称潮汕乌岽山一带的野生茶的鼻祖,红茵,也叫鸟嘴茶,叶片尖而长,问他,果不其然,这是一款2020年的红茵,取自岩石之上的野树,也是他这里最年轻的茶。炫茶,大概率也是叶丛嘉的性格,他说外面所谓的野生红茵,真没有这个野性十足,喝起来也真的有点桀骜不驯的感觉,尽管是粉红的茶汤,而且越来越艳丽,滋味也转成微甜,加了点水在泡好的茶汤里,越来越艳丽,简直觉得不可置信,可能是茶汤氧化的结果。“这也是我反复玩出来的,我这里茶多,所以玩的就比较深入。茶一定要玩,很多人买茶,买到最后发现茶喝不完,也不好喝,就觉得很痛苦,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玩,老茶一定是要玩的,要经常琢磨怎么泡,怎么泡好喝,一定要这样才快乐,每个茶都要拿出来玩,我每次有朋友来,就大家琢磨怎么玩,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你看我们今天一下就玩了几款新鲜的茶。”
我到现在也不知道,那天晚上的醉茶到底发生在哪个节点,到底是喝了什么茶的结果。红茵之后,叶丛嘉又拿出他收购的大量品质一般的单丛做成的千两茶的茶砖,这批茶质量不好,一直积压卖不掉,他以每斤百元左右的价格收下,送到湖南安化做成紧压的千两茶,硕大的一条条,一条重量为62斤,按照叶丛嘉的想法,本地单丛即使是质量一般,也比湖南的绿茶要适合压饼,因为单丛内质更丰富,且经过发酵,做了一大批这样的千两茶。当地县长都惊动了,专门来看单丛压的千两茶,这是2015年的事情,那时候人们对老茶更不理解,都觉得这个茶能不能喝?
现在几年过去,这批茶喜欢的人也不少,很多人找来买,叶丛嘉说,这款茶,不能泡,要煮,因为茶砖巨大,之前的一块块都是拿锯条切割的,我们煮了一小块,浓度极高,当然也有老茶的柔滑感,叶丛嘉说,他做这么多的老茶,也是看准了未来趋势,未来属于老年社会,老茶会越来越流行,氧化后的老茶好玩,这种老茶对心血管疾病有帮助,也利尿,所以他踩的是将来的点,满仓库的老茶,他并不觉得出售会有问题。
一仓库的老茶确实让人有满足感,我们喝了几款茶,满身大汗的回到酒店,同伴们安然入睡,我不知道是受了野生红茵茶的刺激,还是最后那款千两茶的刺激,开始肚子难受起来,今晚的茶倒是在一般的老茶传说之外,教会了我一个喝茶要点,即使是所谓安全系数高的老茶,也要分人摄取,并不是说每款茶,你都能安然消受。
撰文 王恺
编辑 丛二
摄影 李松鼠
排版 薯饼
本文为「将饮茶CHA」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请与公众号后台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