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杜大鹏:亲历二十年中国「古琴热」变迁

文摘   2024-10-07 17:09   福建  


古琴是我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自清末以来琴道凋零跌宕,新世纪“古琴热”却意外成为热门文化现象。本期播客邀请到著名古琴演奏家杜大鹏,他作为当代古琴复兴的重要推手,来聊聊二十年目睹之古琴热现状。



杜大鹏


当代著名古琴演奏家,

中国琴会常务理事,

中国古琴文化促进会会长。

兼擅钢琴、吉他、小提琴等多种乐器,

古典吉他演奏曾多次在国内获奖。

近年来主要从事古琴教育及文化推广工作。

多次参加海内外大型文化交流活动,

及应邀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及荷兰、丹麦诸国孔子学院等中外院校演出交流。

其古琴音乐作品,气韵刚健古朴,旋律清新典雅,手法潇洒灵动,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2013年荣获第二届美国“华音杯”中国音乐国际大赛古琴金奖。


——————




由「将饮茶」出品的播客「得闲茶水间」已上线,欢迎大家在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QQ音乐等各大平台订阅、收听。


以下为本期播客部分内容摘录,全部内容请至文末收听本期完整节目。


+

2000年代北京最早只有两三家琴馆

+


我是音乐世家,小时候我弹的不是古琴,而是古典吉他。


我父亲是拉小提琴的,我从三岁开始就学习小提琴。但是那时候小孩子爱玩,我父亲的教育方法又不是很对,天天被打,我很叛逆,就不拉,让我弹钢琴,我也没正儿八经弹。上世纪70年代我们家还有一把吉他,一把老的意大利的吉他,结果他发现我最喜欢的吉他,没办法,给我找了辽宁省最牛的一个古典吉他老师。后来我考上沈阳音乐学院,成为建院50年来,第一个以古典吉他乐器考入音乐学院的考生。大学时我参加东三省第一届春之声古典吉他大赛,拿了金奖,还奖励了我一把红棉吉他。


毕业后我就开始组乐队,那时候叫「走穴」,在南方很多地方演出。一直到大概2000年,我有个发小叫我回北京帮他做古琴。我虽然是音乐世家,但那时候我其实根本没听说过古琴。从厦门一直到北京,我开始学习古琴,慢慢发现,古琴把我吸进去了。


准确来说,是古琴的音乐给我吸进去了。我经常跟学生说,不管是在音乐厅的音乐,还是雅集上的音乐,一个好的音乐不是推给你的、不是强迫你听的,好的音乐是吸引你进来的,古琴就有这种把我吸进来的魅力。我弹了古琴之后,对我的吉他、钢琴,对我所有的音乐素养都有了一个质的提升,我就这样渐渐的沉进去了,沉在古琴的世界里。


2000年左右,我回到了北京,加入了朋友王鹏刚刚创立的钧天坊。王鹏是我的发小,也是我音乐学院的同学。他是古琴制作专业毕业的,但他也是摸索学习了几年之后,才开始正式斫琴。现在我们都知道,王鹏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斫琴师,但那时候他还刚刚开始古琴制作的事业,我也刚刚开始弹琴,我们都还不知道,钧天坊在未来的古琴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时北京只有两三家琴馆,王鹏在大兴南六环租了4间车库,他做琴,我来卖琴。那时候真的是纯手工,不仅斫琴是纯手工,连卖琴都是。我开着一辆车拉着琴,送到客户家里。那时候电梯很少,四五楼都是我一个人扛上去的。


+

我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古琴独奏的B角

+


古琴对我来说,其实是相对好学、易上手的,但是要弹好,真的一辈子的事。古琴越学越深,就像禅宗大师所说,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还是山。


我最早跟着陈雷激老师学习古琴,后来又拜了陈长林老先生。



当时我刚来北京,陈雷激老师也刚从法国回来。我跟陈雷激老师有点相似,他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古琴专业毕业,广陵琴派的传人,在古琴方面有非常正宗的传承,同时他自己又在法国留学,学指挥,开各种古琴演奏会,讲学,他其实是一个世界音乐家。


跟陈雷激老师一起就很开心,每天一起喝酒,一起聊天,一起喝茶,一起弹琴,有时候我弹琴,他就在旁边写诗。陈雷激老师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奏古琴的那个人,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我就是他的替补B角。奥运会开幕式所有演出者都有B角,我作为老师的学生,就是古琴独奏的B角。


另一位我的老师是陈长林老先生。



陈老博学多才,既是古琴大师,闽派传人,也是个科学家,我国第一台计算机的研究专家。他现在九十多岁,还到处讲课,你是问他一个10个字的问题,他能给你回复好几千个字,因为他不用手机,只会给你写邮件。我很佩服老先生,他至今每天早晨四点就起床练琴,几十年弦歌不辍。他的生活也很简单,家里极其简朴,琴桌都只是一个写字台。陈老是叫我特别敬佩的一个老师,我跟他学了很多琴外的东西。


+

民国只有200位琴人,现在有100万人学琴

+


古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人乐器,你看古琴的音乐,明代、宋代乃至汉唐时期更早的一些曲子,它的音乐区别于中国其他民乐的一个特点,就是古琴不是地方性的音乐,更倾向于是一种世界音乐。自古以来弹古琴的人就不是很多,唐代有一首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琴里有天有地,有山有水,有五行,有八卦,很多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我认为中国人最高的信仰就是信天信地信大自然。



古琴到了清代已经比较没落了,民国时期古琴遭到了历史以来可能是发展的一个最低点,当时上海的今虞琴社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全国大概只有200多个琴人,然后建国之后稍微好转,但是从文革开始之后,古琴发展进入了彻底地停滞,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古琴才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2003年古琴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紧接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张艺谋导演设计的开场打开画卷,第一声就是古琴声。古琴从此进入了一个井喷式的发展,古琴热也慢慢成为一个文化现象。这种井喷式的发展,对古琴也好,也不好。



到了2010年代,当时有个说法叫做“京城四大俗”——听昆曲、弹古琴、喝普洱、练瑜伽。一方面喜欢古琴的人是真喜欢,包括一些书法家收藏家都很喜欢古琴,包括那时候开始恢复的中国吟诵,也要配着古琴。另一方面,一些人完全就是为了时髦,觉得古琴挺高级的,就是附庸风雅,家里搞个茶室,挂一张古琴,只为了追求所谓的格调。其实古琴需要你持续的深入进去。中国的很多东西,古琴也好,茶也好,都是需要深入研究,其中蕴含的奥秘会把你自动吸引进去的。


我们这么多年来做古琴地传播,包括音乐会,也是为了更好的让更多人了解古琴,但是现在很多人连古琴和古筝都分不清。


+

古琴价格变迁:从3000元飙升到300万

+


我最开始卖琴的时候,一张琴大概3000块钱,这就是当时最好的琴。相比今天,最好的当代古琴已经卖到了300多万。这是古琴20年发展最直接的一个表象。古琴的价格跟钧天坊完全是有关系的。



王鹏是个很有志向的艺术家。他曾跟我说,为什么一个书法家在纸上写几个字就卖个几百万,一个陶艺家随便捏一下就卖个几十万?我不是一个木匠,我是个艺术家,我是个斫琴人,我要把我的价值体现出来。


后来王鹏斫的琴,价格从七万、十几万、二十几万、三十几万、50多万,一直到100万、200万、300万,这个价格我认为一点错都没有。如果你认为这个艺术家值这个钱,我认为花500万、花1000万都值。这就看你自己的对古琴的认知,对艺术家的认可。琴棋书画琴为首,王鹏就是要把古琴这么好的一个东西呈现给世人,一定要做出它应有的价值。


+

我把古琴当作世界音乐去创作

+


古琴的制作是很考究的,千万不能用化学漆,一是化学漆有味道,化学漆很光滑很亮的,可以用在汽车上,但是用在古琴上走音是走不动的,是涩的,而大漆是活的。而且古琴是一个人琴合一的乐器,它需要你很耐心地花时间去了解它,并且知道怎么修补它、滋养它,你对琴了解的更多,你的琴也会弹得更好。



弹琴,也要立体地弹琴,比如说我们弹到广陵散,你就要了解那时候的事情,了解竹林七贤,了解嵇康,并不是简简单单弹几个音弹一首曲子,音乐是有画面感的,它是流淌着地,音符是骨架,需要人给它安上血管、筋膜、肉,变成一个有生命的生命体,这样才能感动听众。



古琴近20年的发展的确很大,但是也有很多不好的地方。很多有两种弹琴的人,一个是用嘴弹琴,一个是用手弹琴。很多琴人根本只学到一个皮毛,就出来开琴馆。古琴不像别的乐器,比如琵琶二胡,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古琴还真的不是。古琴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乐器,它跟文化、美学、哲学都有关,跟中国的儒释道都有很好的结合。所以要立体性的多方面的来认知古琴。


西方地音乐是有科学地体系,例如十二平均律这样的概念,节奏有节奏的框架,音准有音准的框架。但是中国乐器,例如古琴,古琴是五度相生律,mi、fa之间和xi、do之间,西方是平均的,我们是五度。简单来说就是中国的艺术是一种相对抽象的艺术,再比如说我们看山水画的留白,你可以有无限的遐想,这空白可以是水,可以是天,还可以是远处的旷野。所以中国艺术不像西方那样容易普及,不是谱子怎么写你就怎么弹,中国可能一首曲子有80多种版本。


我自己做过一些古琴的融合演出,跟大提琴、小提琴、钢琴、吉他等很多乐器都合作过。这种融合演出基本上都是即兴的,这方面可以举个例子,我跟宋昭的合作。宋昭是一位先锋大提琴艺术家,我们最早在国家大剧院合作过一个即兴曲目,《无象》系列。



这种即兴演奏,其实就需要参与的艺术家都有比较深厚的艺术功底,还要彼此是相当好的朋友,他一个眼神,我就知道他干什么,我一个动作,他要知道我是什么样的走向。我记得在演出前的一天,还没见到他的面,节目单已经出来了,叫凌霜还是叫无痕的,只起了一个名字。演出当天下午,舞台上在调试音响,我俩就在化妆间这儿彩排——其实就是我们两人确定了一个动机,一个旋律动机。我认为就不排练的那种演出是最完美的,我也是属于那种人越多的时候,我的演出状态越好。所以那次国家大剧院的表演,在舞台上我就跟宋昭两人玩的很嗨,表演完事之后,我们在舞台上相拥相抱,感觉真的是不可复制的一个好作品。


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古琴作为一种乐器,我认为它有无限种的可能。




提及名词


查阜西(1895年—1976年):古琴演奏家、音乐理论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古琴音乐的奠基人之一。他曾参与组织“今虞琴社”,并任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致力于古琴艺术的复兴与传播。1956年,查阜西带领由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的古琴调查组,遍访全国,最终编纂《存见古琴曲谱缉览》《琴曲集成》等巨著。

 

管平湖(1897年—1967年):古琴演奏家、画家,古琴一代宗师。1977年,美国宇航局(NASA)发射了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探测器,它们携带了一张名为“旅行者金唱片”的镀金唱片,旨在向可能存在的外星智慧生命展示地球上的文化和生物多样性。这张唱片收录了多种声音和音乐,包括来自不同文化和时代的27首音乐作品,其中就包括了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

 

刘少椿(1901年-1971年):古琴演奏家、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被誉为现代广陵琴派的集大成者。他的琴艺生涯中,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而且致力于教育,培养了一批琴界人才,如梅曰强、林友仁等古琴家。

 

陈长林:古琴演奏家,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曾参与我国第一台计算机研发工作。他在原有闽派基础上兼习各家之长,形成自身独特的特点,是闽派重要传人。

 

陈雷激:古琴演奏家、指挥家、作曲家。他是文革后的第一位院校古琴专业学生,大学毕业后旅居法国,攻读法国国际州立音乐学院指挥专业。曾与西方交响乐团合作,进行古琴协奏曲的演出与创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古琴独奏演奏者。

 

王鹏:古琴制作大师,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2001年,王鹏在北京大兴区创建钧天坊,开始独立斫琴生涯,并成为古琴复兴的重要力量。

 

马维衡:古琴制作大师,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广陵派琴家,斫琴名家,扬州龙吟乐器研究所所长。

 

斫琴师:即古琴制作师。斫,意为用刀、斧等砍劈,明《郁离子·千里马篇》:斫而为琴,弦而鼓之。斫琴涉及到选材、斫制、上漆、调音等多个复杂工序。斫琴师需要有精湛的技艺和对古琴音色的敏感度。古代指专门制作古琴的工匠,在当代,斫琴师的角色不仅是制作乐器,还承担着传承和发扬古琴文化的责任。中国当代斫琴界素有“南马北王”盛誉,南马指扬州的马维衡,北王指北京的王鹏。本期播客提及的斫琴师还包括:西安李明忠,四川曾成伟、何明威,浙江倪诗韵,香港唐健垣等诸位大师。

 

古琴拍卖记录:北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铭“松石间意”琴,在2010年北京保利秋拍中以1.3664亿元成交,创造了古琴拍卖最高纪录。王世襄旧藏唐“大圣遗音”伏羲式琴,在2011年嘉德春拍会上以1.15亿元人民币成交,成为第二把“亿元”古琴。2015年,王鹏亲斫的“大鹏式-青鸟琴(第一)”在嘉德秋拍中以356.6万元人民币成交,刷新了当代乐器的拍卖纪录。

 

老八张:《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俗称“老八张”,1994年出版。这套激光唱片是古琴音乐的宝贵遗产,它包括了广陵、虞山、泛川、九嶷、新浙、诸城、梅庵、淮阳、岭南等九大琴派,由二十二位琴家演奏的五十三首琴曲组成。这些琴家都是各派一流高手,出版时许多人已经去世,因此这套唱片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时间轴


第一部分:2000年代 古琴复兴肇始

00:58 从吉他少年、走穴乐手到古琴青年

07:32 2000年北京只有二、三家琴馆

10:05 非典期间100张古琴订单救了钧天坊

13:06 我的古琴老师是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研发专家

14:35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古琴独奏的B角

16:07 古琴与吉他、大提琴、钢琴的融合演出

21:13 琴曲:古琴大提琴合奏《无象·即兴》

 

第二部分:2010年代 琴价飙升、琴馆林立

22:06 民国只有200位琴人,现在有100万人学琴

26:56 焦裕禄直接影响了当代古琴市场

28:56 京城四大俗:弹古琴听昆曲喝普洱练瑜伽

31:47 古琴价格变迁:从3000元飙升到300万

34:18 钧天坊把古琴的身价抬起来了

37:48 古琴贵贱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名

43:53 国内斫琴名家介绍

 

第三部分:2020年代 古琴热背后的人文修养

49:37 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

55:19 弹古琴会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01:00:09 现在有两种琴人:用嘴弹琴,用手弹琴

01:01:26 中国音乐为什么在近代远远落后于西方音乐

01:06:24 我把古琴当做世界音乐去创作





对谈杜大鹏:亲历二十年中国「古琴热」变迁


杜大鹏,当代著名古琴演奏家,中国琴会常务理事,中国古琴文化促进会会长。

叶婷婷,十三年茶行业从业者

丛二,「将饮茶」编辑、资深媒体人


——————



「得闲茶水间」

用茶观察世界,以茶链接万物。我们讨论流动的时代精神、变迁的消费主义、创新的商业模式,以及一切让我们获得力量的人和事物。


由「将饮茶」出品的播客「得闲茶水间」已上线,欢迎大家在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QQ音乐等各大平台订阅、收听。




撰文 得闲茶水间
编辑 丛二
图片来源网络
排版/整理 薯饼

本文为「将饮茶CHA」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请与公众号后台联系

将饮茶CHA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