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播客「得闲茶水间」邀请了汉服圈大佬“棍爷”,深入讨论了汉服文化的复兴和日常化。
汉服到底如何定义?汉服与古装的区别是什么?汉服复兴的历史节点有哪些?“三坑女孩”与周礼有什么关系?“汉服圈鄙视链”是民族主义还是消费主义的陷阱?所谓汉服重镇“曹县”为什么被认为是“碰瓷汉服”?DIOR马面裙风波与天猫广告背后隐藏的晚明时尚趋势是什么?对汉服这一古老又年轻的文化现象,我们聊了很多,我很喜欢棍爷的一句话:“汉服可以不是你日常的穿着,但是它可以是你的一种选择。”好的社会氛围大概就是任何一种服饰都能成为日常选择。
▲
棍爷(孙宇翔)
服饰礼仪专家,
河北省儒学会传统礼仪委员会专家委员,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汉服分类(T/CTES 1021-2019)》团体标准起草人。
2013年担任西塘汉服文化节礼仪组负责人,参与策划执行历届西塘汉服文化节开幕式。
策划执行各种祭典活动,复原了释奠礼、婚礼、冠笄礼、乡射礼和乡饮酒礼,并首次复原明代皇家礼仪大射礼、明代皇家祭祀礼仪等。
参与撰写《当代汉服》《冷兵器时代的男人装》等,
著有《你不知道的锦衣卫》等书。
——————
由「将饮茶」出品的播客「得闲茶水间」已上线,欢迎大家在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QQ音乐等各大平台订阅、收听。
+
汉服不等于古装
+
古装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了历史上所有人类穿着的服装,而不仅仅是现代时装之外的服饰。比如说中山装,若在未来五十年无人穿着,也会成为古装的一部分;长袍马褂,作为清朝时期旗人和汉人的礼服,现在已很少有人穿着,因此也属于古装。古装的定义与款式无关,无论是长袍、短衣、长袖或短袖,只要它们不再是大多数人日常穿着的服装,就可以被称为古装。
汉服是古装的一种,但它有特定的定义:汉服是指以周礼为理论依据,采用平铺剪裁方式制作的汉族传统服饰。这种服饰的剪裁有一定的依据,必须参考礼书,尤其是周礼。
汉服虽然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化复兴。但其实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存在汉服运动,徐世昌和袁世凯都曾推动过汉服的复兴。包括民国有些老照片都有汉服复兴的记录,现在我记得有一位老先生,梳了一个发髻,很讲究,穿了一个交领的上衣,然后下身穿了一个襦裙扎在外面,发髻上还带了一个逍遥巾——这个其实很讲究的,因为中国古人尤其是明朝以前,是要戴巾帽的,所谓衣冠,首服必须要戴。
这里面有个有意思的事情,苏州天主教堂区现在留下来的一种服饰,就是天主教神父的神父巾。原本神父是可以不戴巾的,他戴着小小的圆帽子,但是到了中国以后,中国人认为哪怕是上帝,你穿的衣服不全乎不行,就专门设计了神父的巾帽,中国盘金绣滚边,有十字架,很精美。
前几年有一个影视剧,里面就是一个情节,大概内容就是一个富家小少爷,所谓钟鸣鼎食世代簪缨家族,出门就穿了一个道袍,没带任何巾帽就出门了——这在明朝是犯法的,虽然不是特别严格,但你是一个世家子弟,这样就是太没有家教了。你要是不戴帽子出去了,下人都认为你疯了。在古时候的语境下这个是不合理的,甚至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
元代和清代服饰,属于汉服吗?
+
元代和清代服饰,当然也是汉服。
元朝也有汉人。很多人认为说元朝人分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这种分法实际上历史上是不存在的。汉族人穿什么?他不能像高丽人一样穿蒙古衣服,还是传统服饰。
清朝不像元朝,它有服饰的改革,也有意识形态的改革,的确是有些变化,但是清朝的汉族也很努力的把汉服饰文化保留下来了。乾隆的嫔妃图你见过吗?有一张图他好多嫔妃这么斜着站着,容妃就是所谓的香妃,就穿少数民族回部的衣服,汉族的妃子穿得就跟明朝命妇很像。比如在德龄公主的日记里就提及,慈禧太后身边有个特别红的女官 ,她身上穿的是汉族命妇的凤冠霞帔。宫廷命妇也有穿汉服的习惯的。汉族人是很努力的用各种形式把汉族服饰元素给留下来了,因为服饰也是礼的一环,为什么孔府留了这么多衣服下来?因为这是祭祀礼服,我们现在在做祭祀礼服的时候,还是要参考他们。你说清朝的汉人穿不穿汉服,当然穿了。
所谓汉服,简单说汉族人穿的衣服叫做汉服,你说少数民族能不能穿?当然能穿。在唐朝的时候,那些外国人在中国做官,像是粟特人、昭武九姓,他们穿的衣服都是汉服。再比如,雍正和乾隆的容像里面,他也穿汉人的衣服。虽然有一些可能抱着极端观念的人会觉得,元代或清代的服装不在这个范围之内,但实际上我们应该从更广大的文化意义上来认知,统治阶级只是一小群人,在中国大地上生活的大部分人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们,元代和清代当然也是华夏。
+
汉服复兴元年与西塘汉服周
+
2003年被称为汉服复兴元年,为什么呢?那年发生了王乐天事件。王乐天(网名“壮志凌云”)他穿着一件自制的汉服,到街上去了,被当时的媒体拍下来了,成为首个被媒体报道的人。汉服复兴运动扩大为公共事件,很多人开始讨论,因此这一年也被称为汉服运动元年。那天是11月22号,成为一个纪念日,后来有一个“汉服行走日”就定在这一天。我估计王乐天本人也没有想到这件事的。
当时的汉服运动,主要还是在网络上。早期的汉网、贴吧汉服吧、大明衣冠论坛等都很活跃。当时专门有网友收集一些服饰类史料,包括各个博物馆的服装图片,例如泰州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等服饰资料比较多。
有一拨人是往上贴照片的,另外一拨人负责考据,在下面写说明文字,当时氛围特别的好,因为图片有限,角度不够多,大家就会讨论服饰内部的结构。那个时候还真有人就花钱去买这种流传的织物类的文物,买到了以后就把它打开,开始研究它的结构。比如说明代服饰,工艺其实很复杂,它的缝制工艺、打褶工艺,在服饰史上都是专门课题,而且古人也赋予了服饰很多形而上的意义,比如中缝。最初,中缝的出现是因为古代布幅不够宽,需要将布料拼接起来以构成足够的长度,这种拼接方式逐渐演变成了汉服的一种传统工艺,后来中缝还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比如中庸、正直等涵义。
从2003年王乐天上街,到了2006年算是一个节点,当时出现一些早期的汉服商业品牌,包括2006年的重回汉唐,2007年的明华堂,之后的汉尚华莲等等。到了2013年,就出现了现在很有影响力的汉服活动——西塘汉服文化周。
西塘汉服文化周是特别奇妙的一个事情,这是我国体量最大、时间最早的一个汉服活动。最早是台湾的方文山先生,他想做一个汉服文化活动,当时有他那边的工作人员来接触汉服北京,当时我们控弦司隶属于汉服北京,负责活动执行,所以这个事情就推到了我司手上。最早打算在福州做,于是先去福州考察,但是福州三坊七巷比较狭窄,古建筑群的规模也不大,条件不太合适。后来西塘听说这个事情,就来主动接触了,经过考察最终汉服文化周落户西塘。西塘方面主动、热情,这些年西塘汉服也的确成为地方的一个地标性文化名片了。我听过一个夸张的说法,在长三角地区的年轻人,每年到了10月中旬就开始请假,不请假他就辞职了——就为了在10月底去西塘。
西塘汉服文化周,往年都是在10月底的最后一个周末开始,为期大概5天,白天晚上都有节目,有很多好玩的内容。比如第一天所有部门都参加的一个活动,叫“朝代嘉年华”,是西塘汉服周规模最大的一个走秀,沿着西塘镇的主路转一圈,最多的一年有1000多人参加,整个广场都站满了。每年我们都会往里加一些东西,比如马阵、战车,还有一年加了霹雳布袋戏,还有一年我们请了全甲格斗的朋友来玩。
+
汉服日常化是一种选择
+
我没有时装,日常都穿汉服。很多汉服复兴的人士提倡汉服日常化,我觉得汉服日常化是可以的,但是现在的社会情况来讲,没有那么大的必要。
现在谁能够跟陶渊明一样说采菊东篱下?生活还是要有取舍。公司上班都要求要穿洋装,我就要穿大褂去,那很明显是不合适的,当然如果我的工作比较自由,也不需要早起挤地铁,那穿大褂没有什么不合适。这还是要看你个人的选择。
小红书@小满。
汉服可以不要成为你日常的穿着,因为的确我们是现代社会,但是它可以成为你的一种选择。有些人可能觉得我极端,其实我真不是极端,我打篮球也穿短裤,但我习惯了穿汉服,我可以穿着汉服开车,我可以穿着汉服骑马,都很方便——开车的时候把大袖捆一下就很方便。这主要还是看个人选择了,汉服应该成为一种选择,不要苛求它一定成为一种必须。这也不是所谓的文化自信,其实文化自信就是我可以穿这个,但我也可以穿那个,我可以选择。现在这个社会大家应该真的自由选择应该多一点,也没有人会那么爹,要求你一定要穿怎么样。
你在人生的一些重要时间节点的时候,我觉得完全可以穿汉服,再比如,过年是不是可以穿?还有小朋友可以穿,汉服娃娃都特别可爱。
中国丝绸博物馆
大多数人穿上汉服以后,他/她自然而然就会端庄起来。就像你穿上西装或军装以后,自然而然就会把胸挺起来,对不对?我也没有觉得挺胸而站不好,我觉得也挺美的。但是我觉得穿上中式服装后,那种身体都顺着关节微微弯曲的特别圆润的状态,才是中国人的优雅,这个也是体面的,也是得体的,并不是一定要站得跟公鸡一样才叫得体。我们所谓穿衣自由,就要兼容并蓄。
小红书@常存CUNBLVD
举个例子,前一阵子马面裙爆红。马面裙的确好看,但现代人很喜欢把它外穿,比如上身衬衣束在马面裙里面,特别是很多人喜欢穿那种膝襕加底襕两条襕的马面裙,很华贵。换在10年前,我们会讲说,马面裙不是直接外穿的东西,它一定会搭配上衣,至少你把裙头遮住,不然就不礼貌了,失去大家闺秀的风范。但现在我们已经不纠察这件事,大家觉得好看就可以,法律也没有规定不能这样穿,对不对?抖音很多小哥哥光着上身穿着马面裙给你跳舞,对这个事情我是看不惯的,但他有他的穿衣自由,男生穿马面裙这件事情,宽容度也很高了。实际上男生可以穿裙子没问题的,历朝历代都有男生穿裙子,就是马面裙这个东西是个女装,古人还是有男女装的区分。明代末年有一段时期男生喜欢穿女装,那叫做“服妖”,被认为是王朝快要结束了,礼乐服饰制度崩坏了。当然,当代你想穿什么都可以,你有你的穿衣自由,但是我有看不顺眼的自由。大家各安其事就好了。男生穿马面裙是ok的,但是你不要说这自古以来就是男装,马面裙自古以来就是女装。但在当代,马面裙变成了一个时尚消费的单品,它就跳出了汉服的层次,变成了另外一种消费主义的符号。这大概也是汉服有趣的地方。
相关名词
控弦司:一个传统文化团体和品牌,成立于2011年,原名“汉服北京控弦司射艺研习小组”,是汉服北京的下属组织,2016年独立运营。致力于传统射艺、明制汉服复原、礼仪考据恢复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成功复原了飞鱼服、曳撒、明制官服、祭服、梁冠、玉带等衣冠形制,考据、复原并演礼了大射礼、乡射礼等。
提及的其他汉服品牌:重回汉唐、明华堂等。重回汉唐是较早一批的汉服品牌之一,成立于2006年,成都店是中国首家汉服实体店,创始人为孙异、吕晓玮,产品线包括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汉服款式。明华堂成立于2007年,位于广州,创始人钟毅,专注于明代服饰的复原,注重服饰的历史准确性和传统工艺的传承。
西塘汉服文化周:始于2013年,最早由方文山先生发起,每年秋季在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的西塘古镇举行,通常在10月底的最后一个周末开始,为期大约5天。这个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汉服爱好者参与,是推广汉服文化的重要活动之一。
陈诗宇:网名扬眉剑舞,服饰史学者、编辑、影视服饰顾问。自2003年起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学者孙机先生门下弟子,北京服装学院博士生。曾任《国家宝藏》第二期服饰指导、山东博物馆衍圣公朝服国宝守护人、《鹤唳华亭》历史顾问等。
马王堆素纱襌衣:西汉文物,出土于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襌衣,即单衣,一种交领、无里子的罩衫。它不仅展示了汉代的服饰风格,也为研究汉代的纺织技术提供了实物证据,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重要发现之一。
马面裙:又名“马面褶裙”,由马面和褶裥组成,中国古代汉族女子主要裙式之一。宋代马面裙已初具雏形,明清时期最为流行。2022年迪奥“Dior Bobby”半身裙引发了文化挪用的讨论,之后马面裙逐渐成为近年来极为火爆的服装单品。很多男性也会穿着马面裙,这种打破性别界限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马面裙的流行。
时间轴
02:14 黑神话悟空疑似抄袭臂鞲风波
07:13 汉服与古装的区别
14:03 汉服元年与汉服出行日
18:26 汉服商业化的肇始
20:26 控弦司服饰复原起源于射箭比赛
26:54 西塘汉服文化周:最好玩的汉服活动
31:31 元代和清代服饰是汉服吗?
40:13 历代服饰复原的现状:从民间到学院
50:29 汉服警察、古墓派与小仙女
59:22 山东曹县“碰瓷”汉服
1:04:34 汉服圈鄙视链
1:11:58 汉服日常化是一种选择
1:20:02 当马面裙成为淘宝爆款
▲
《汉服就是古装吗?汉服复兴的历史、趋势与出圈》
棍爷(孙宇翔),传统服饰礼仪专家
叶婷婷,十三年茶行业从业者,熹茗集团总经理
丛二,「将饮茶」编辑、资深媒体人
——————
「得闲茶水间」
用茶观察世界,以茶链接万物。我们讨论流动的时代精神、变迁的消费主义、创新的商业模式,以及一切让我们获得力量的人和事物。
由「将饮茶」出品的播客「得闲茶水间」已上线,欢迎大家在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QQ音乐等各大平台订阅、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