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镜雄
潮汕工夫茶文化专家、汕头市茶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出版有专著《茶福》等。
——————
很多人多次来潮汕,留下了这里人人爱茶的印象,街头巷尾,尽是茶桌,从最简陋的到最豪华的,但更多的就说不出来了——无论是历史还是现状,都是浅表层面的,我们从遗迹入手潮汕工夫茶,等于从外到内去研究潮汕的工夫茶系统,这只是一个方法,如何真正进入潮汕工夫茶的世界?
越是家家户户都在泡茶,越是难以在其中发现真脉络,潮汕工夫茶是怎样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真正的工夫茶高手是什么样貌?都是疑惑。有人给我们推荐了在汕头广电系统工作,曾经组织过斗茶赛的陈镜雄老师,他也是汕头工夫茶协会的会长。这似乎让我们看到一些希望,想透过斗茶大赛,从中一管窥豹。
+
凤凰茶起源于宋代
但喝茶真正普及到潮汕平民百姓,其实晚至文革时期
+
陈老师头发花白,标准的儒雅老人,他并非汕头本地人,1980年代大学毕业后来这里工作,现在已经是潮汕文化的专家。从他的视野来看,潮汕的工夫茶系统在当代的发展,也就是这些年的事情,中间还是存在着巨大的断代——文物上的工夫茶史已经和当代丧失了联系。
1980年代他来汕头工作的时候,那时候街头喝茶尚不普及,也就是讲究的人会在家里喝茶,但陈镜雄觉得,汕头商业城市的氛围,实际催生了工夫茶的发展。清代汕头就是通商口岸,开埠之后,四面八方之人往来尤其多,经商会谈往往会催生喝茶的礼仪,茶是最好的中介,所以他觉得,潮汕地区工夫茶起源就是在清代,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汕头作为开放城市再次吸引来很多商人,所以从1980年代开始,这里的工夫茶系统得到了再次复兴的机会。
为什么起源定于清朝,而不是更早?明代初期朱元璋废除团茶,改为散茶,冲泡变得简单了,这是不是潮汕工夫茶起源的关键时刻?陈镜雄没有专门研究。事实上,潮汕地区虽然有各种学者在研究这一课题,但很少有人能给予专业的、学术性的解答,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潮州凤凰山脉上的野生红茵茶据说起源于南宋末年,但即使有茶树,茶怎么饮用还是没有依据;明代的时候,潮汕地区已经有很强的商业流动行为,往内地,往海上,甚至海盗也滋生于此时,对福建茶的热爱和引进,很可能是在这个阶段,因为当时凤凰山上的茶,很可能还仅仅是小茶园、小产区,不能满足整个潮汕地区的需求,福建茶在几个世纪内一直占据着潮汕人的饮茶世界,那潮汕独有的喝茶方式呢?真正启动孟臣壶+若琛杯模式是在哪个历史时刻?
陈镜雄认为,就算是那时候工夫茶的模式已经完整,但讲究的喝茶模式,还是流行于上流社会,包括商贾之家,书香门第,否则不会有“坐书斋,喝热茶”这句俗语的流行,本地甚至讲究嫁女要嫁到文人家庭,只有书香门第,才能有钱有闲地享用一杯“工夫茶”,这是潮汕人看重的真实的人生享受。
无论起源于明还是清,喝茶真正普及到平民百姓,陈镜雄都觉得很晚,甚至觉得是文革时期的事情,他是从自己的切身经验感受到这一段饮茶史的。陈是饶平人,家里有喝茶的习惯,爷爷属于乡村的贤达,家里的亲戚送茶的多,很多茶从福建买来——那是当时的主流茶,而凤凰单丛还没有流行开来。只有他父亲会从凤凰山带一些茶回来,因为父亲在粮食局工作,有机会下乡,所以能喝到最近才流行的凤凰单丛,一喝就特别饿——说到这里,我和陈镜雄老师一起笑起来,应该是那时候凤凰山茶比较原生态,内含物丰富,更能帮助胃肠蠕动,所以凤凰单丛还真不是粮食供应不充足时期的茶。
文革时期,一切凭计划供应,反而让茶在家家户户普及了,那时候是最简单的纸包装,茶包装成梯形小纸袋,上面盖着红色印章,大红袍,铁观音,凤凰茶都有,好点的叫单丛,次一等的茶被称为“浪菜”,每户按照人头来,两个人一包,125克茶叶,潮汕地区年长者印象中应该都有这个茶的影子,此时价格也便宜,一泡算下来,或三分钱,或五分钱,逐渐街头的三轮车夫也用工夫茶具泡茶,拉完客人,掏出茶具,休息一泡茶的时间。
之所以没有变成大缸茶的冲泡模式,还是因为福建茶的基因,清代武夷茶的冲泡已经被袁枚写的很清楚,小壶小杯占据主流,这种冲泡模式就是福建茶的基础冲泡模式,潮汕的三轮车夫也是如此坦然,非这样才行。小壶小杯的生产也越来越多,一直到文革后爆发,变成了家家户户都在喝茶。
+
潮汕泡茶不需要公道杯
潮汕工夫茶冲泡标准
+
陈镜雄是从小就在家喝茶的人,他爷爷讲究,家里的木炭都是果木,名为“胶炙”,无烟,有果木香,只有几岁的他负责生火烧水,管理风炉,因为是讲究人家,所以壶也是特意选的沙铫,而不是用铜壶铁壶,爷爷觉得那样烧出来的水有腥味,尤其是铜壶,一股”铜臭”;除了风炉作为烧水具之外,泡茶器物就是一壶配三杯。少年时的经历影响深远,日后他负责汕头工夫茶协会的时候,定出来的工夫茶标准,仍是这几样东西,不包括公道杯,大家都觉得,那是台湾地区“传过来”的,不符合传统。
其实不仅仅因为公道杯发明晚,还因为陈镜雄觉得,经过公道杯、闻香杯这些折腾,茶香会损失不少,乌龙茶的香味更应该在水里,所以用潮汕的泡法,更能显示好茶的香味。
1980年代,他初到汕头,发现汕头街面几乎没有茶馆,他也只能在宿舍喝茶,后来发现是汕头人爱在家里泡茶,一是当时市面不发达,茶馆稀少,二是潮汕人生活精细,家家户户都爱认真生活,就像现在汕头人也有很多家庭烹饪高手一样,家家都有泡茶高手,不太好的茶,也要认真冲泡,例如汕头流行的“做茶胆”,将碎茶放在整茶的中心冲泡,一直维持着壶中茶叶的形状,称为茶胆,陈镜雄觉得也是因为家家热爱泡茶而形成的。“不可能都是很好的茶,总有茶末,如何泡出好茶来,就称为家庭功课。”这也可见工夫茶的名字由来也很有章法,确实是处处冲泡都要见工夫。
因为精细,所以他所领导的工夫茶协会逐渐定出了各项标准,泡茶之前,要先准备定量的茶,称之为“纳茶”,然后要“炙壶”,之后“醒茶”(可洗可不洗,但需要温润泡让其苏醒),再之后是“筛茶”,也就是用壶出汤,在三个杯子里巡回倒茶,俗称的“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都在里面,之前喝福建茶居多,基本上五六泡到七八泡,现在流行凤凰单丛,潮汕人民普遍觉得单丛耐冲泡,三四十泡成为了不稀奇的事情,隐约带着对本地茶的自豪感。
很多茶艺表演都从这几道工序中来,但是陈镜雄他们所做的斗茶赛,并非仅仅强调冲泡技术,还是回到了茶叶产区,强调的是茶叶的种植和质量,几次斗茶都在凤凰山举行:“也是因为有很多民间组织已经开始在斗茶了,所以我们就想,平时身边的朋友们,你买到这个,我买到那个,不都要互相比试嘛,那干脆我们也举行一下,增加点友谊。”
说到茶,他不禁技痒,拿出去年买的黄栀香的单丛给我们试茶,这款茶是他喜欢的老丛,栀子花香若隐若现,没有那么强烈,反倒突出了茶的隐约华美感。朋友们来到陈老师家里,基本都会带上最近搜罗到的喜欢的茶,在表面的“分享”后面,也带着你看我买的这款怎么样的意思,轻微的竞争心。陈镜雄解释,去朋友家里喝茶,到现在还是潮汕的主流喝茶方式,一方面是茶馆喝茶在潮汕并不普及,另一方面,就是过去潮汕的“家庭喝茶”模式太深入人心,祖孙三代一起喝茶,一起聊天,其实就是家庭的交流会,规训和教导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所以潮汕茶桌的内涵,其实是某种儒家文化的生活化体现。
在潮汕即使是“斗茶”,也不讲究冲泡手法的绝对高低。陈解释,这个太难了,很多冲泡的技巧,在潮汕人家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一般主人泡茶总归是拿自己最好的,客人就算觉得不够好,最多也就是拿自己的茶,不太会去挑剔主人的冲泡不对,在这里,一切都还是按照“礼”去进行的,很少有人专门研究工夫茶的冲泡手法,只是会端起茶杯,说,这茶不错,或者说,这个茶有什么问题,重点均在茶上。
+
凤凰单丛成为潮汕茶桌上的主流茶
潮汕茶叶消费是厦门的两倍
+
那么凤凰单丛究竟是怎么异军突起成为潮汕茶桌上的主流茶的?在1980年代,潮汕地区的茶基本还是厦门海堤牌,有好有坏。最便宜的叫老爷茶,就是解渴用的,随便冲泡,有时候也供神,拜老爷用,所以叫“老爷茶”,还有大桶装的安溪的“海堤牌溪茶”,一箱五斤。当时的海堤是整个闽南粤东区域的名牌,再往上,就是铁观音,大红袍,武夷岩茶之类,当时凤凰茶还没有流行,先出名的,是附近饶平的“岭头白叶”,白叶的经营者有商业头脑,很早就销往北京和海外,与之对应的凤凰单丛被称为“乌叶”,慢慢的也开始被民众所接触。“过去都是汕头茶叶公司出口,或者外销,量很少,而且外销为主,本地人喝不到,比如传说中1950年代送给毛泽东主席的名茶东方红,我们就是一直听到名字,但都没有接触过。”
单丛的流行有个通行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就是随着食物供应体系的改善,人们越来越不害怕单丛所带来的饥饿感,这个原因之外,更多还是本地人对好茶的追求,就是在“品茶”的需求大于喝茶的需求的时候,人们开始四处找茶了,本地产区正好有值得品的好茶,当然就开始消费本地茶,你有我也有,最后就开始了古老的“斗茶”。不能不说,茶区的这种遗风是有基因传承的,陈镜雄说,潮汕地区的风俗还是比较儒雅的,他们组织的斗茶会上,基本都比较温和,不仅有大量本地茶商茶农参与,还有很多外地茶叶商人来,福建、台湾的都有,广东其他地区的也有,1990年代末期的茶叶质量比现在要好,基本都是纯料,现在的单丛茶里反而有拼配茶出现。
“拼配?”在我心目中,单丛产量少,品类繁多,一种茶就是一种茶,但身在本地的陈镜雄显然更了解这一情况,正是因为单丛种植不是大规模,茶叶研究还不透彻,所以高山的和低山的拼配,同一海拔的产区中这里和那里的拼配,是很普遍的现象,但基本是同一品种的拼配,等于好的茶像味精,洒在不好的茶里。但是不同品种就不会配,鸭屎香不会拼配锯朵仔,否则不和谐。陡然想到武夷山的岩茶,事实上,现在要喝到纯料的武夷茶,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事情,在茶叶精细化时代,越出名的茶叶,越可能出现拼配问题。
现在还能喝到那时候那么纯正的单丛吗?回答是肯定的,好单丛一直有,只不过随着气候的变化,随着茶农的偷工减料,好的越来越少,这几年整年下雨,植被被破坏得很严重,一等雨停了又发生干旱,结果不少茶树也跟着死了,最有名的就是传说中的宋代传下来的高耸的“宋种”,前几年去,还用黑色的网罩认真保护起来,现在再去凤凰山顶,发现已经死亡了。
随着一些著名茶树的死亡,古树宋种之外,还有母树东方红,现在斗茶也受到影响。很多好茶不见了,陈说,要是这种好茶还有,一定能斗败别的茶,母树东方红死于过度采摘,真是遗憾,这也是近些年斗茶赛几乎停止举办的原因,在陈镜雄这种老一辈人看来,好茶少了,就不值得再斗茶了。
同时,汕头作为一百年的商埠,供应体系发达,不仅仅供应本市,周边都来这里采购,茶叶店就明显比潮州还多,按照本地人的观察,一条街道,至少五六家卖茶的,茶叶店多过米铺很正常。
就算斗茶少了,但是陈镜雄的一些朋友还是喜欢找他来喝茶,陈老师喝茶讲究,会给朋友们指点迷津,比如虽然泡茶用盖碗,但是他续水的壶,用的是紫砂壶,这样能让水更松软。喝完茶,或者下棋,或者弹古琴,精细,温暖,是一种家常的对茶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