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独立咖啡馆90%以上是不挣钱的,我这个是比较乐观的说法。”本期《得闲茶水间》聊聊咖啡,嘉宾是王师傅:法兰绒咖啡老板,北京土著,天师道居士,前外企打工人,深烘豆爱好者,猫奴,资深酒吧浪迹者,胡同行为艺术家,小红书差评战士。
我们跟王师傅来唠唠独立咖啡馆的咖啡文化、经营挑战以及顾客服务等有趣的事情。
王师傅爱说,敢说,我深深记住了他的若干暴言:“为什么要在咖啡里找果味?咖啡就是咖啡。”
“咖啡这个行业在国内确实是不够发达,国内也不太有尊重手工艺人或非标小餐饮从业者的习惯。”
“我服务的底线就是不骂人不打人。”
“做手冲咖啡,你就一滴一滴地冲,就像你开店一天一天地过。”
▲
王师傅
曾任职FESCO、普华永道等企业,
并在36氪从事创投工作,
30+投身咖啡业,
目前是北京“法兰绒咖啡”主理人。
小红书@法兰绒咖啡王师傅,
播客@王师傅叨逼叨
——————
以下为本期播客部分内容摘录,全部内容请至文末收听本期完整节目。
由「将饮茶」出品的播客「得闲茶水间」已上线,欢迎大家在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QQ音乐等各大平台订阅、收听。
+
法兰绒咖啡到底是什么咖啡
+
我以前主要以喝茶为主,什么都喝。茉莉花茶,铁观音,斯里兰卡红茶,滇红,普洱,岩茶,老班章也喝过。喝50年古树茶,喝出一股土渣子味儿。后来才开始接触咖啡,很明显,冲咖啡相比泡茶,显得挺时髦的。
大概2012年底,我开始接触北京第一家所谓的精品或者叫独立咖啡馆,那个时候叫“红咖啡”,就是现在的“意咖多”咖啡前身,在东四的礼士胡同。从那时开始接触到现磨的、新鲜的、好的精品咖啡豆,然后逐渐的接触到手冲。此后北京的手冲咖啡逐渐发展。我从2017年开始,自己在家买了一些基础的手冲设备,开始练习。2019年初的时候,当时有一个朋友,他的公司和萨尔瓦多有一些贸易合作,萨尔瓦多是个著名的咖啡豆产区,他知道我在家冲咖啡就找我来聊,帮他介绍一些咖啡馆。那个时候我接触比较多的独立咖啡馆就是意咖多和Berry Beans,借机就对咖啡馆有了更多了解。
意咖多il Gatto
2019年底,我辞职了,很快疫情来了,有一个朋友在望京开了一家咖啡档口叫“福豆”,成为了我大量、迅速积累知识和经验的地方。我每天骑车往返将近20公里,就在他吧台外边站着,有时候自己花钱喝,或者他请我喝,我帮他招揽客人一起做活动。后来我加入了朋友阿康创立的“法兰绒咖啡”兼职,第一次接触了法兰绒冲泡。
Fù Dou coffee
法兰绒咖啡的冲煮方法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当时流行将咖啡粉放进壶内与水一起煮,煮好后使用法兰绒滤布把渣过滤掉。后来传到日本,二战后在日本发扬光大。这是一种非常古老和传统的咖啡的冲泡方式,它就是用法兰绒滤布作为过滤器,把磨得比较粗的深烘焙咖啡豆,用不是特别高的水温,像冲丝袜奶茶一样去过滤咖啡粉。
法兰绒咖啡在日本的翻红,跟日本的当时的战后状态有关系。当时日本有大量的咖啡生豆在战后发现,他们把它用小火慢慢的烘到二爆状态,诞生出丰富的油脂,咖啡熟豆的油脂就通过法兰绒的网眼,产生了一种细腻绵密又顺滑的口感,从而逐渐在日本走红。
东京琥珀珈琲専門店
法兰绒冲泡法,很费时间,但是又很符合日本人那种耐心极致到变态的那种风格。正好我又是一慢性子,冲上法兰绒之后就觉得还挺享受的。而且相比目前流行的浅烘咖啡豆,深烘咖啡豆排气要更明显,冲泡的时候产生的鼓包特别大,我自己看着赏心悦目,也很治愈。
就像喝威士忌一样,很多人是从轻口味喝到重口味,现在流行的浅烘咖啡豆,其实在我看来就是为了去吸引更多不太喝咖啡的人,是他们从果汁、茶过渡到手冲咖啡的一个阶段。大家为什么要在咖啡里找果味和茶味?咖啡就是咖啡。这跟做人一样,每个人都是他自己,所以我在深烘咖啡里找到了这种感觉。
日本现在市场上还能经常见到陈年咖啡豆,一般就是10年的,还有更短的,两三年的,他们刻意的去陈年,就像威士忌也有桶藏和窖藏一样。
法兰绒咖啡本身就不便宜。首先,把咖啡豆烘到这么深的烘焙度,生豆必然不能差;第二,烘焙技术是一个考验,第三,充足的冲滤时间和手冲技术也是一个考验。但是如果再加上陈年这件事情,刻意渲染时间的价值,我觉得就有点过了。
在我这里,每次法兰绒冲泡是3分钟起,最长的10分钟出头。成都有一个同行他能一滴一滴冲半小时。日本还有一个咖啡师号称咖啡仙人,他拿一个巨大的法兰绒袋子,把磨得特别细的大量的深烘焙咖啡粉,通过漏斗装到法兰绒袋里,压实,一点一点的加开水,半小时才会滤出一滴——售价大概是一小勺100多块钱人民币,如果要喝到完整的一小杯,大概是1000多块钱。
熊本咖啡仙人Coffee arrow
+
景区、商务区与使馆区:
游牧咖啡馆鼻祖的运营策略
+
我们应该算是北京游牧咖啡馆的鼻祖了,因为法兰绒咖啡始终走的是“店中店”路线。最开始这个调子是前任创始人定下来的,他也不是不想开独立店,但是花钱更多,包括前两年的特殊时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所以现在我们暂时都是合作店。
法兰绒咖啡
最开始的店,在北京朝阳区一栋大厦里,在一个酒吧的门厅,用几个露营箱搭起了摊儿。生意很好,但物理上有一个限制,就是刷杯子我们得跑去后厨刷。我一个人盯的时候,一看没客人了,就赶紧端着盘子去刷杯子。
第二个店是在工体西门一个二层露台酒吧里。我们一直等工体的发展,结果一直没等来人。工体三里屯地区,夜店多,但是白天没人。第三家店搬到了南锣鼓巷,在景区,我接手了一家bistro餐厅的吧台。当时餐厅晚间聘了一个调酒师,白天顺带做点咖啡,我后来白天调酒师也走了,我就说这事我来吧,一聊就干起来,干了1年9个月。
那段时间我们还经历了因为新冠疫情禁止堂食的阶段,结果生意很好。那是2022年5月份,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个周日是我生日,我打开窗户,天气特别好,门口排了好几十个人,有骑行的,还有人带着音箱在门口跳swing(摇摆舞)。这一幕在那个夏天经常出现,特别乌托邦。
法兰绒咖啡小云南店
在所有法兰绒开过的分店里面,这家的流水是最好的,也是做的最稳定的,但是给小云南带来的经济效益特别少,因为你在一个景区,大部分顾客是游客,对于独立咖啡馆的需求几乎没有,所以跟餐厅完全是不匹配的。到2023年底,我就直接搬出来,来到了使馆区附近,现在的店类似于舞厅的一个爵士现场酒吧。
我们成功坚持下来,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低成本运营。
我的原则就是不欠钱,不贷款。比如店租成本比较低,比如咖啡设备,我从朋友店里淘换二手设备。在供应链方面,我跟其他店主不一样的是我基本没我不压账期,我都是现结,因为每次量也不大,供应商们都特别喜欢我。
但合作店有一个非常大的制约,对于独立品牌来讲,你的软装陈列、视觉传达是受限制的,对外展示的灯箱招牌是受限制的,月收入天花板是受限制的——但是起码不赔钱。
+
我服务的底线就是不骂人不打人
+
“顾客是上帝”这句话本身就是错的,任何行业都应该是平等的,你没必要对服务员、服务行业的人吆五喝六。
独立咖啡馆的从业者,通常是半路出家的。这样的人离开职场半路出家,势必性格比较明显,也肯定有自己的审美,自己的偏好和自己的规则。很多客人进来这样一家非标准化商业场所,可能要付比连锁店更贵的成本,所以最好能有一个更好的前置了解,让自己的钱花得更值——我曾经在一个咖啡馆差评下面试图给消费者解释,然后我被网暴了。
很多客人会觉得你哪怕保持礼貌,但只要你不是按他的意愿去服务,你就是不礼貌。我的差评基本都来自这种客人。所以遇到这种我觉得不太正常的客人,我的底线就是不骂人不打人。
比如说过度拍摄,进门就要换衣服,补妆,然后摆拍,甚至在躺在卡座上拍照,跪趴在卡座上拍照,甚至摆出一些不太雅观的姿势,还有闪光灯、补光灯。最开始这些行为我都支持,因为我也想吸引一些热度,但是后来遭到了一些其他顾客的投诉,我就开始立规矩了。
还有那种客人,来了一桌人,只点一杯或者两杯,然后问我:能不喝咖啡吗?我说我这有无咖啡因饮品,好几种,你可以看一下。结果人家哪个都不想喝。我不能真强迫你喝啊,结果他给我写差评,说我们强制按人头收费……你如果一个人,点一杯咖啡,从上午10点坐到晚上6点,我一句话都不会说的,我会给你续水、续纸巾。对,我觉得我要的是互相尊重,你用了我的地方,哪怕付出最低的成本,我也一定服务好你。
小红书@法兰绒咖啡王师傅
现在我写了一个消费须知,写得很清楚,门口有一个牌子,吧台有一个牌子,别装看不见。
还有的客人进来第一句话,先问有没有插座。我师弟开的咖啡馆就遇见过,我师弟也比较硬,告诉客人说:您先消费,点单之后我再解决您的其他需求。结果人扭头就走了,写一小红书差评挂人。我希望让大家互相有更多的理解,上去解释两句,也被网暴了。
最奇葩的是,有个男客人给我了一个差评,说我没表情,不会笑,长得像谁欠我一堆钱,我就应该退居二线去做一些烘焙……
小红书@法兰绒咖啡王师傅
来咖啡馆喝咖啡,大家都体体面面的不好吗?咖啡这个行业在国内确实是不够发达,国内也不太有尊重手工艺人或非标小餐饮从业者的习惯。我刚开店的时候,还看到其他同行在现场撕差评客人,我当时觉得没必要。结果后来我发现我也下场了,但是我不撕,我是有事儿说事儿。做服务业我对自己有要求,我不能恶语相向。
+
北京独立咖啡馆90%以上不挣钱
+
这两年开店的日子都很艰难,我觉得北京起码独立咖啡馆90%以上是不挣钱的。我这个是比较乐观的说法。账面能盈利都很难,更别说回收投入了。
北京独立咖啡馆行业有一个跟其他任何城市不一样的特点,大多数从业者都是从咖啡爱好者转变而来的。独立咖啡馆的客群,主流是咖啡爱好者和咖啡从业者——北京独立咖啡馆的业绩,我大概预估15~20%是同行撑起来的。
经常有客人评价我们店,说就喜欢这儿的安静,我说我也不是特别喜欢这么安静。客流其实没有任何规律。有的时候一上午没人,甚至到下午3点都没人,3:00~5:00集中来一堆人,有的时候上午来一堆人,下午一个人没有。甚至跟天气、跟周中周末跟节假日,都不正相关。
我还是想做社区店,中高端社区的人是喝咖啡消费力最强的。但其实北京真正适合的社区并不多。而且现在对独立咖啡馆,客人有越来越多的要求了,比如说离地铁站近,或者停车要方便,比如说要有外摆,要有露台,要有阳光,对吧?甚至有时候要有包间,还有人要抽烟区域。宠物友好这两年也是一个很明显的要求,宠物友好还分等级,要有拴狗的地方,我现在还提供一个不太容易打翻的狗水碗。要求太多了。
我刚才说独立咖啡馆90%以上不挣钱,但是实际上是可以挣到钱的,原则就是第一一定要算好账,成本结构一定要足够清楚。第二就是选址非常重要。第三定位很重要,不一定名头响能挣钱,有很多名头特别响的咖啡馆都不挣钱。你要面对什么样的客人,你要做什么样的店,如果你要做网红店或者流水大的店,势必投入要特别大,人员流动性也会高,这个就很难挣到钱,面积越大越不挣钱。
当一个咖啡馆的老板,最难的部分就是熬着,就是心态问题。
开店说长远点叫百年大计,它是一种长久的生活方式。开店你首先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你是不可能通过一家小规模店实现发家致富的。如果你能选到一个非常适合你的业态,运气也足够好,做得相对轻松,也比上班能多一点收入,这已经是非常难的事情。
小红书@法兰绒咖啡王师傅
你不要有任何着急的心态,它不是一个赚大钱的路子。开现在这家店,正是因为一切我自己做,我足够喜欢,我才能坚持下来。我大概清楚地知道,一个人在什么规模的客流下产出是多少。比如流水最好的独立咖啡店,一个人的能效大概一天的极限到小1万块,但是这个人就废了。
前两年很流行所谓的“大厂青年辞职开咖啡馆”,说实话,基本是纯劣币。我哥们酒吧白天就交给了一个大厂出来的大姐,第一天开店是她第一天摸咖啡机,更别提手冲了。如果有人想开咖啡馆,我不要求你一定像我一样不计后果的去投入,如果你基础能保持基本温饱,你再去做这件事,何乐而不为?在能选择的基础上去选择。
如果选择开一家独立咖啡馆,你一定要尊重时间,一定要有耐心去做这件事。做咖啡馆,尤其是手冲,你就一滴一滴的冲,就像你开店,一天一天的过。
[本期提及的咖啡馆、咖啡节及市集]
意咖多咖啡il Gatto Coffee、Berry Beans、福豆、訪咖啡、ghost cafe、川珈琲、兰珈琲、绣屋珈琲 AJISAIYA COFFEE、找北酒馆、Cafe Clark、Lefty Coffee、Red Dot、洗耳恭听。北京咖啡青年节、陆家嘴咖啡节、3322咖啡生活大会、伍德吃托克。
[时间轴]
02:52 从喝雀巢、铁观音普洱到星巴克太平洋
04:57 我第一次接触独立咖啡馆被吸引了
10:04 法兰绒咖啡到底是什么咖啡
13:45 日本陈年咖啡豆的神秘传说
17:04 以“法兰绒”为名打开了日式咖啡馆名气
19:45 日本咖啡仙人做出的法兰绒espresso
22:41 咖啡节与市集的商机与劣势
25:49 选址对一家咖啡馆的重要性
29:36 行为艺术:每天给咖啡窗口拍一张照
32:57 从景区搬到使馆区:禁止堂食期间有人在门口跳Swing
36:37 如何做到低成本运营咖啡馆?
39:05 日咖夜酒模式的两难
42:19 北京独立咖啡馆儿90%以上不挣钱
44:11 我服务的底线就是不骂人不打人
49:59 差评是一种筛选机制
57:38 商圈选择、社区支持与宠物友好
1:01:55 去精品咖啡店消费其实是超值的
1:09:07 35岁打工人辞职开咖啡馆的秘密
▲
《在北京开一家独立咖啡馆的八十一难》
王师傅,北京“法兰绒咖啡”主理人。
丛二,资深媒体人,「将饮茶CHA」编辑
景雁,湖岸出版人、「将饮茶CHA」品牌主理人
——————
「得闲茶水间」
用茶观察世界,以茶链接万物。我们讨论流动的时代精神、变迁的消费主义、创新的商业模式,以及一切让我们获得力量的人和事物。
由「将饮茶」出品的播客「得闲茶水间」已上线,欢迎大家在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QQ音乐等各大平台订阅、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