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空姐转行到茶馆行业,成为了所谓的茶馆「小妹」,她们的心路历程到底如何?她们分别毕业于南开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曾是厦航空姐,却最终选择了转行到茶馆。茶馆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围绕中国当下茶馆行业里的各种传说是不是真的?如何做出几十万的大单?为什么客户会爱上茶馆?
本期我们聊聊茶馆里的「侍茶师」职业历程。茶馆老板婷婷,跟两位转行茶馆的空姐苗苗、胡萝卜一起,淡定而坚定地想要打破茶馆小妹、传统茶艺师等的刻板印象与性别歧视,试图像 fine dining 高级餐厅里的侍酒师一样,树立新一代的中国「侍茶师」形象。
以下为本期播客部分内容摘录,全部内容请至文末收听本期完整节目。
由「将饮茶」出品的播客「得闲茶水间」已上线,欢迎大家在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QQ音乐等各大平台订阅、收听。
+
空姐改行心路历程:
茶艺师压力更大
+
在茶馆工作和在飞机上做空姐哪个压力更大?其实我觉得在茶馆的压力更大。
接触茶艺师这个行业,其实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打开了招聘网站,看到了一个茶叶品牌的招聘信息。我对品牌不太了解,但看到招聘信息里希望招聘有航空专业背景的人,我觉得这是我的强项,就尝试投递了简历。
空姐其实是个更热门的职业,转行到茶馆当茶馆小妹,会不会有心理压力?我当时不太了解茶行业,所以也没有听到关于这个行业的负面声音,后来会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但我觉得关键在于我们自己是否被这些声音影响。每个人对这个行业的看法可能不同,有的人可能不够了解,只是片面的看法。但也有人认为这个职业很受尊重,因为我们在传递茶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
刚到茶馆行业,我先接受了培训。一开始来是在企业的书院里培训,包括企业文化、茶文化,还有参加茶会、策划和剪辑视频等。书院教育是全方位的,我们还要自己写脚本、拍摄和剪辑。这次培训让我学到了很多。
培训之后,就真正来到了门店一线。我们刚到门店时,会有前辈专门带教,前辈师傅主要教我们更多的泡茶技巧,也包括日常如何与客户交流,如何维系客户关系。泡茶的底子是在总部上课时学的,到了门店后,更多学习的是销售方面,包括如何与客户聊天、如何推销茶叶产品等,主要是社交内容。同时公司也会提供很多培训,比如新品上市的专项培训、高峰周活动的销售策略等等。
说起空姐和茶艺师的收入对比,我在茶馆刚入职的时候,基本收入大概5000多元,但我们的收入构成是底薪加业绩抽成,再加团队奖励。空姐是底薪加小时费过夜费,多劳多得,偏体力工作。空姐的工资随着工龄增长,但相比其他行业增长较慢。在茶馆这边,主要看你的业绩部分。我没有太多收入方面的落差,我更注重自己的状态。如果状态不好,钱是来不了的。
听说过很多前辈的好成绩,比如顾客单次充值达到十几二十万的,非常钦佩。我们目前还比较资历浅,自己遇到的顾客最高单笔消费大概4万、5万。还要向前辈好好学习!
+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顾客什么样
+
说真的,我们的顾客通常比我们年长,有丰富的事业和人生经验。如何与客户沟通,是一项我们持续要学习的功课。
我们跟前辈学习的一个技巧,是通过学会观察顾客的外部特征,包括外貌特征、穿戴风格等,结合他们的言谈和他们的行业背景,来加深对顾客的认知,以便能够和他们搭得上话、聊得上天。这是一个挑战。比如我对车一点都不熟悉,也对时尚和品牌不太敏感,要认出顾客开的是什么款式、或者了解手表和衣服的品牌,真是太难了。我们很多姐妹都是20几岁的小姑娘,经常要和三四十岁的成功人士聊政经、社会话题,还要聊股票、房地产等,这对我简直是灾难。但就是在这样的学习和交流中,我觉得自己也在慢慢成长。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顾客都要跟你聊天。日常招待客户的方式,要看客户的不同,有的喜欢聊茶,有的喜欢聊天。也有的客户不聊天,只专注于自己的事情,那我们就不打扰,只做好服务。有的客户来茶馆可能只是为了充电和玩游戏。
日常维护客户,我们主要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线上,我们有顾客的微信,会定期发送邀约信息。我们还会根据24节气制作小茶点,通过这些活动邀约顾客。对于熟悉的顾客,我们会去他们公司拜访,带上新上的茶叶。
我之前问过一个客户,每天有很多茶叶店给你发信息,你会回吗?他回答我,没有都回,但会看哪个店不发了,不发的就不去了。客户在乎的,其实是你是否真的在意他。
我遇过一个印象深刻的客户,就是我在机场店认识的一位路过的生客。
那天天气很热,一个满头大汗的客户路过,我就邀请他进来喝杯茶,也没想着销售。我给他倒了杯白茶,递了纸巾给他擦汗,他就坐下来跟我闲聊天。聊着聊着,他看到了货架上的牛魁系列,问我多少钱。我就介绍了产品和价格,他立刻说,要10盒。我当时特别惊讶,也很惊喜,因为完全没想到他会买产品。他是省外的客户,我加了他微信,帮他装好,给他邮寄到了指定地址。
跟这位客户的缘分,就是始于我招待他的一杯白茶。之后每到节假日,他都会发微信,让我寄一些茶。后来前辈告诉我,其实所有的所谓「大单」,都是不以销售为目的的销售。我也心有戚戚,服务这个客户,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在合适的时候,满足了客户最需要的一杯茶。大单永远意味着,客户认可了你这个人。
用真心服务,把客户当做朋友一样去相处,是前辈告诉我的。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帮客户过生日的事情。当时知道了一位客户要过生日,我提前订了蛋糕,跟姐妹们准备了气球、布置了包厢,想给他一个惊喜。那天客户来了以后先坐在大厅,我骗他说,包厢有个虫子,让他帮忙抓一下。他跑到包厢,我们店里所有员工都在里面等他,给他庆祝生日,甚至我们每个人都给他准备了小礼物。客户并不是那种很会表达的类型,我能看出来他当时很感动,但不太好意思表现出来。
从那场生日会开始,我们就像朋友一样了,相处得越来越好。有趣的是,到第二年他过生日的时候,因为我调动去了另一家店,没能及时给他办生日会。他跟我说,其实不需要年年办——但其实你知道,有时候顾客也是口是心非。每年都要给他办生日会,成为我们之间的一个默契。
有时候你会碰见棘手的情况。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顾客是什么样的人。
我碰到过客户喝醉了的情况。有一次,我邀请一个没那么熟悉的客户来店里坐坐,结果那天他来的时候,已经喝醉了,还带了一大帮朋友。当时我其实有点害怕,因为已经晚上大概10点多了。我把他安排在外面大厅,给他泡茶,陪他聊天。他醉醺醺的,但还是很绅士。我陪他聊到了很晚才送走他。客户第二天清醒后,他说很久没有在茶叶店和小妹聊这么久了,对我服务的认可很高,之后就一直很信任我,成为了我很好的客户。
+
在服务女性客户时,要更细心,注重细节
+
我最早熟悉的一位客户,就是在机场店遇到的散客姐姐。很多人通常觉得来茶叶店的都是男性顾客,其实并不是。这位姐姐路过我们的店,原本只是进来歇歇脚,我看她有点累的样子,就给她很认真地泡了一款正心肉桂。她一尝之下,很惊艳,觉得跟她之前喝到的岩茶不太一样,就买了一些茶,也加上了微信。后来她成了我们的会员,每次节假日都会跟我买茶,每次出差来福州都会特意来店里看我,哪怕后来我调到了市区店,她还会特意跑来市区看我。
一转眼,我们认识都四年了,这是我最早熟悉的客户姐姐,这份情谊我很珍惜。
在服务女性客户时,要更细心,注重细节。
比如,有一次一位姐姐跟我提到,加微信时的不同做法其实会让客户有不同的感受。她说,通常我们会问对方,我们加个微信吧,我扫你还是你扫我?我之前觉得,「我扫你还是你扫我」都行。但她认为这其中有讲究,其实应该要主动去扫对方,而不是让对方来扫你,这样会把更尊重对方的情绪表达得很充分。
再比如,我们茶馆通常会给客户提供免费的水果和点心。尤其对于女性客户,水果的摆盘、种类和品质都要注意。有些姐姐会根据身体状况选择水果,要避免寒凉的,偏好特定几种。像茶点这些小细节,考虑到现代人注重身材管理,我们会格外注意甜点的甜度和热量。在交流、服务和产品呈现的每个细节上都要格外留心。
做久了之后,会跟一些老客户成为朋友,谈论的不再是茶叶产品,可能会交流个人的烦恼和开心的事。大家变得很自然而然,不需要太常见面,但一句问候就足够。我们有很多客户和我们像朋友一样,十几年了。他们不仅一起吃饭,还会帮助我们,甚至给我们安排相亲,介绍对象。
+
茶馆老板叶婷婷:
我们要打破人们对茶行业的刻板印象
+
大家可能以为我们找空姐只是看中了她们的外表,实际上我们是看中了她们有趣的灵魂。
我们在跨行业中寻找人才,因为茶行业需要高标准的服务和专业素养。我们希望建立一个代表福建地标性质的茶馆,打破人们对这个行业的刻板印象。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团队,能够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不仅仅是外表,还要有专业的素养。
在中国,服务行业并不被普遍认为具有很高的专业含量。所以我们在招聘时就希望找到有基础训练和强烈服务意识的人。我们希望打破传统观念,让服务行业也被认为是具有专业含量的领域。
茶馆这个行业,通过茶,提供的其实是一种情义价值。
在这个社会,有人能认真听你说话已经很不容易。比如在家里,可能你的太太不会认真听你讲话,你在公司也有既定的身份状态,不能放松做自己。外地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福建,特别是福州,到处都是茶叶店。能喝茶的人,比那些只能深夜坐在车里听音乐或上楼的男人要幸福一些。不仅是中年男性,中年女性也有同样的生活状态。随着生活空间的减少,无论是车里还是茶馆,都提供了一种放松的空间。
在福建,喝茶是一种生活方式。
而对于这个行业的人,最早的时候有刻板印象,在福建这边,茶叶店的小姑娘一般被叫作「小妹」。小妹听起来不是一个特别受人尊重的称呼,这也是为什么这个行业在吸引人才方面会有一些障碍,总感觉是低人一等。
好一点的叫法是「茶艺师」,因为有职业认证和考试,大众对这个部分的关注更多,很多人想学茶,可能会去考证。茶艺师是从台湾那边传过来的名称,带有一种表演性质。比如用高高翘起的这种兰花指,做很多繁复、花哨的动作,所以大家对茶艺师的印象,也停留在那种才艺表演的印象中——如果她们现在这样表演,会被我打断手。
在我们专业茶馆内部,我们觉得这已经不是我们想要表达的形式我们在给大家上产品学课程,在我们的茶馆系统里将这个职业定义成「侍茶师」,这个职业名称,某种程度上就是希望她们有更多茶行业的专业素养,而并不依赖于只会跟客户拉关系的传统刻板印象。她们第一天入职,我就会跟大家说,如果是要去陪客户吃饭才能拿业绩,那这个业绩我们不要。公司是严禁这个部分的,我们希望你能够真正撑起「侍茶师」这个名字。
所谓的小妹,不是她只要好看、会泡茶、会跟大哥聊天就可以。我希望我们能够有一个队伍,能够真正打破大家对于茶行业小妹的刻板印象,突破陈旧的认知,「侍茶师」实际上是需要有更多的专业素养。我们希望找到真正热爱茶叶、有自己追求的人,一起成长。
▲
《Vol2 打破「茶馆小妹」刻板印象:空姐转型侍茶师的幕后故事》
苗苗,26 岁,山东师范大学毕业,曾任厦门航空公司乘务员,现为熹茗福建茶馆侍茶师
胡萝卜,27岁,南开大学毕业,曾任厦门航空公司乘务员,现为熹茗福建茶馆侍茶师
叶婷婷,十三年茶行业从业者
丛二,「将饮茶」编辑、资深媒体人
——————
时间轴
03:05 做空姐压力大还是在茶馆工作压力大?
07:32 「茶馆小妹」这个称呼隐含的社会歧视
11:57 空乘转行到茶馆,为什么?
16:27 在茶馆,接待散客更容易还是熟客更容易?
19:33 我第一个开始熟悉起来的顾客,不是大哥是姐姐
26:45 福建拥有全中国茶叶知识最多的顾客
30:07 茶馆里怎么卖出20万一笔的大单?
36:25 在空气稀薄的地方呆惯了,遇到什么人都镇得住场
40:09 如果要跟大哥出去吃饭才能开单,宁愿不要业绩
46:17 侍茶师薪酬大揭秘
52:06 各种类型茶客之所以爱来茶馆是因为这个?!
01:02:18 希望有更多人能够对「茶馆小妹」有所改观
「得闲茶水间」
用茶观察世界,以茶链接万物。我们讨论流动的时代精神、变迁的消费主义、创新的商业模式,以及一切让我们获得力量的人和事物。
由「将饮茶」出品的播客「得闲茶水间」已上线,欢迎大家在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QQ音乐等各大平台订阅、收听。
撰文 得闲茶水间
编辑 丛二
图片提供 熹茗茶业
排版 薯饼
本文为「将饮茶CHA」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请与公众号后台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