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茯砖茶的历史有近千年,近年来却是靠一部电视剧出了圈。
其实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复原”了茯砖茶。茯茶(散茶)在泾阳出现是在北宋神宗熙宁年间,茯砖茶定型是在明洪武元年前后。因原料在咸阳泾阳筑制,所以称为“泾阳砖”。
当地人将做茯茶称为“筑”,这应该是制砖的术语。最开始,茶商设法压缩茶叶体积,筑制砖茶,只是为了增加运量。但他们敏锐地发现,压紧的茶叶在某种情况下,会出现神奇的“金花”,茶叶口感也变得香甜醇厚。
茯砖茶中生长出的有益曲霉菌——“金花菌”,生物学家定名为“冠突散囊菌”。它让绿茶的口感脱胎换骨,不再苦涩,更增加了厚滑的味觉,因此远销至俄国、西番、波斯等40余国家。据卢坤《秦疆治略》记载:“泾阳县官茶进关,运至茶店,另行检做,转运西行,检茶之人,亦有万余。”这一工艺的改进提振了经济,还造福了民众。
1873年前,茶商内部分为东西两柜。东柜为汉族,西柜为回族。1873年后,湘军著名统帅、陕甘总督左宗棠改“茶引”为“茶票”后,有意扶持湖南人。泾阳增加了南柜(全系湖南人),这大概是湖南人熟悉茯茶的源头。
周莹1869年出生,躬逢其盛,将夫家的“裕兴重”茶叶商号做成陕西最大茶商。这里就有好看的商战故事了。
泾阳茯茶工艺复杂,多达29道筑茶工艺,还有“离开泾阳水制不了,离开泾阳人制不了,离开泾阳气候制不了”的说法。水与气候,一定深藏着金花菌繁殖之谜,这让人联想起茅台酒的神奇工艺。发酵,的确是茶与酒的结穴之处。
周莹聘请在茶界拥有名声的邓监堂为大掌柜来经营“裕兴重”买卖。邓监堂经过多年商场拼杀,有勇有谋,临危受命。他坚信“贵极反贱,贱极则复贵”的价格规律,为了保住滞销的茶叶,坚持囤库待机。等到那年9月,茶价突然上升,行情一日三变。“裕兴重”和其旗下分号积库茶叶一销而空,为周莹赚回了400万两银子。
邓监堂身经百战,练就了刀口舔血、赌性十足的冒险作风。他曾从江南购进6万斤春茶,再从武汉逆丹江而上运回陕西。船队进入武关地界时,丹江河水瞬间暴涨,两岸山石在暴风雨中滚坡而下,掀翻砸沉了载茶的货船,邓监堂此行血本无归。
周莹的眼光更为长远,她看到云南茶商将普洱茶经茶马古道卖到西藏、缅甸、不丹,以及更远的尼泊尔、印度,在国际贸易中获取巨额利润。相比之下,陕西茶商模式就太陈旧了:他们长途贩运江南茶叶到陕西,加工后卖出去。成本高昂,风险巨大。
周莹虽然不懂茶叶经营中的细枝末节,但发现了陕西茶行业的要害:资金占用大,风险大。
周莹把陕西安康的紫阳茶、汉中的午子仙毫茶叶引入市场,改变了西北地区茶叶市场被江南原茶和云南普茶统治的局面。
慈禧躲避义和团之乱,逃往西安。周莹和西柜大茶商马合盛运送官米,帮了官府大忙,慈禧太后说:“你们做了好事,不愧为大行商啊!”马合盛为人机智善谋,立即把自己的旗号变为“大行商马合盛”,并做了一面“奉旨运茶”的旗帜,插在骆驼头上。各州县见到后都开门让道,任其自由通过。周莹在这方面却无所作为,其实大有深意:与官场的关系是暂时的,茶的品质是长远的。
周莹被慈禧收为“义女”,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但周莹的思路却不在官场。在茶叶销售良好的情况下,她让邓监堂去甘肃、青海和西藏,收集茯茶受欢迎的原因以及牧民对泾砖的改进意见。
这才是大茶商的远见卓识,今天的商人似乎离这种境界还远着呢。
推荐阅读
《有茶气》
中国人都会喝茶,但茶是最云山雾罩的一个领域,传说极多,比如茶气到底是什么?湿仓茶是什么?只有日本有茶道?为什么有人囤茶会成为巨富……喝茶是件简单的事,喝不懂,是不信任自己的舌头。普洱茶为什么需要洗?为什么只有当皇帝才能喝到好茶?……
全书从历史、科学、商业到饮茶本身,认真考据、漫谈中国茶文化,打破传统认知,还原茶的真相,是一本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的拨乱反正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