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班和上进之间,年轻人选择了上香。本期我们请来一位专业上香青年,聊聊上香背后非常有趣的话题,就是祭祀。如何在现代做一个祭祀典礼?组织工作里的“天气组”究竟是干什么的?我们跟古代礼仪专家棍爷(孙宇翔)聊了聊,当代青年搞祭祀那些严肃与好玩的事儿。
我们聊了聊关于中国游神赛会传统的形成,也聊了聊最著名的文武圣人祭祀,比如关老爷——“关公崇拜是一个中国特别典型的例证,特别能够体现一个中国人怎么变成神。”比如孔圣人——“目前国内从祭祀礼仪礼节方面,物料方面,这个祭祀都是国内最好的。甚至我们可以说全世界最好。”祭祀也是一项与圣贤沟通、与神圣者沟通的仪式,那么又有哪些神秘的事情发生呢?
欢迎收听本期《得闲茶水间》!
▲
棍爷(孙宇翔)
传统服饰礼仪专家,
河北省儒学会传统礼仪委员会专家委员,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汉服分类(T/CTES 1021-2019)》团体标准起草人。
恢复、主持了诸多传统祭祀礼仪活动。
参与撰写《当代汉服》《冷兵器时代的男人装》等,
著有《你不知道的锦衣卫》等书。
——————
+
当代祭祀活动是一种祭祀礼仪展演
+
我是福建人,从小就有宗祠祭祀和游神赛会的传统,后来因缘际会,成为了一个专业上香青年,恢复、主持了诸多传统祭祀礼仪活动。
我从2013年开始担任西塘汉服文化节礼仪组负责人,参与策划执行历届西塘汉服文化节开幕式。也策划执行各种祭典活动,复原了释奠礼、婚礼、冠笄礼、乡射礼和乡饮酒礼。例如,在北京历代帝王庙完整复原了“大射礼”;在北京十三陵明文化节中,场景再现了“出警入跸图”中的谒陵仪式,并参与组织历年长陵大祭。在各地文庙、关帝庙、岳飞庙等地主持传统祭祀,发起组织萨尔浒辽东英烈祭等活动。
长陵大祭
现在我们做的祭祀活动,一些是民俗活动,还有一些是模拟古时候的官方祭祀,我们现在叫“祭祀礼仪展演”。
有一些古建筑在古时候是有特定礼仪特质的。我们知道太庙是祭祀祖宗的,历代帝王庙就是祭祀三皇五帝这些我们族群的历代领袖,也是一个比较高的规格祭祀活动。历代帝王庙,其祭祀就是官方主持,从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年)至清末的380年间,在历代帝王庙共举行过662次祭祀大典。我们曾在北京的历代帝王庙做过历史祭祀礼仪的展演,就是按照明代的礼书进行祭祀礼展演的复原。现在很多历史建筑或者建筑群变成了文旅的旅游景点,我们就在这样的景点里面进行一些历史祭祀礼仪的复原。
历代帝王庙
现代搞祭祀最困难的地方是什么?
明代距离我们时代比较近,因此就有很多供我们查阅的文献,例如明代留下的礼书就有《大明集礼》《大明会典》等,这些文献特别全面地规定了所有的国家祭祀的体系和细节。于是复原的难度就在于,古时候这个祭祀礼仪是由国家专门部门来负担的,现在我们展演的时候当然希望更准确地达到古时候的样貌,但是筹备物料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例如明代祭祀的时候,祭服中的梁冠,也被称为进贤冠,这个东西图片是有很多,但是实物只有一顶,就是孔府留下来的那顶,现在山东省博物馆。它叫平金七梁冠,元代制作,系衍圣公祭孔时所戴,这是我国目前已知存世的唯一一件梁冠传世实物。当时为了做这件梁冠,我跑了六次山东省博物馆,一直企图看到这个冠的背面,但是原来它是靠墙陈列的,你看不到后面,幸好现在它是独立展台,可以看到360度。
平金七梁冠 山东省博物馆藏
东西看到了以后,还得推敲的古人这个东西是怎么做的,它是金色的,但是如果用金属做的话就会很沉重,现在比较好的梁冠是用铜做的,那一顶梁冠就有好几百克重,戴在头上一场祭祀下来是很辛苦的。现在我们发现了有一个大漆的做法,就是沥粉堆金工艺。但是当时我们在筹备的时候暂时没有找到这个文献,所以就只能根据我们的想象,用铜做了一个锤揲工艺,选用特别薄的铜皮,重量是轻了,但是它一锤就透了,很麻烦,当时做那个金属的梁冠是耗费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所以到现在为止,那顶梁冠仍然是一个很经典的作品。
贡品的制作照办也是一个特别复杂程序。古人祭祀的贡品是有专门规则的,包括牛要用什么样的牛,礼书上面也是有规定的:这个牛买回来以后要专门饲养一个月,饲养一个月,要用清洁的饲料,刷洗。除了预计要献的这个“牲”以外,还要准备“副牲”,就是plan B,万一那个牛在那个月里出了什么状况,还有个副牲备选。
这些古时候祭祀的规定是最高标准,我们现在是照搬不起的。所以我们在筹备祭祀礼仪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的原则是只能“从权”。古人最早的时候对人神、天神进行崇拜的时候,还不就是用泥做的杯子、掬一盆清水、用手捧着新下来的粮食,向神进行献祭。但是我们这些研究礼的礼生们,往往内心是迂腐的,内心中希望追求尽善尽美,尽量在礼和预算之间尽力找到平衡。
+
古代最常见的祭祀:“释祭礼”
+
古时候的礼,是由儒生来传承的,古时候儒生就是士大夫,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古时候人们就通过学堂或者学宫来学习礼,在学宫里面学礼,就要每天每月的演练。小到一村一县的学堂,大到国子监,学堂里就不断地对礼进行重演,所以说就显得祭孔的礼仪特别的多,祭孔的释奠礼在今天的语境下看好像是是专门针对孔子的一个祭祀,但实际上不是的,释奠礼是一种礼的一种形式。
河北省儒学会2024甲辰春期释奠礼
“释奠礼”的礼,说明它是一个礼仪活动;“释”就是陈设的意思,指的是依次陈列祭品的动作,代表清洁的贡品,包括清洁美好的食物以及财物的象征物,祭祀之物尚质尚古尚素。“奠”就是礼仪的一个环节,代表分几次把酒和财富的象征物奠献给神。“释奠”这两个字,就是祭祀礼仪的一个最精简的说明:首先要陈设贡品,第二是要奉献贡品。
有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类比,“释奠礼”实际上就是一个请客吃饭的环节,只是不同的是受请的对象是神明。在祭祀宗社时候,因为“社”是一个自然神,所以有配飨,配飨的是先帝先王,是一个人神。因为人是不能直接跟自然神沟通,但是人神是以前是人,人们可以跟先王对话,所以我们通过人神与自然神对话,人神就是你这场宴席里的陪客。
古代宗庙祭祀有主有尸,“祭,非主则无依,非尸则无享”,祭祀的时候专门要有一个“尸”,来扮演受祭者——神灵虽有主可依,但幽而不显,因此之故,孝子又立尸以形之,即安排一位孙子辈来充当祖先以享祭。比如说你要对祖先进行祭祀,你先要问卜:哪一房的或者哪一家的是子弟某适合来扮演这个“尸”。到了祭祀这一天,由这个人穿好礼仪服装,坐在桌子对面,接受这个献祭者的贡献。那些祭祀的食物、酒,他要代表神灵来饮食。
+
丁火日与巽风位:祭祀的八卦讲究
+
传统习俗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这个灶王爷就是家神,或者称火神。对于“灶”的信仰其实各民族都有,例如西南少数民族的家里的核心可能是一个火塘或者火盆,人们的生活是围绕火塘的,不仅可以取暖,还可以做食物。它不仅是一个功能性的东西,也具有神圣属性,如果客人不注意抽烟弹烟灰在火盆里,是要被骂的。
灶王爷
对于火的崇拜在我们汉文化里面也有体现。在祭孔的仪式里,春天和秋天都选取第一个月的上丁日。古时候日子是按照天干地支排的,天干共有十个,一个月三十天,称为三旬,上中下旬各有一个丁日,每次祭祀是要选取上丁日,因为丁是火日,甲乙丙丁,丙是火之初,丁是火之盛,火是文明之象,人类获得了火以后才开始逐渐文明起来了,称为火象文明,而孔老夫子是文明的象征物,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所以要用这个丁火日来进行祭祀,这都是一整套古人的宇宙观或者世界观。
现在我们在做祭祀的时候就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可能对一些古时候的系统术语特别熟稔,但是现代的朋友就没有办法理解。古代在祭祀的时候很讲究八卦、八宫或者九宫,宫位就是方位的意思,这是一个术语系统。比如我们在祭祀前,都要在巽位挖一个坑,埋下贡品。
在易经中,“巽”是八卦之一,代表风。风动了,神明才会乘风而来。挖坑对于我们来说它就是一个术语系统,但是现在小朋友认为搞封建迷信的东西,这个古老的系统和我们现在的通常理解相去甚远。以前我们在进行一个很严肃的祭祀的时候,通常都会严格执行这个环节:三牲宰杀的时候,我们要留一点血和毛,放到巽位里面去,挖个坑给埋起来,通知风神;通常我们都会稍等一下,等它起风了再开始迎神的环节。
现代人不能理解这种行为,但是古时候就是这样做的。
+
关公祭祀:
《美国众神》里唯一出现的中国神是关老爷
+
前几年流行一本小说叫做《美国众神》,也改编成了影视剧集,美国众神里面唯一出现的中国神就是一尊红脸长胡子拿大刀的关老爷。
《美国众神》
关老爷是一个特别典型的“由人而神”的例子,他特别能够体现一个中国人怎么一步一步的从人变成神,甚至我们可以说,关老爷是人民选择出来的神,而不是官方规定出来的神。
在山西运城,关帝庙是叫关帝祖庙。关帝祖庙在山西当地实际上是有两个庙,这两个庙中间距离可能5公里远,其中一个被认为是关公故居,叫做常平家庙,另外一个是解州的关帝祖庙,按照当地人的话,祖庙就是办公场所。
家庙和祖庙的大殿都叫崇宁殿,常平家庙的崇宁殿前有两棵柏树,一棵叫“龙柏”,一棵叫“虎柏”。这两棵树龄超过1800年的古柏,相传是关羽亲手栽种。当地人的传统是孩子12岁的时候举办成年礼,父母会将红绳系在龙柏和虎柏上,女孩的话就认在“虎柏”上,男孩认在“龙柏”上,希望关老爷可以保佑孩子平安长大,以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认关老爷为干亲,体现了人民朴素的愿望,希望孩子在关老爷的庇佑下健康成长。
运城关公节明代礼仪展演
关于关公的诞辰纪念日,有两个不同的日期。农历五月十三是关老爷磨刀日,六月二十四是关老爷的生日。关公祖庙的门前有一张供桌,就是关老爷磨刀石。这个供桌是青铜所铸,上面有一指宽的槽缝,当地传说这是关老爷磨刀了以后试了一刀后劈开的裂纹。磨刀需要水,所以当地就一直流传这么一个传说:祭祀的正日子时候从来不下雨,但是五月十三祭祀完了以后一定要下雨,这叫“磨刀水”。的确,我们在关帝庙办这个活动十来年了,正日子确实从来不下雨。
+
“天气组”的神秘力量:
祭祀的正日子从来不下雨
+
我们在做祭祀活动中,其实有一个隐藏部门,叫作“天气组”。其实你看我们每次写组织架构的时候也没有这个组,但是大家都知道天气组是谁。这个说法比较戏谑,每次都是快要下雨的时候,各个部门或者各个环节的负责人都会说快去请天气组,然后天气组的人就带着米和酒来,四处祝祷,跟各路神明打好招呼,以求活动的时候不要下雨。
我们在很多景区做一些祭祀活动,虽然我们叫祭祀礼展演,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默认:神明在的。有句老话叫“礼多人不怪”,所以我们对自己会有一些要求,比如斋戒,古时候在礼书里面也是有规定的。
斋戒分成两种,散斋和致斋。通常大仪式周期是七天,散斋有四天,致斋有三天。所谓散斋就是你住在家里,但是不观看娱乐活动,不迷乱自己的心,不同房,保持洁净之身,吃不刺激的食物,少吃肉,不喝酒。
致斋又称为宿斋,是在祭祀活动前更为严格和短暂的斋戒。致斋是一个更加内省和精神集中的过程,要求参与者打开全部感觉去思念,以达到与祭祀对象精神上的沟通。
经过斋戒,达到一种内外明澈的状态,元婴的状态,像婴儿一样。所以进行祭祀仪式的时候,“献官”是不能说话,一个是说话会导致口气沾染贡品,二是内心中应该把所有的念头都摒弃掉,这个时候就有一个叫“引赞”的人说话,他来引导你去洗手,去倒酒,到什么位置跪下来,该做什么动作。由这个人下达所有指令,主祭官自己是不讲话的,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当然现在可能没有办法那么严格的要求,但是我们通常在祭祀前一天晚上是要住在一起的,要致斋。第二天早上起来,包括饮食什么都要洁净的,再来进行祭祀。
+
正定文庙祭祀是全球最好的,
比韩国国立祭祀更好
+
我做过很多祭祀仪式,其中比较正规、盛大的祭祀首推正定文庙祭祀。
河北省儒学会2024甲辰春期释奠礼
河北石家庄正定县的文庙是目前国内保留的最古老的文庙,正定文庙的祭祀是由河北省儒协组织的,这个祭祀比较严格的,是高士涛老师主持的。每年在秋季祭祀的时候,他都要先提前一个礼拜办一个培训班,相当于也是致斋的意思,这个祭祀在目前国内祭祀中,无论是礼仪礼节方面,还是物料方面,都是最好的,甚至可以说全世界最高水准。韩国也是一个儒教国家,前两年就有人把它跟韩国国立国乐社的宗社大祭来做比较。
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表演
我们曾经在2017年进行过一次展演,当时我们用的一些老先生都是原来天坛神乐署的人。天坛神乐署的表演非常好,但我们听了一下他们的音乐,可能更多按照清朝礼典来奏的,我们更往前恢复了一点,包括我们用的是泮宫的规则,包括它里面有很多细节。我们古人有这个做法,我们就给他记录、复原下来。
正定旅游这两年也相对比较火,从北京去正定玩的人特别多,如果你在小红书搜的话你就会看到标题是什么“北方的小京都”之类的,因为正定古城整体修缮的还不错,而且有很多古迹。但是正定文庙祭祀一年就两次,所以一般人可能赶不到合适的时间。但是如果各位听众朋友们听到这个节目的话,春期释奠礼的日期不固定,秋天那次一定是固定的9月28号上午,即孔子诞辰日。这个也一般不会提前宣传,所以很少有人知道。
+
当代祭祀的性质:
拜神、展演还是旅游嘉年华?
+
现代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要让更多的人看到,更多人去了解它。
比如正定文庙祭祀活动,实际上一开始我们也挣扎过,但后来我们发现它的文化本性和旅游项目属性其实是不冲突的。就像之前提到的,我们在做这个礼仪展演的时候也假设神明在场,作为演员我们内心是虔诚的。
日本祭祀嘉年华
在礼仪过程中有的时候会面对很多的游客,我们的工作人员会经常提示:“礼仪神圣,大家请肃静”。但是实际上我们不能要求游客怎么样,只能做一些提示。但是大多数人肯定还是把它当成是一个表演,这很正常,游客去到一个旅游景点,看到这个活动,第一反应肯定认为这是一个表演。但是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年我们发现越来越多民众愿意尊重它,严肃地对待它,我们还是不希望它最后变成像是日本的那种纯粹的祭典嘉年华。
毕竟我们现在是一个现代社会,很多事情可能会有一些变形或者是新的适应。比如女性来主导宗祠祭祀,就是一个例子。很多人了解传统文化的初始动机就是觉得汉服很好看,再后来因为喜欢汉服从而喜欢上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一些传统的礼仪活动。我觉得特别合理。追寻“道”这件事情,当然是一个最终的目标,但是趋向它的途径有很多,按佛教的术语,就是有不同的便之门来接应。
祭祀这种传统仪式,让我们在流动的时间维度中提供了一种稳定的框架,赋予了我们生活的形式感,也给予了我们安慰感,如果你也是上香青年的一员,下次可以试着体验相关的活动,认真感受一下传统文化的温度。
提及名词
周礼:《周礼》是儒家经典之一,也称为《周官》或《周官经》,是记述西周政治制度的书籍。传说为周公旦所著。《周礼》与《仪礼》和《礼记》合称为“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大射礼:中国古代射礼的一种,大射礼是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礼仪。它是四种古射礼之一,包括大射、宾射、燕射、乡射。
明代礼书:《大明集礼》详实地介绍了各项礼仪的内容、器用和车舆服色及帝王等出行的规制,是明代礼仪制度的总汇。《大明会典》汇集了明初至万历年间的主要法律、法规、条例、诰令、诏旨等,该书记载典章制度完备周详,是研究明代法制史的重要史料。
释奠礼:古代中国用于祭祀孔子及儒家圣贤的典礼,起源于周代,最初用于祭祀山川、庙社及学校,后更多专指祭孔。
北京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现存唯一的祭祀中华先祖三皇五帝以及历代帝王将相的明清时期皇家庙宇。从明嘉靖年间至清末的380年间,在历代帝王庙共举行过662次祭祀大典。祭祀活动体现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从未中断、一脉相承的历史传统。
山西运城关帝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是中国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保存最全的关帝庙宇,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关公信俗已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解州关帝庙都会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如“农历四月初八的传统古庙会暨关帝巡城”、“农历六月二十四关帝诞辰纪念日”等。
《美国众神》:一部由英国作家尼尔·盖曼创作的幻想题材小说,首次出版于2001年。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主题探讨而著称,迅速成为幻想文学的经典之作,并荣获了包括雨果奖和星云奖在内的多项文学奖项。2017年被美国改编为电视剧。
正定县文庙:大成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庙大成殿,推测为唐末五代时期的建筑,由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鉴定,1996年,正定县文庙大成殿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士涛:河北省儒教研究会副会长,2005年经他提倡,正定文庙举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祭孔礼仪活动,这是河北省乃至国内较早恢复的祭孔礼仪活动之一。他还出版了《正定文庙释奠礼》一书,对正定文庙释奠礼的恢复举办和礼仪仪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
韩国国立国乐院:国立国乐院(국립국악원)是韩国政府设立的机构,旨在保存和发展民族音乐。前身可以追溯到1951年,当时韩国政府将李王职雅乐部改组为“国立国乐院”。正乐团参与演奏文庙祭礼乐,这是在供奉孔子等儒家神位的祠堂祭奠时演奏的音乐。韩国至今还保留有历代传承儒教、祭祀孔子与儒学圣贤的234所乡校和581所书院,在成均馆大学文庙等举办的祭孔仪式中,国立国乐院文庙祭礼乐团提供了支持。
天坛神乐署:天坛神乐署是明清两代专司皇家祭天祈谷大典乐舞的机构,也是皇家演习礼乐的场所。1980年代,天坛公园开始着手发掘、整理、研究皇家祭祀礼乐“中和韶乐”。2004年9月天坛神乐署修复完成,中和韶乐逐渐复苏。2006年神乐署表演队正式向游人展演,同年天坛公园中和韶乐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天坛公园成立神乐署雅乐中心,神乐署雅乐团演出的曲目均依据史料记载恢复而成,将礼、乐、歌、舞融为一体。
泮宫:指的是古代的国家高等学校。根据《礼记·王制》中的记载:“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泮宫与周天子的辟雍类似,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是举行祭祀、庆功等多种礼乐活动的场所。
孔德成、孔垂长:孔德成(1920-2008),孔子第77代孙,继承了衍圣公的爵位。1935年,国民政府改衍圣公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成为首任奉祀官。2008年在台湾逝世。孔垂长(1975年-),孔子第79代孙,孔德成的孙子,袭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目前担任多个文化、教育和宗教组织的职务,致力于促进儒家思想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孔子家族的后人辈分排行是根据乾隆帝赐予的三十个字以及后来孔令贻续的二十个字来确定的,这些排行字包括“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张恩溥:张天师家族的第六十三代传人,中国大陆最后一位官方承认的“张天师”,即正一派道教的首领。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张恩溥于1969年逝世,此后张天师的继承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不同派别和个人对张天师的继承权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
萨尔浒战役: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间,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大败明军四路进攻的反击战,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这场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
[时间轴]
00:05 闲聊《得闲茶水间》年末总结&新季预告
Part1我们的祭祀文化
12:43 成长在宗祠、妈祖、游神与庙会文化下的福建人
19:23 游神赛会传统:西塘汉服节要拜金七老爷
22:25 从人祭到周礼:纣王自焚祭天、礼生与礼部功能
Part2当代祭祀的性质、困难与忌讳
29:26 当代祭祀活动是一种祭祀礼仪展演
33:08 现代搞祭祀最困难的地方是什么?
39:22 古代最常见的祭祀“释奠礼”与跳大神的关系
47:48 丁火日与巽风位:祭祀的八卦讲究
Part3文武圣人:当代孔子与关公祭祀
52:58 关公祭祀:《美国众神》里唯一出现的中国神是关老爷
55:00 山西运城成人礼:到关帝庙认干亲
1:01:06 “天气组”的神秘力量:祭祀的正日子从来不下雨
1:07:16 斋戒、禁欲、禁诉与当代行政官员不能行跪礼
1:14:42 八卦:末代衍圣公与张天师转世
1:19:47 正定文庙祭祀是全球最好的,比韩国国立国乐院祭祀更好
Part4祭祀的现代性与神性
1:33:28 当代祭祀的性质:拜神、展演还是旅游嘉年华?
1:36:16 女性也可以主导宗祠祭祀
1:39:51 萨尔浒祭祀灵异事件:我女朋友看到明朝士兵在家门口站岗
▲
《我在现代当祭祀关:上香游神、孔夫子关老爷及神秘灵异事件》
棍爷(孙宇翔),传统服饰礼仪专家,河北省儒学会传统礼仪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汉服分类(T/CTES 1021-2019)》团体标准起草人。
丛二,资深媒体人,「将饮茶CHA」编辑
景雁,湖岸出版人、「将饮茶CHA」品牌主理人
——————
「得闲茶水间」
用茶观察世界,以茶链接万物。我们讨论流动的时代精神、变迁的消费主义、创新的商业模式,以及一切让我们获得力量的人和事物。
由「将饮茶」出品的播客「得闲茶水间」已上线,欢迎大家在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QQ音乐等各大平台订阅、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