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文化:香就是一个你可以随身携带的结界

文摘   2024-11-15 16:00   福建  


香文化在中国既很日常,也很超脱。香能净化,礼敬,养生,也能辟邪,养心。用香成为传统文人“四般闲事”之首,所谓“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戾家”(南宋吴自牧《梦粱录》)。香不仅是气味和嗅觉之道,更自古以来就是德行的使者,古人从香文化中发展出很多修身养性的具体可行的理则、法度。可以说,香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品,更是一种生命体验。


将饮茶本期嘉宾是中国古琴促进会秘书长的小轩老师,弹琴、焚香、喝茶、制瓷……中国传统风雅文化在她看来都是体悟生命的一个整体。香尤其是她的爱好,她自己藏香、合香、品香,对香道有自己的认识和实践。从一个风雅生活实践者的角度,她今天来聊聊香文化,香都有什么常见的类型,沉檀龙麝都是什么,品香都有哪些方法和仪式,如何选购香品等内容。


以下为本期播客部分内容摘录,全部内容请至文末收听本期完整节目。



由「将饮茶」出品的播客「得闲茶水间」已上线,欢迎大家在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QQ音乐等各大平台订阅、收听。


+

香文化的历史与日常

+


香是一个特别具有神秘色彩的玄奥的中国文化。民国时期的诗人闻一多先生喜欢焚香默坐,认为那是东方人特有的一种妙趣,他特别欣赏陆游的两句诗“欲知白日飞升法,尽在焚香听雨中”。


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人使用香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先夏时期。最早使用香的方式,是使用各种香材进行埋烧,也叫做焖烧。这种方式可以减少烟气,但是保存香气。当时香主要是用在祭祀之中,各种大的事件发生时,人们都会去用香来表达心境。但同时香也很自然成为日常生活之用,祭祀用香和生活用香的历史同样久远。在中国古代,香是文人雅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通过焚香、抚琴、品茶等活动,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宁静。


南宋李嵩《听阮图》


+

汉唐宋明焚香文化的演进

+


从汉代开始,香的使用变得普遍。先秦时代以焚烧香草香料为主的熏香方法,自西汉中期开始转变。以沉香、檀香、安息香、乳香、没药、龙脑等为代表的树脂类香料大量进入中土内地,香料也由草本类向木质树脂类转变。


唐宋朝是香文化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合香的配方种类不断增加,制作工艺更加精良,而且在香品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多彩,出现了香印(也称“香篆”)、香饼、香丸等繁多的样式。


御座焚香图


宋朝时海运发达,在现在的广东番禺,当时每天停靠在港口的船只有十万艘,当时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来源于香材的贸易,当时在中国从事香材生意的外国人据历史记载也有十万人之多。北宋中晚期,单品沉香的用香方式逐渐成为主流。沉香开始成为最主要的香料,名列众香之首。南宋时,奇楠香开始单列,并成为最高级别的香材。当时宫廷、民间用香广泛,苏轼、黄庭坚等一众文人加入了香文化的创作,“恬淡寂寞,非世所尚”的中国香学性格也开始流行。


然而,到了元代之后,由于海禁政策的实施,香文化经历了一段相对衰败的时期。明代的海禁政策使得香料贸易受到限制,香文化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尽管如此,明代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香文化发明,如宣德炉的发明,继汉代博山炉之后,明代宣德炉的出现成为香具创制的又一高峰。



+

香是一个可以随时携带的结界

+


我是从2009年开始习琴就开始用香,真正开始认真的学习是在2013年。我当时拜了中国香学泰斗傅京亮先生,傅老师那时候还是亲自授课,课上的好多内容现在也不完全能够记得了,但是用香这件事情已经深入到我的生活里面。


我觉得其实学习传统文化,它最大的功用,一个是礼敬先人,另一个就是它能够怎么样滋养到现在的生命和生活。如何在生活里与香产生一个比较高频次的连接,这是重要的。


你喜欢一种香,你把它随身带在身边,去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时把它点燃,于是整个陌生的空间里面弥漫的都是你喜欢的这个香气,这时候它就形成了一个你自己的结界,形成了一种场。这种气场,既是物理上的,也是精神上的,它能够帮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之地。香就是一个你可以随身携带的结界。就像我出门都会带古琴,琴音弹出来,这个空间所弥漫的这个琴的声音,它流动的这个琴的声音其实也是一个结界。这时候哪怕环境是很一个陌生的,你也会很舒适。



+

“沉檀龙麝”都是什么

+


在香的世界里,“沉檀龙麝”被誉为四大名香。香材一般分成两种来源,一个是动物性香型,一个是植物性香型。


沉香大家比较熟悉,价格也比较高昂。它是树木结香,主要是瑞香科沉香属的几种香树,混合树胶、树脂、挥发油和木材等多种成分形成的固态凝聚物,古人称为沉香。所以它是植物性的。沉香在传统香里堪称最重要的一味香药。中国的合香用的沉香基本都来源于海南沉香,它非常的昂贵,也是最好的。古人比较海南沉香和越南、印尼等地沉香,认为海南沉香更优。


檀香取自檀香科檀香属书中,越靠近树芯或树根的材质越好。檀香是制作熏香的重要香材,也是药材,在历史上广受欢迎。檀香也在佛教中很受推崇。现在主要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地。其实我个人不是那么喜爱檀香,我觉得它的香气非常霸道,过于有侵略性的感觉。



龙涎香,大家看字面意思都会想象龙涎香大概是龙的口水,其实龙涎香是抹香鲸的消化道内分泌物。它漂浮到海上之后,被渔民捡到,发现这个有特别奇异的香气,当时的人们看到它从海上飘来,就传说大概是龙的口水,所以起名叫龙涎香。它要漂浮的时间比较久才能形成香气。如果比较新鲜的话其实是腥臭的,偏黑。时间愈久颜色愈浅,品质也越好。


另外一种更常见的动物香就是麝香,麝香是雄性麝属动物的麝香腺分泌物。中国是麝香的原产地和主产地,使用麝香的历史非常悠久。


+

打香篆的现代实践和情感连接

+


篆香,又称印香,也叫打香篆,是一种传统的品香方式。要使用香印将香粉形成各种连笔的图案,依顺序燃尽。香印也叫印香模,通常是铜制的模具,它会有各种造型图案,比如说祥云或者是寿字,一般是中国人喜爱的一些吉祥图腾,一些图案。



首先要准备一个炉子,香炉的口不宜过小也不宜过大,大概比香篆略大一些。准备一些香灰,拿一个实心的香压把香灰压平整了以后,再把香印放在这个压平的香灰上,用香铲将你今天想点的香粉填入香印的空槽内,接着拿羽扫把它扫一扫,这时候就形成一个你要的香篆。此时燃一根线香,用这个线香燃起来的头去点燃。


篆香一般是顺时针开始燃烧,图案的笔画是不断的,连绵不绝,它才能一直燃到最后。这个仪式需要你拿出一定的时间,再配备一些器具去完成。


香灰有几种方式可以获得,一个是现在也有卖的,另一个是可以自己存。日常用线香、盘香或者各种香材,可以攒出专属自己的香灰,这样的积攒,会让香灰留存时间、记忆和情感。比如说今天丛二老师来了,咱们两位一起燃一根香,咱们这个香灰留着,等多年以后我们再见,再用这个香灰,一起做一个隔火熏香,这香灰里面也有我们曾经共度的时光。


+

合香讲究君臣佐辅

+


香方其实就有点像我们的中药方,它是按照君臣佐辅的配比,把各种香药炮制后配在一起研磨成香粉,或是做成香膏,也可以做成线香、塔香等。跟中药一样,不同材料的搭配是需要考究的。傅京亮老师把香阐述的很明白,他家学有中医传承,这也是他做香做的非常好的原因之一,其著作《中国香文化史》《香学300问》等,里面讲的非常清楚,大家也可以去买来研读。


古人留有很多经典香方。如果按照古方来做的话,需要根据现代实际情况尽量去接近古人香材的种类和配比。另外现代人合香,因为炮制是一个很漫长、很耗体力和心力的过程,所以往往选择值得信任的老师制作好的香药,我们再来进行一个合香。合香要用的水也是有讲究的,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制香的地方都要离河边近,因为要取活水。其实大家如果有时间,其实可以尝试去自己合一些香。比如说我的好朋友过生日,我就会在生日这天合一个香丸出来,当做礼物送给对方,是很特别的心意。



新的香,制作出来其实就可以使用,但是窖藏后会更加的好。新香窖藏在瓷罐里,等待十年之后再开起来用,它会变得温润、沉静,各种物质都慢慢的稳了下来,药性还会有增益的效果。其实就像我们做古琴一样,大漆、木胎与鹿角霜之间的融合与变化,需要时间的沉淀。


时间才是最伟大的造物者。



+

中国文化讲究的是“从意中体道”

+


为什么说我们中国人很少把琴叫为“琴道”,茶叫为“茶道”,书叫为“书道”?


对中国人来说,所有的这些真正的道,都要在做的时候才能够体会,“从意中体道”,体悟比说更重要,意境比规矩更高级。


而且中国人不太偏向于单独讲某一个小类别。比如说宋代人说所谓的“焚香、挂画、插花、点茶”,它是一个完整的系列动作,不太可能单独拆开存在。这是中国古人,对待自然、天地、友朋的一个统一行为,是一种丰足的生命状态。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香不仅是一个日常生活里经常会使用到的生活用品,也是中国人生命体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人们把精神寄托在上面,在道家中也有通达神明的意思。


南宋刘松年《撵茶图》


+

年轻人的第一支香:

天然香和工业香的选择

+


我们经常在小红书刷到标题为“年轻人的第一支线香”的笔记,打开一看就是一个五颜六色的香,这十有八九应该就是一个工业香,就是化学合成的香。其实我更推荐纯天然的香。


打个比方说冰片这个东西,在古代其实它蛮珍贵的,但是现在已经比较容易获得。但其实也有天然冰片和合成冰片之分。我们在选择产品的时候,配方上只会告你冰片,不会告诉你到底是天然的还是再合成的,所以还是要尽量去考究一下商品里面所用的这个东西到底是不是天然的。


相比中国传统香,我日常用香水很少。香水其是有侵略性的,我年轻的时候其实也是用香水的,那时候处在要彰显自我个性的状态,但是如果香水过度使用,对于空间中的别人来说也是一种打扰。如今我更愿意向内寻找自我。


一个物品不管精油也好,香水也好,都是需要适量。香文化也是一个中华文化淡然悠远的文化特质的一个表现。追求你能够在不经意间闻到一点,但不会被打扰,如果此时我们在一起喝茶,香水洒的很大,那么茶香都闻不清楚。中国文化的一切的其实在教化我们不要过度,追求平衡与节制。就比如弹琴,《礼记》里面记载“士无故不彻琴瑟”,每天抚琴的这个过程是对自己的生命是一个提醒,是一个棒喝。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有琴棋书画、诗香茶花,这些雅事确实是颐养性命的。




时间轴


第一部分 香文化的历史与日常

02:49 中国香文化的起源于香材埋烧

04:07 香的不同形态使用方式

05:08 汉唐宋明焚香文化的演进

07:04 香是一个可以日常随身携带的结界


第二部分 香文化的当代实践

11:01 香材:“沉檀龙麝”都是什么

15:41 品香:打香篆的现代实践和情感连接

18:26 品香:香灰的收集方法

22:03 品香:隔火熏香的品香流程与赏玩仪式

27:38 品香: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品香方式

32:09 品香:品香流程之香席、香会与香笺

34:13 合香:香方与合香都讲究君臣佐辅

37:47 藏香:香的窖藏和时间的影响


第三部分 香是文化与生命体验

40:20 合香是一种个人记忆

42:11 中国文化讲究的是“从意中体道”

44:43 降真香和香的超脱性

45:39 年轻人的第一支香:天然香和工业香的选择

49:13 现代香水和传统香的比较

51:58 中日香文化的流派与对比


提及名词


傅京亮:中国香文化研究的奠基人和著名学者。他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国学基础深厚,尤其在香学和中医学方面有深入的研究。自1988年起,傅京亮专注于传统香学领域的研究及开发工作。2003年,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香文化专业网站“中国香文化网”,并在2005年由中央电视台录制并播出了首部香文化专题片《中国传统香》。傅京亮先生的专著包括《中国香道》《中国香文化》《香学三百问》等。


司香官:宋代设四司六局,专门负责官府饮食招待,其中香药局掌管龙涎,清和,清福异香,香叠,香炉,香球及装香簇细灰,在宴会中还有名为效事的人员听候换香。还设有专职的司香官,专职负责官府及大的庆典、民俗节日及祭祀活动的香事安排。宋人绘画、话本、野史杂著中,是处可见各种“香生活”的普遍流行:市井有专门卖香的“香铺”和“香人”;店铺有专门制作“印香”的商家;酒楼里有随时向顾客供香的“香婆”;街头有添加香药的各式食品。北宋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中,就有此类现成场面的资料直接呈现。宫廷宴会、地方庆典、民间节气均要焚香。富贵人家车轿服玩常要熏香。香囊、香粉、香珠、香膏等香身美容之物,更为各阶层的女性共同喜爱并使用。


“恬淡寂寞,非世所尚”:中国香学性格的概括。这句话出自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对“深静香”的评价。黄庭坚在评价由欧阳元老(欧阳献)为他配制的“深静香”时说:“此香恬淡寂寞,非世所尚,时时下帷一炷,如见其人。” 


日本香道:有100 多个流派,大体分为“御家流”与“志野流”。前者是贵族流派,图风雅,重气氛,香具豪华,程式繁中求柔;后者是武家(士)流派,重精神修养,香具简朴,程式简中有刚。在日本,习练香道被视作一门神秘深奥的艺术,从最初的闻香,到第二年练香灰造型,到第三年进入综合练习,经过4 年修炼才可获得“初传”证书,若晋升为师范“皆传”级则需要15 年,升到“奥传”一级需要25至30年。





对谈庄雅婷:中年人就是一口昂贵的高压锅


上官小轩,青年古琴演奏家,中国古琴文化促进会秘书长,中国古琴协会理事,京师古琴传习坊导师,国家一级评茶师,香道实践者。

丛二,资深媒体人,「将饮茶CHA」编辑

叶婷婷,十三年茶行业从业者,熹茗集团总经理


——————



「得闲茶水间」

用茶观察世界,以茶链接万物。我们讨论流动的时代精神、变迁的消费主义、创新的商业模式,以及一切让我们获得力量的人和事物。


由「将饮茶」出品的播客「得闲茶水间」已上线,欢迎大家在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QQ音乐等各大平台订阅、收听。





编辑 撰文 丛二
图片来源网络
排版/整理 薯饼

本文为「将饮茶CHA」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请与公众号后台联系





将饮茶CHA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