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中国最好的博物馆,那我的答案毫无疑问,第一名肯定是故宫博物院。这么多年以来,故宫的现象级展览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比如说今年刚结束的“紫禁城与凡尔赛宫”的大展;去年全国所有的茶人都慕名而来的“茶世界”大展;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知名的千里江山青绿山水画特展等,数不胜数的。故宫不仅是我们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最知名的景点,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博物馆。
左右滑动
其实故宫展览在如今的一票难求之前,也经历过一段少有人问津的「冷宫」时期。文博系统的知名专家李季老师,曾任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在故宫工作的二十多年,他见证了故宫展览从门可罗雀一路走到一票难求的阶段,也和故宫的同事们一起策划过许多有趣的大展。如果你也对故宫展览背后的策展思路、运作机制、幕后故事、对外交流模式感兴趣,请别错过。
▲
李季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故宫博物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合作导师、
故宫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
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
及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曾任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处长、
国家文物局社会文物管理处处长、
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
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
——————
由「将饮茶」出品的播客「得闲茶水间」已上线,欢迎大家在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QQ音乐等各大平台订阅、收听。
以下为本期播客部分内容摘录,全部内容请至文末收听本期完整节目。
+
故宫第一个网红展:兰亭大展
王羲之的故事要怎么讲
+
故宫的现象级展览,要从2011年「兰亭特展&兰亭珍拓展」开始讲起。
当时策展的时候,地点放在了我们故宫最好的展厅——午门展厅。其实古建筑群天生是不适合做展览的,它的文物保护和对观众的要求,跟普通展馆是完全不一样的,对温度、湿度的要求和展厅里的文物也是不一样的,为此我们费了很大劲。
午门是故宫单体空间最大的殿座,而且一进故宫就能看到。2000年之后,故宫集中了很多优秀的专家,在午门做了一个特别的展厅。说通俗点,就是一个玻璃房子,透过这玻璃你可以看见古建筑之美,雕梁画栋,天花、藻井看得非常清楚,但是它和古建筑不能有任何硬连接。理论上这个建筑是可逆的,完全可以通通拆掉,不留任何痕迹。在玻璃房子里面,可以达到完全苛刻的展览要求的恒温恒湿条件。这个设计是得过奖的。有这样一个展厅,我们才敢接这些大展。
其实在兰亭大展之前一年,我们在午门做过一个展。2010年是紫禁城落成590周年,又是故宫博物院建立85周年,我们做了一个「明永乐宣德文物特展」。明代永乐、宣德时代很多人不太清楚,光知道清代的康乾盛世,其实永宣也是个小盛世。永宣的文化继承了元代的很多外来的因素,又给后面的文明发展立了个标杆,所以很有意思。但是当时我们经验不太足,故宫最拿手的是按照这个文物的门类来展,永宣特展即是如此,共分书画、金玉、瓷器、漆器、佛教造像、珐琅器、宣德炉八个部分。这种策展思路,只要求我们藏品丰富就行了,但看展的人还是以专业人士居多。所以到了兰亭大展,我们开始转换策展思路。
兰亭大展是故宫第一个讲故事的展览。但兰亭故事怎么讲?
对兰亭序摹本、拓本的研究,是非常难的。业内有个俗称,称碑帖拓片为“黑老虎”,在兰亭序拓本方面,故宫的研究成果绝对是最前沿的,这些成果应该得到展示,这是代表我们故宫水平的。但对于观众来说,有几个人能看得懂这个呢?有几个人会做好文化准备来看这个展览呢?观众是要听故事的。为了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在技术手段上我们追求了一个思路:「雅俗分赏」。
什么叫「雅俗分赏」?我们开辟了午门大展厅和延禧宫小展厅。
在延禧宫,那是一个纯粹的碑帖展。专业就按专业标准极致地做,从日本东京、从港澳都借了一些咱们没有的好本子。在午门我们就专心讲故事了。(注:此次兰亭特展,展出了故宫珍藏虞世南、褚遂良和冯承素等公认最逼近原作的摹本和临本,乾隆所集《兰亭八柱》帖首次亮相,更有国宝级西晋陆机《平复帖》、东晋王珣《伯远帖》。在拓本方面,包括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所藏《吴炳本定武兰亭》、《独孤本定武兰亭》和《游相兰亭十种》等多重珍贵拓本。)
故事怎么讲?第一个当然是王羲之,但是王羲之我们讲的主要不是他的书法,我们不是一个书法展,是要讲王羲之和他的时代:为什么那个时代就能出这种人?这一群文人的雅集为什么用「曲水流觞」这种方式?我觉得当时就是一种文化民主,「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么一种状态,代表了中国士大夫一直到今天对文化和文化生活的追求。
王羲之后世有两个超级粉丝,第二、三部分就讲这两位「大粉」。
第一个粉丝是唐太宗,唐太宗粉他到什么程度?《晋书》里的王羲之传是他亲自写的。唐太宗有一位公主,这位公主的墓里的一块碑记载,父皇很喜欢她,就给她取名叫孟姜。「孟姜」是古代一个很普遍的女性名字,不光是孟姜女哭长城,那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唐太宗有解释——王羲之的女儿就叫孟姜女。这表示唐太宗对王羲之的崇拜。更不用说大家耳熟能详的萧翼赚兰亭的故事了。
第二个大粉丝就是乾隆。乾隆这部分做布展,是最好找文物的,他也是王羲之的超级大粉丝。乾隆修建了一座「兰亭八柱」亭,一个亭子有八个柱子,每个柱子都刻着与兰亭有关的内容,有后人临摹作品,有兰亭相关诗文。原来这个亭子在圆明园,后来圆明园倒了以后,几经辗转,现在在中山公园。乾隆还特地做了一个缩微的、紫檀木的兰亭八柱帖(注:紫檀嵌玉乾隆御临兰亭八柱帖诗册),像个小书柜似的,八个格,每个柱子一卷放在里头,他在哪个宫殿办公,就给拎到哪儿去,就是粉到这个程度。
唐代的皇帝有胡人血统,入主中原,所谓衣冠南渡以后,得让这种南边这些士人、知识分子认同他,需要表达我对中国文化是由衷的热爱喜欢,而且能达到一个高度。清代的皇帝是满人入关。这两位皇帝都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造诣绝不比汉族士大夫差,是一流的水平。
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就叫「谁的兰亭」。千百年来,兰亭的推手既有帝王,也有士大夫,也包括这些刻兰亭序书法的工匠。兰亭序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对高雅飘逸的生活的追寻,所以大家每个人都自己心目中的兰亭。
+
没人看展是因为观众素质不高吗?
+
当年我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时候(注: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却没有多少人愿意来看展,为什么?
中国历史博物馆展馆就在天安门广场边上,黄金位置,可那时候即使做了专题展,来看的人还是不多。有次一个媒体采访我,隔着窗户大玻璃,就能看见天安门广场熙熙攘攘的人群,正好对照我们展厅里门可罗雀、很清淡的场景。记者就问我,李馆长你说说,是不是咱们的观众文化素质不高?我赶紧说,这是我们的工作没做好,没能把好东西的实质提炼出来,引起大家的兴趣,这是我们的问题。
当年历史博物馆做过一个山东青州龙兴寺出土的佛教造像展(注:1996年在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的佛教造像,被认为是「改写东方艺术史的杰作」,并且这些造像的出土被列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这是极其好的一批佛像,它是整体挖出来的,艺术和历史价值都极高。据说有日本旅行团,就住在东交民巷的宾馆,连续看一星期,天天在那看。当时其实我都舍不得走,就看那思维菩萨,那种细微的小表情太难拿捏了。但观众数量呢?并不多。
现在故宫一票难求,这是天翻覆地的变化,首先是时代大形势造就。不是每个人天生就知道这些珍贵文物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大概2000年之前,整个社会在一种非常拼经济的时代,是一个还在为了达到温饱、改善生活而奋斗的年代。我在博物馆工作这么多年,早年出国的时候,最感动的就是在人家的博物馆,看人家扶老携幼,把看展览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什么时候能有这么一天呢?终于到现在,不一样了。
另一方面,当年很多朋友跟我说:因为那些展都老掉牙的,都是我们从小就看的,中国通史陈列,到现在都没什么变化。所以后来我开始做了一些大展,包括敦煌的、边疆的,观众终于奔着这些展览来了。后来和国外的交往越来越多,我们也了解到,世界上顶级的博物馆,有两件事得同时都做好:一个是它的看家的常设陈列常设,那代表你这个博物馆的最重要的、最稳定的水平。第二是每年都必须有些大展、特展。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
兰亭大展是我们「雅俗分赏」策展思路的一个尝试。另外在2009年开始,我们做了一个「武英殿故宫藏历代书画展」,这个系列展至今很多人念念不忘,它也是我们另一个策展思路,即「把长期展变成若干个短期展」。
为什么做武英殿书画展?我们到西方博物馆考察的时候发现,在博物馆里你什么作品都能看到,耳熟能详的、脍炙人口的、从小在教科书上看到的绘画,想看的基本都能看到。但是西方绘画的材质是木板的或者麻布的、油画主要以矿物颜料为主,它耐时长比较长。但是我们中国古代的绘画,首先它是纸本或者绢本,所谓纸寿千年绢寿八百,比如绢,本质是蚕丝,就是蛋白质,肯定是会老化的,它的存在有年限,所以我们的展出条件就非常苛刻。比方说展一次不能超过三个月,个别作品十天就收,然后三年不得再展,得给文物一个休眠期。所以我们当时就也是变换一下思路,把长期展变成若干个短期展,这样就是武英殿九期展,做了三轮,每一轮基本框架不变,这样九期下来,所有的国宝几乎都能得到展出。
+
神秘的乾隆花园与倦勤斋的开放政策
+
故宫的宁寿宫花园,老外直接把它叫做乾隆的秘密花园。从2002年开始,故宫博物院与美国世界文物建筑保护基金会签署协议,开展了乾隆花园中的倦勤斋抢救性保护项目。这是故宫文物保护项目的一个典型例子。
倦勤斋这个名字可能大家不太熟悉,倦就是疲倦,勤就是出勤考勤打卡这个勤,乾隆就表示我干了一辈子,我累了,疲倦了,我找一地儿歇着。倦勤斋位于故宫宁寿宫花园最北端,是乾隆皇帝为自己退位后休养而建的殿宇,其内部装饰汇聚了18世纪中国皇家建筑中最重要、最精美的室内装饰。它的装修,是按照当时最高要求来做的。人家凡尔赛宫什么都是黄金,但是中国的房间小,也暗,这低调奢华是看不出来。按中国的哲学思想,住处是要聚气的,不可能躺在太和殿睡觉,倦勤斋有一种修炼内心的意义在,乾隆追求的是外王内圣。
倦勤斋由明殿、仙楼、佛堂、戏楼等组成,特别像一个迷宫之楼,在一个非常小的楼里边做了无数精巧的设计。它每一个小的角落都有很多心思,很多不起眼的那种装饰都是和田玉,窗纱都是用苏州双面绣,贴的都是竹黄。
现在倦勤斋内饰修复已经完成,但如果要开放的话,难度非常大,因为那是皇帝的家,这个家的建筑在建造的时候只考虑私人功能,没考虑到开放的可能。也许将来可以用复制的方式或是数字化,起码缓解大家的好奇,但是博物馆的职能第一步只能先保护好它。
+
数字博物馆的得失
与「附庸风雅」的好处
+
「故宫跑」这个现象首次出现在2015年,当时故宫博物院为庆祝建院九十周年举办了「石渠宝笈特展」,展出了包括《清明上河图》在内的众多珍贵文物。由于参观人数众多,观众们为了能够一睹《清明上河图》的风采,纷纷在故宫开门后奔跑前往展览地点,这一现象被媒体称为「故宫跑」。
为什么大家不看网上的高清书画图片,而就要看一眼真迹?就说《清明上河图》,首先人的画特别小,而且特别暗,宋代画卷已经昏黄,为了保护文物,灯光的要求也非常苛刻,照度非常低。有人说,看高清的再好,你说你站在一个宋人的绘画,一个千年的画卷前面,那种跨越时空的交流,是有特殊气场的。
我们讨论数字博物馆,它能走哪一步?它肯定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有没有替代真迹展览的可能性?这事儿完全两件事儿。比如说重要展览都会出图册,那个图册上的高清的图片,很多细节能做到纤毫毕现,但是它能代替你到文物面前亲自看一眼吗?
有人说,去看展览是「附庸风雅」。附庸风雅是一个贬义词,但我想说,你知道那是风雅、你愿意去附庸,其实是社会进步。一个有钱人不去胡吃海塞,不去干一些乱七八糟的事,而是去买点字画,这是一个非常高尚的事。大家有「附庸风雅」这个观念,对我们做科普才有利。
可能乾隆一辈子也没有住进过倦勤斋,他天天想象,我为自己退休之后修了一个地,以后就住这儿了。这就回到刚才说的那句话,就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就是做人的一个境界:人生在世不可能什么事都「至」,但是你能「向往」也是一种美好的动力。
+
故宫的海外展览
+
世界各国博物馆交流其实是很早的,故宫当年在辛亥革命之后能建成博物馆,也是吸取了西方国家的经验。如何处置皇宫?最好的办法就把皇宫变成博物馆,让老百姓进去看一看皇帝生活过的地方。
故宫这两年在巴黎凡尔赛宫,在美国芝加哥、纽约,在俄罗斯的呢世界各地,都有非常多重量级的展览。其实故宫的海外展览,最早是在1935年,抗战爆发前夕。当时也是为了争取欧洲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在英国的皇家艺术学院做了一个规模非常大的故宫的文物展,当时非常轰动,是用英国的军舰给运过去的。(注:1935年12月至1936年3月,故宫博物院举办了赴英国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选定铜器、瓷器、书画、缂丝、玉器、珐琅器、剔红、折扇、家具、文具等文物共735件。这是故宫文物首次大规模出国展览。展览在西方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使人们对危亡中的中国人民有了新的了解。)
1935年之后七十年过去,2005年故宫重新在皇家艺术学院做了个大展(注:故宫博物院赴英国“盛世华章展”,2005年11月12日—2006年4月17日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这是迄今为止英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中国宫廷艺术展,也是故宫博物院出借国外展出规模最大、最为全面的一次展览)。所以当时是咱们的国家主席和英国女王共同剪的彩级,这个意义太大了,当时就觉得中国文物不是个简单的艺术欣赏,它实际是中国大国外交的一部分,也是人民交往的一个部分。所以从那以后,我们就有意识的做这种海外交流。
我们和卢浮宫的关系就是从2004年中法文化年开始。当时我们带去的展览叫「神圣的山峰」,是山水画展(注:故宫博物院「神圣的山峰」展,2004年3月30日—6月28日,法国巴黎大宫殿博物馆)。我也很吃惊,法国人确实真是有文化底蕴。中国国画对他们是有欣赏壁垒的,但是法国人对美的欣赏是经过训练的,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看的人最多。后来大家互相交流的展览就更多,包括「一个皇帝换一个国王」等。
故宫是国家名片,出去进行展览,每一场都一票难求。我们以为好像中国书画全世界人都应该珍而视之,但其实不是,例如大都会博物馆其实是花了非常长的时间来教育美国公众,中国书画是应该怎么去欣赏,这个事情也是有赖于故宫在西方的这些外展,能够传递中国文化的形象。故宫也要继续自立于世界文化遗产之林、世界博物馆大馆之林,以匹配、彰显和贡献于我们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地位。
本次聊天提及的故宫纪录片
《我在故宫修文物》 :本片详细记录了故宫博物院内文物修复师们的工作与生活,播出后受到广泛好评,让故宫、文物保护等再度成为现象级话题。
《皇帝的秘密花园》/《抢救倦勤斋》:本系列纪录片记录了故宫博物院与美国建筑基金会合作,对乾隆花园中的倦勤斋进行抢救性保护的过程。
《故宫新事》:本片完整记录了2015年12月故宫博物院启动的“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
本次聊天提及的部分故宫展览
2024 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
2023 茶·世界 茶文化特展
2022 何以中国
2021 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
2021-2024 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
2020 丹宸永固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2019 贺岁迎祥 紫禁城里过大年
2017 千里江山 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
2015 清淡含蓄 故宫博物院汝窑瓷器展
2015 石渠宝笈 故宫博物院九十周年特展·典藏篇 编纂篇
2011 兰亭特展&兰亭珍拓展
2009-2013 武英殿故宫藏历代书画展
2005 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窑址标本展
2005 太阳王路易十四 法国凡尔赛宫珍品特展
时间轴
04:24 故宫兰亭大展,做过最有意思的展览之一
12:21 策展:王羲之的故事要怎么讲
21:44 没人看展是不是因为观众素质不高?
25:48 从武英殿书画展到石渠宝笈展:故宫跑的诞生
29:30 数字博物馆有存在的必要,但无法替代真迹展览
33:23 观众「挑刺」是好事儿,故宫也会知错就改
36:25 2000年之前的文博系统是什么样的?
42:26 故宫的「飞地」:北院区的建设与功能
44:13 与美国专业人士合作修复倦勤斋,故宫受益良多
54:44 乾隆花园对外开放吗?
57:24 让大家「附庸风雅」,做科普才有力量
01:00:50 为什么大家觉得故宫的策展比国博好?
01:09:01 故宫的海外展览,最早是在1935年
▲
《Vol.11 对话故宫副院长:我在故宫做展览》
李季,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曾任故宫常务副院长
景雁,湖岸出版人、「将饮茶」品牌主理人
叶婷婷,十三年茶行业从业者
丛二,「将饮茶」编辑、资深媒体人
——————
「得闲茶水间」
用茶观察世界,以茶链接万物。我们讨论流动的时代精神、变迁的消费主义、创新的商业模式,以及一切让我们获得力量的人和事物。
由「将饮茶」出品的播客「得闲茶水间」已上线,欢迎大家在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QQ音乐等各大平台订阅、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