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中新译】《饿鬼事・蛇品・大织工饿鬼事(第九)》盂兰盆节 献礼

文摘   2024-08-18 16:47   日本  


  •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ROCANA文化教育学会理事 白景皓 学者,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以及商用。

    文章排版设计 绘图设计:ROCANA文化教育学会代表理事 张源之 未注明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   

  •  ROCANA文化教育网课主页





盂兰盆节与佛教中的:”饿鬼”形象之关联




盂兰盆(梵语:उल्लम्बन Uḷambana,音译为“乌兰盆”或“盂兰盆”),原意有很多种说法,常解释为“倒悬”,引申为极大的痛苦,如同倒悬之苦。盂兰盆的故事源自佛教经典《盂兰盆经》,讲述目连尊者如何救度其母脱离饿鬼道之苦的过程。

盂兰盆的故事


据《盂兰盆经》记载,目连尊者(摩诃目犍连)在修行中,证得六通,能够看到三界众生的各种状况。他发现已故的母亲堕入饿鬼道,受极大的饥饿之苦,因业障深重,不能食用普通的食物。目连尊者看到母亲如此痛苦,心生悲悯,于是以神通力为其母送去饮食,但因其母业障未消,食物在母亲口中即化为火焰,无法得食。


目连尊者无奈之下,求助于佛陀。佛陀告知他,要在七月十五日结夏安居结束时,集结众僧,以供养僧众的功德回向给其母,方能解脱她的苦难。目连尊者依教奉行,果然解救了母亲,使她得以脱离饿鬼道,转生善道。

盂兰盆节的意义


盂兰盆节(又称“中元节”或“鬼节”)由此故事演化而来,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在这一天,佛教徒通过供养三宝(佛、法、僧)、布施、诵经等善行,将这些功德回向给在世或亡故的亲人,尤其是那些堕入饿鬼道、受苦受难的亡灵,以期他们得以解脱,往生善道。

救度饿鬼之苦


在佛教中,饿鬼道的众生因前世贪婪、吝啬、悭惜等恶业而堕入,常受饥饿、口渴的痛苦,甚至连食物到嘴边都会化为火焰或化为毒药,无法食用。饿鬼道的苦难难以用世间的手段来缓解,需要通过积累功德、诵经、布施等方式,由此将功德回向给饿鬼道的众生,才能救度他们脱离苦难。


盂兰盆节的仪式和供养,正是为了通过供养僧众、修持善行、诵念佛经,积累福德,以此福德回向给饿鬼道的众生,帮助他们消除业障,获得解脱。这种救度方式不仅在盂兰盆节进行,平时的布施、供养、诵经等善行,亦可以帮助饿鬼道的众生减轻苦难。





Petavatthu Uragavagga 9. Mahāpesakārapetivatthu

《饿鬼事・蛇品・大织工饿鬼事(第九)》

1.比丘发问



gūthañ ca muttaṃ ruhirañ ca pubbaṃ,

paribhuñjati kissa ayaṃ vipāko;

ayaṃ nu kiṃ kammam akāsi nārī,

yā sabbadā lohitapubbabhakkhā. (1)


粪尿血与脓,她恒以为食。

因何业致此?因何得此报?

(一)


navāni vatthāni subhāni ceva,

mudūni suddhāni ca lomasāni;

dinnānimissā kitakā bhavanti,

ayaṃ nu kiṃ kammamakāsi nārīti. (2)


新衣美柔软,洁净带细毛,

施她后变虫,此女何所业?

(二)



2.大织工饿鬼前世的丈夫的回答



bhariyā mamesā ahū bhadante,

adāyikā maccharinī kadariyā;

sā maṃ dadantaṃ samaṇabrāhmaṇānaṃ,

akkosati ca paribhāsati ca. (3)


她曾是我妻,不施鄙吝啬。

当我施行者,辱骂欺辱我。

(三)


gūthañ ca muttaṃ ruhirañ ca pubbaṃ,

paribhuñja tvaṃ asuciṃ sabbakālaṃ;

etaṃ te paralokasmiṃ hotu,

vatthā ca te kitakasamā bhavantu;

etādisaṃ duccaritaṃ caritvā,

idhāgatā cirarattāya khādatīti. (4)


「粪尿血与脓,你常食不净。

来世你衣服,如同虫蛀般。」

若因作恶行,生而食不净。

(四)

ROCANA

日本印佛学专业留学

梵文课程咨询






智慧文化生活尽在


ROCANA
梵文语言文化研究;东方文化艺术研究;亚洲美学研究分享;精美艺术图片分享;禅文化介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