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文研究】《慈恩传》关于玄奘梵语学习的论述分析

文摘   2024-08-26 13:31   日本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ROCANA文化教育学会理事 白景皓 学者,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以及商用。

文章排版设计 绘图设计:ROCANA文化教育学会代表理事 张源之 未注明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   


  •  ROCANA文化教育网课主页





《慈恩传》记“玄奘的梵语学习”

白景皓 

立正大学 法华经文化研究所所员 

身延山大学佛教学部特任讲师


                      (〇)《慈恩传》的介绍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简称《慈恩传》,是关于玄奘的一部传记,详细记载了玄奘的生平事迹。由玄奘的弟子慧立(664年以后)撰,彦悰笺,成书于武周垂拱四年(688年)。全书共十卷,前五卷主要记述玄奘西行的经历,后五卷讲的是玄奘回国以后翻译佛经的事情。




 (一)梵语的来源与梵语学习内容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3:「印度梵書名為記論,其源無始,莫知作者。每於劫初,梵王先說傳授天人,以是梵王所說,故曰梵書。其言極廣,有百萬頌,即舊譯云《毘伽羅論》者是也。然其音不正,若正應云《毘耶羯剌諵》(音女咸反),此翻名為《聲明記論》,以其廣記諸法能詮,故名《聲明記論》。昔成劫之初,梵王先說具百萬頌。後至住劫之初,帝釋又略為十萬頌。其後北印度健馱羅國婆羅門覩羅邑波膩尼仙又略為八千頌,即今印度現行者是。近又南印度婆羅門為南印度王復略為二千五百頌,邊鄙諸國多盛流行,印度博學之人所不遵習。此並西域音字之本。其支分相助者,復有《記論略經》,有一千頌。又有字體三百頌,又有字緣兩種,一名《間擇迦》三千頌,二名《溫那地》二千五百頌,此別辯字緣、字體。又有《八界論》八百頌,此中略合字之緣、體。」(CBETA 2024.R2, T50, no. 2053, p. 239a4-21)

梵语的语学来源成谜。传说是由大梵天创造,传授给天神,记录这个版本的梵语语法的书籍,叫做《梵书》(Brāhmaṇa)。传统上将梵书视为《吠陀圣典》的一部分,附在吠陀本集之后。“其言极广”,是说这部《梵书》内容非常庞大。关于其中的语言学分析,叫做《声明记论》。但事实上,印度的梵语语法书统称为“记论”(vyākaraṇa,析解)。据传说,大梵天创造的梵语太难,有百万条规则;而后,众神之王帝释天将它的体系删改,变成十万条规则;然后,北印度婆罗门波你尼仙(Pāṇini),为众人继续将体系删改,变成八千条规则,这个规则是记录在《八篇书》(Aṣṭādhyāyī)中。另外,南印度王,又基于波你尼仙的八千条规则,删改到二千五百条,这是俗语(Prakrit)的规则。

辅助梵语学习的有《记论略经》,一千颂。《字体》,三百颂,即梵语字体相关的论书,按玄奘当时学习的内容,应该是《悉昙章》。又有关于词源和词缀的两种书:一是,《间择迦》,三千颂,辩词源;二是,《温那地》(即:《邬拏地》(Uṇādi)),二千五百颂,辩词缀。还有一本《八界论》(即:《頞瑟咤驮睹》(Aṣṭadhātu)),这本书讲的是梵语名词词根与活用词尾,动词词根与活用词尾配合的内容。




                 

(二)梵语的动词与名词活用的示例

这里,《慈恩传》简单聚了两个例子,证明梵语的动词与名词活用的复杂性。

在当时,没有罗马字的时代,只能用拟音来学习梵语。实质上,这个表格,现代的梵语学习者应该非常熟悉,即是下表:


一(单数)

二(双数)

多(复数)

自说(一人称)

bhavāmi

bhavāvaḥ

bhavāmaḥ

说他(二人称)

bhavasi

bhavathaḥ

bhavatha

一事(三人称)

bhavati

bhavataḥ

bhavanti

另外,按“为自言”也有九种变化,依靠“为他言”而有词尾变化,这里没有给出九种变化的表格。但解释了“为自言”,能令文义丰富和美妙。这个语法解释有点含混,按现在的语法解释是,动作暗含了为自己而做之含义,动作主体既不是施事者也不是受事者。




            

 (三)总结:玄奘年表与西行中的梵语学习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3:「法師皆洞達其詞,與彼人言清典逾妙。如是鑽研諸部及學梵書,凡經五歲。」(CBETA 2024.R2, T50, no. 2053, p. 239b28-29)

关于玄奘的梵语学习,《慈恩传》只用一句概述,那就是他在印度学习了五年梵语,与古印度人用梵语交流,不仅没有障碍,而且能辩论妙典,可见玄奘的梵语学习到达何等境界。

根据《大唐西域记》与《慈恩传》的记述,玄奘在印度学习了共十余年,学习了大量梵语经论。

吉村诚2015《玄奘的年次问题》中介绍了,有关玄奘的年表。

玄奘于隋仁寿二年(602年,1岁)三月初九【公历:4月6日】生于洛阳南郊的陈留,俗名:陈祎。

玄奘有感各地佛理说法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师、地论师两家有关法相之说也多有乖违,因此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解疑惑,于是决心上表朝廷前往印度求法,因一直得不到唐朝发放的过所(护照),在贞观元年(627年,26岁)决心出发西行。贞观三年(629年,28岁),于迦湿弥罗诸国听过《俱舍》、《婆沙》、《六足》、《阿毘昙》等,而后遍历西域诸国参访名师学习经论。于贞观十三年(639年,38岁)终至摩揭陀国王舍城,向那烂陀寺住持戒贤(护法之徒、世亲的再传弟子)请学《瑜伽师地论》。而后,五年间听《瑜伽》三遍,《顺正理》一遍,《显扬》、《对法》各一遍,《因明》、《声明》、《集量》等论各二遍,《中》、《百》二论各三遍。后又去巡礼东印、南印、西印。

在印度的十多年间,玄奘求教许多著名高僧,又向隐居杖林山的胜军(Jayasena)居士学习《唯识决择论》、《意义理论》、《成无畏论》、《不住涅槃论》、《十二因缘论》、《庄严经论》等,咨问《瑜伽》、《因明》诸疑。返回那烂陀寺后,受命代戒贤大师讲授《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论》。

贞观十八年(644年,43岁)学成后,以梵语立真唯识量论旨,在曲女城无遮法会上等待十八天,无人辩难、不战而胜,由此名声鹊起、威震天竺,被当时大乘行者誉为摩诃耶那提婆(Mahāyānadeva,意即“大乘天”),被小乘佛教徒誉为木叉提婆(Mokṣadeva,意即“解脱天”),而后请求归国。

贞观十九年(645年,44岁)正月,到达长安,而后19年间致力于翻译经教,于麟德元年(664年,63岁)二月五日【公历:3月7日】圆寂。初葬白鹿原,总章二年(669年)迁葬少陵原(又称凤栖原),建舍利塔与兴教寺。





ROCANA

日本印佛学专业留学

梵文课程咨询







智慧文化生活尽在



ROCANA
梵文语言文化研究;东方文化艺术研究;亚洲美学研究分享;精美艺术图片分享;禅文化介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