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分的高考语文试卷,为什么作文是60-70分?120分的中考语文试卷,为什么作文是50-60分?看看课表,每周的作文课和阅读课的比例,就明白了。
但现实是,作文课基本上都被作文课占领了,剩下很少的几节作文课大概有两类:讲评作文,写一个题目在黑板上学生写作文。
真正有效的作文课应该是有读必写,这个比例基本符合中高考以及小升初试卷的读写分值比。阅读课和作文课的比例,应该比照作文分值、课程标准及教学课表的比例(小学30%+,中学40%+)实施。
重点是读什么,怎么读?写什么,怎么写?概念思维,闭环进阶。怎么阅读就怎么作文,怎么作文就怎么阅读。在阅读积累中积累生活,在作文积累中思考生活。在思考生活中学会作文,在积累生活中学会阅读。
读书终是读自己
【标注·重点概念】提取重点概念:概念精准是认知的基本前提
①大大小小的书店里都摆放着“名著缩印本”,据说是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制的。它只保留故事框架和主题,大量细节、对话和心理描写被删除。
②要知道,一本名著之所以伟大,从来不只是因为它的主题,更在于围绕这个主题,它有太多“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比如,傅雷在翻译《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时候,已经把主题“英雄不是没有脆弱的时候,只不过不被脆弱征服罢了”写在了五卷本的扉页上。人们还是热衷于读这部名著。又比如《水浒传》能位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不只因为它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更因为它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所以说,品读细节才能感受名著的魅力。
③这样看来,那些所谓的“浓缩版名著”,是对读者的欺骗。拿掉了最优美的文字和最值得回味的细节,只保留一个主题,孩子们就没有机会读到原汁原味的作品。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更不幸的是当他们以后有机会和真正伟大的原著相遇时,却不再看了,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看过了,而且可能不太喜欢。
④其实,阅读就像一段旅程,随着年龄的增长,亲近文字慢慢会成为你的一种不可或缺的习惯。品读细节才能和书中人物的心灵产生共鸣,映照真实的自己。这样,你永远不会孤单,永远倍感踏实。
⑤每一本书中都蕴藏着你所期待的自己。读《战国策》,当唐雎拔剑而起的时候,你可以读到英勇无畏的自己;读《老人与海》,当老人紧紧拽住大鱼不放手的时候,你读到永不言弃的自己;读《草房子》,当杜小康在暴风雨中寻找鸭子的时候,你和他共同变得坚强……
⑥当你读书时,你会发现焦虑的心平息下来了。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⑦因此,当你再次捧读名著时,别功利。请记住:读书终是在细节中读自己。
【聚焦·概念思维】关联重点概念:思维精简是理解的核心策略
①②两段重点概念“品读细节才能感受名著的魅力”
第一层 起·看到·是什么:品读细节才能感受名著的魅力,才能体验到真实的生活。
③④两段重点概念“映照真实的自己”
第二层 承·想到·为什么:品读细节才能和书中人物的心灵产生共鸣,映照真实的自己,才能真正读懂作品。
⑤⑥两段重点概念“每一本书中都蕴藏着你所期待的自己”“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第三层 转·联想·还可以是什么:深刻而愉悦的体验,才能让你从中找到自己,塑造自己,并从而追求更期待的自己。
⑦两段重点概念“读书终是在细节中读自己”
第四层 合·做到·怎么做:阅读就是与心灵对话,就是追求更好的自己,就是祈求更好的思想和思维认知能力与决断能力。
【画像·中心思想】协同重点概念:概念思维是认知的逻辑图像
品读细节才能感受作品的魅力,才能体验到真实的生活。体验真实的生活,才能映照真实的自己,才能真正读懂作品。读懂作品就是在作品中找到自己,塑造自己,并从而追求更期待的自己。阅读就是与心灵对话,就是追求更好的思想和思维认知能力与决断能力。
【复盘·生活启示】思考现实问题:切问近思是创造的核心思想
“读万卷书”强调丰富学识,“行万里路”突出强化见识。学识与见识的融合协同才是个体有价值的认知。读书是要读懂自己与生活的融合,阅历追求生活与文化的协同。读书就是读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与社会的融合协同。
【创新·闭环作文】思想思维强化:思辨写作是阅读的深化应用
【满分点评】语言朴实、准确、鲜明。“准确”的表现在于“概念精准”,“鲜明”的特点在于“思维精简”。简单地讲,准确的用语,鲜明的构思,表达了新颖独到的思想认知:读书就是读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追求更好的自己。朴实、准确、鲜明而能有如此经典的表现力,秘诀就在于运用了《读书终是读自己》的重点概念,及其认知逻辑。
【进阶·基本技能】巩固考场应用:基础训练是读写的必要储备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1.简述选文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22.第⑤段运用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3.下面名言哪则更适合作为第③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A.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北宋 苏轼
【关注提示】近期有不少粉丝说,没有收到文章。系统推送规则修订,多点“点赞”和“在看”才能及时收到文章,否则系统会认为你对文章不感兴趣,就不推送文章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