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1日,《教育部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发布,在“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中首次提出“注重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引导培养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优化试卷结构和试题形式,增强试题的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
其实,思维价值本身就在于探索性和创新性,学习力的表现本身就是思维品质的表现,明确提出来的意义,在于不断强化思维品质,响应“强基计划”战略。因此,思维品质将是未来中、高考命题始终不变的核心。
那么,什么是思维品质,如何在命题中体现思维品质,对考生答题提出了什么新的挑战?如何提升思维品质?首先,思维品质不是新概念,只是被最新重视。其次,思维品质不是新思维,只是传统思维的新定义。第三,因为自然而然,一直不被重视。第四,自然而然不代表知道,更不代表做到,事实上刚好相反。
思维品质就是思辨思维,或概念思维,思辨的关键是概念,概念的意义是思辨。概念精准是思辨的价值核心,概念不精准,一切都可能出错。思维精简关系到思辨的价值系统,思维不精简,一切都可能迷茫。思辨是一切认知的核心。有思辨,才有思想,有思辨,才有创新。有思辨,才有未来。
延伸阅读·绝对名师研修第二讲:【温故知新·切问近思】思辨的价值核心、思辨的认知层级与答题的核心策略,以及生活工作的核心价值
无论新高考、新课标高考或大纲高考,无论统一命题,还是区域命题,重点难点永远是重点难点,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思维品质。通俗地讲,不断强化能力要求,考查重心从知道,持续转向做到。具体命题体现为问题层级深化,解题层级细化,思维过程可视化。原则性知识,与原则的灵活性;策略性知识,与策略的灵活性,是突出重点、深化难点的方向。
原则性知识,最简单直接。但这种知识的价值,只限于知道的层面,要理解、要体验,才能形成个性化的概念,这才是学到的知识,有“灵活性”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体现为不同人的差异性,或叫创新性。比如“美丽”,词典上的内容只是原则性知识,但不同人对“美丽”的理解各不相同,因为不同的生活经历或不同的生活体验,会有不同的价值观。
策略性知识的意义在于让原则性知识创造价值,“原则的灵活性”就需要策略性的参与。修辞手法属于策略性知识,常用的就那么几种,但其“灵活性”会创造出无数种美妙的变化。比如反复的修辞手法,如果用在一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朱自清《绿》罗青《野渡册·画),用在文章的不同层次(张晓风《春之怀古》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或者在同一句里回环反复(史铁生《我与地坛》),都会有非常经典的表现。
比如,小学低年级的问题,都比较直接,回答“是什么”即可。高年级就不同了,不只要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初中的问题又深了一层,重点在“还可以是什么”,这一学段大部分学生就开始不会学语文了,甚至不会学习了。高中的问题要求还要深一层,需要温故知新、切问近思。
高考怎么考,中考就怎么考,中考怎么考,小考就怎么考。基础教育考试从未偏离这个套路。无论小考、中考、高考,作文命题就一个:立德树人。小考表现为“长大”,中考强调“成长”,高考则关注“使命”,但都集中一个思想核心:担当。
2025高考避坑必读
【思辨阅读·唐诗作文】写在诗歌里的人生:李太白的“情话”“真话”和“梦话”“酒话”
【思辨阅读·唐诗作文】写在诗歌里的人生:杜甫一生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就像那只莫明决眦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