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品质·重点关注】人人都可以写好的满分作文长啥样,三篇高考满分作文直观告诉你

文摘   教育培训   2024-10-25 07:03   陕西  
《生活在树上》太难,《书写自我的生活》也没那么容易,都需要厚实的积累。人人都可以写好的满分作文,是《得失三维度》

2019年浙江高考作文命题:作家、作品与读者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 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考场满分作文:当时备受关注的满分作文,现在和未来的考生,都值得认真学习。
书写自我的生活/浙江考生

①尼采曾经说过,“我们的生活从来不曾如此的世俗化。人人浑身上下撒满了文化的佐料,好让自己成为一道大餐。”这是时代的堕落生活应当由我们自己书写,路旁观望的“读者”的鲜花掌声,石块抨击都无碍我们昂首阔步地向前走。

②人的本源便是社会性动物,这也就能够轻易解释人渴望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进行自我调整与修正。然而,正如学者沃尔特•李普曼所言,“我们一早便能辨认出为自己定义好的文化,服从于此”,我们服从于“读者”给我们定义的条条框框,认为自己创作的“生活作品”符合自己的社会属性,从而得到身份的焦虑缓解,但当“个体意识需靠外界的评价来充实时”,我们的生活便像气球一般,被虚无地膨胀化、空虚化。这样为“读者”所满意的生活,是我们由本心出发想要创作书写的生活吗?

③诚然,个人在这个时代已无法完全做到孤立化、原子化的绝对状态。由此,就像小说《中国式二代》中提到的那样,我们被大流裹挟去,在两堵高墙之间自以为做了自我的选择,到头来只是大众潮流的体现。生活之作品就如此模板化,格调情趣宕然无存,添再多的笔墨也只是更显连篇累牍,无济于事。循着“读者”的呼声而去,作品便失了魂,生活便失去了自我。那么,生活应当由我们自己书写,无畏他人的观看,无畏他人的评头论足,无畏他人似是而非的指引,听从自己的内心声音吧。

加缪寄寓西西弗斯式同情,陀氏用反叛者与被反叛者理论分析,歌德让浮士德升天,萨特给主人公判处死刑。这些人,无一(例外地)“离经叛道”,摒弃了“读者”所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创造独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生活也如此,外界的指点永不会是先决条件,听从本我,书写好自己的生活才会有“中流自在心”,才会有“浩荡风光相候”。

⑤“读者”的呼声只是他人意识的反映,而他人意识总是与我们内心想法有所隔阂,听取,要适当理性地听取,要加以辨别力有所选择地听取,这才是为我们的生活浇灌好沃土,个体意识的加冕,内心诉求的坚守,才是书写好人生的奠基,生活好我们的生活。

⑥耶鲁毕业生秦玥飞在城市和田垄间毅然选择后者;曹原探索石墨烯的同时,追逐着星空梦;青年工作者守候中国天眼……他们没有呈现“读者”想要看到的生活脉络,(、)故事情节,却以自己的本心书写出自己生活的精彩感染着那些有预期的“读者”

⑦如蒙田在《论三种交往》中所说的,愿我们都做好“自己的主人”,书写独属于自我的精彩恣意生活吧!
读懂一篇文章关注哪些要素呢?语言、思想、思维、文学。语言表达概念,文学表现艺术,思想思维表达认知。思想是认知的结果,思维是认知的过程。
怎么阅读就怎么写作,怎么写作就怎么阅读。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阅读和写作相统一的系统理论。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2020年浙江高考作文命题:落差或错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考场满分作文:当时备受争议的一篇满分作文,还带出了一些备受关注的人和事
生活在树上/浙江考生

①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hāo)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hé)。

②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③“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qìng)。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fú)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④在孜孜矻矻(kū)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fú)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⑤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chān)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xún)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⑥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chí),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⑦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xìng)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文中的拼音,是方便大家阅读,概念思维老师标注的)

据称,《生活在树上》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最终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
写文章是为了表达观点,为了让人看懂,所以“文从字顺”“务去陈言”历来是表达的基本原则,没有人想表达得让别人看不懂。晦涩有时的确是一种艺术,但前提仍然是实现表达目的。如果非要写得让人看不懂,一定是把问题没想清楚。对于一个想得明确清晰的问题,想表达得让人看不懂都难。获得认同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求
表意的基本要素是概念,这篇作文和读者之间的障碍也是概念,作文表达的思想和逻辑就是概念之间的关系。打39分,相当于百分制的65分,不能说就打得有问题,概念都表述不明确,要打多少分呢。打满分肯定是不合适的,“引经据典”“学识渊博”的基本目的也是传达思想,否则有什么意义呢。55分应该是相当高的分数了,相当于百分制90分以上,应该是难得的好文章。满分作文至少应该是思想明确,立意新颖,构思严谨,且从语言到思想都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但说《生活在树上》模仿《书写自我的生活》也是站不住脚的,更不要说抄袭。这是两篇完全不同的作文,虽然在主题思想上有相似的一面,但表现方式完全不同。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两篇文章的重点概念
《生活在树上》:A.超越性的追求;B.偏见与知性;C.超越与媚俗;D.超越而不孤立。。
《书写自我的生活》:A.“读者”满意的生活;B.听从内心的声音;C.感染有预期的“读者”;D.书写自己的生活。
《生活在树上》的重点概念不一定准确,不敢说读懂了,只是揣摩了一个大意。《书写自我的生活》的重点概念相对更准确一些,可以确认读懂了。
其次,看看思维发展,《生活在树上》其实开篇就点明了核心论点,只是被一大堆晦涩的概念湮没了。“超越性的追求”是人类的美好愿望,但这个“超越”如何定义,“偏见和知性”共存是困扰人类的关键。“超越与媚俗”就成为关键的选择,但“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所以“超越与媚俗”并非简单的单选题,应该是两者的协同,既“体现个体的超越性”而“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
《书写自我的生活》因为概念明确,思维就清晰了很多。“读者”定位很有亲和力,把自我与社会解读为一种互动关系,而非对立关系。这一概念定位让全篇思路一下清晰了起来,情感态度鲜明而不尖锐。所以接下来“听从内心的声音”与“感染有预期的‘读者’”就非常自然,“书写自我的生活”结论水到渠成。
第三,概念和思维确定了文章的基本内容,思想表达就是概念间关系的梳理,梳理的结果便是思维,呈现为文章就是构思。模糊或晦涩的概念首先影响表达,进而影响阅读体验。《生活在树上》犯了这个大忌,甚至“卖弄”文字,虽然整体思路发展严谨,但思想的表达模糊。《书写自我的生活》简明而不简单,真诚大气而有个性。

最后,希望老师们引导学生对好作文或“满分作文”有清晰的认识,对思维与认知有清晰的认识。概念标注、概念聚焦、概念类比与对比以及概念协同,不只关系到作文,也关系到做人,关系未来一生。

2021年浙江高考作文命题:得与失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

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考场满分作文:人人都可以写好的满分作文,概念精准,思维精简。

得失三维度/浙江考生

①得与失,是起点,是终点,还是过程呢?这三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我以为应该站在不同的立足点,从不同的维度看待得与失。

②站在终止符上,得与失应是终点。得到了,说明这个阶段是成功的,因此是终点;失去了,说明这个阶段是有教训的,应是终点。烛之武劝退秦师,看起来秦穆公、晋文公失败了,没有达到联手的目的,实际上,秦穆公保存了实力,多了一个盟友,这又是不战而胜,而晋文公全身而退,维护了秦晋邦交这何尝不是一种“得”?
③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终点,适时给这场“战争”画上了终点,历史オ留下了烛之武的英勇,秦穆公的智慧,晋文公的大度。作为“后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才会有丰厚的积累。

④站在起跑线上,得与失,是起点。得到的,是下一个阶段的能量;失去的,是下ー阶段会走的弯路。鸿门宴,本是一场军阀之间的普通宴会,刘邦道歉,化解危机;项羽原谅,满足面子,皆大欢喜。然而因为它是楚汉争霸的起点而成了永恒。刘邦以此为起点,开启了建立汉王朝伟业的新征程;项羽以此为起点,一步步退出历史的舞台。如果刘邦不把鸿门宴看成起点,只看成一次成功的脱险,那么汉家400年江山何在?如果项羽能够把它看成起点,那么后人又怎会感叹“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⑤正是因为有了这一起点,历史有了不一样的风采。作为“后人”,以此为鉴,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才会对未来有更多的期许。

⑥站在前行的途中,得与失,是过程。每一条路都有得,这样才有动力走下去;每一条路都有失,这样オ会把昨日的路一点一点地延伸。在秦王的“客”声中,李斯失去官位,被迫离秦,然而李斯没有简单地把它看成是“客卿”的终点,也没有把它看成“白丁”的起点,而是把“逐客”看成自己事业发展所必经的过程,冒死一搏,写就《谏逐客书》,李斯也因此受到了鲁迅“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的赞誉。

⑦正是把得与失看成过程,李斯才开创后来的不世之业。作为后人,以此为鉴,把得与失看成过程,人生路才会越走越远。

⑧穿过历史的隧道,我们会发现得与失的维度不同,风采也就不同;我们不妨把昨日的得失画上终点,把今日的得失当成起点,这才有可能让未来的得失变成过程

【关注提示】近期有不少粉丝说,没有收到文章。系统推送规则修订,多点“点赞”“在看”才能及时收到文章,否则系统会认为你对文章不感兴趣,就不推送文章给你。

【版权声明】概念思维所发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如用于商业行为请联系我们。欢迎转发,欢迎交流,欢迎教学和学习实践应用。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概念思维
让知识创造价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