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悬明月照陋堂,高卧书山静听秋。
身远红尘素心净,千言化墨万事休。
上周补充看了一些伟人族人的史料。这里值得扼要一提的是:毛氏世族是魏晋南北朝由中原南下,先定居在浙江,后到江西,元末到了毛太华一代至云南,明初再到湖南湘乡,之后定居在湘潭韶山,秉承的是儒家文化,我们从其祠堂楹联便能管中窥豹。
毛氏宗祠楹联:注经世业 捧檄家声
毛震公祠楹联:声驰捧檄 绪衍传经
而到了毛润之这一代,他糅合了母亲一脉的佛家文化,与父亲一脉的儒家文化,既秉持大慈大悲、众生平等与大公无私的佛家性情,又传承了以天下为己任、务实求真、道德教化的儒家传统,这才有了他复杂的文化个性与基因。
然而,在今人看来,对于毛主席和秦始皇这两位历史人物争议是最大的。事实上,他们对中国的历史作用极其深远而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几乎可以这样说,秦始皇与毛主席,一个在古代,一个在现代,基本决定了中国在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命运。具体如何影响,此前有文章做了基本介绍(各位请看:读懂毛泽东的智慧:重新认识毛主席对国家安全的巨大作用),这里就不再赘述。
本文将着重讲两件事,一是毛主席对地缘政治的深远洞察,二是在革命初期,毛主席是如何上山搞革命的。
说到地缘政治,不得不先提三国。事实上,诸葛亮与刘备未能统一全国,其最大的缺陷,就是放弃了荆州,偏安四川。四川利于据险自守,而难以外出远征。想要统一全国,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代价。反观,汉祖刘邦之所以能够很快东山再起,与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项羽一争雌雄,是刘邦有张良,他为他深谋远虑,策划突围北上之路,而不偏安一隅。此理同样适用于当年毛主席与张国焘在四川的会师。
那一年1935年,伟人率领的中央红军在四渡赤水以后,成功摆脱蒋集团的围剿,与张国焘红四方面军在四川会师。可此时两人产生分歧。张国焘主张南下,偏安云贵川一带。而毛主席则主张北上,首选是陕甘宁一带,次之是西北新疆一带。理由是,据守中原,北可抵燕京,南可下江南,利于统一全国。假若当年红军听从张国焘的主张,最好的结果是重走一遍诸葛亮之路,最坏的结果,重新掉进蒋集团的包围,而被全歼。
地缘对中国安全是如此重要。张文木先生说,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全国性的长期战乱,其爆发源多出自从新疆至东北三省乃至朝鲜半岛的“广大条形地区”;这一地区两端任何动荡都会很快传递到定鼎于此线的长安、洛阳、北京等国家京畿中枢,如果中枢对发生于这一地区的事变反应无力或失败,接踵而至的就是国家退向中国长江一线,而中原政权退至江南引发的必然结果要么是国家分裂,要么是政权更迭,二者必居其一。
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深刻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对打过“三八线”并对故意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的美帝采取坚决反击,进行抗美援朝的深层原因。再进一步地说,如果从地缘政治来看,俄国、伊朗,是中国西北大陆安全的非常重要门户。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国家的命运,跟这两个国家的命运连衣带水,是互相支持与发展的。
总而言之,地理是“死”的,时空条件作用是“活”的。当人类利用活的时空条件来利用地理条件,就能把握了天机人事,即天地人三者关系的奥妙。相当于把天下当做棋盘进行下棋博弈。这需要多高维的能量和视角做到如此。而伟人随时随地做到了这一点。尤其在革命时期,毛主席简直把每场战争与战役都“玩得”炉火纯青,出神入化。
那么毛主席是怎样走向革命道路的呢。我们再回到革命初期。1927年上半年,从广州到武汉,从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公开杀害共产党,到汪精卫七一五对共产党全面屠杀,年幼的党由于没有枪杆子,正在经受置于死地而后生之阵痛。曾经如雷贯耳的革命者名字一个个消失在彼此大屠杀中:李大钊、蔡和森、陈延年、邓中夏,诸如此类。
终于在千钧一发之际,1927年八七会议在武汉紧急秘密召开。34岁的毛润之,以他晚熟又精到的洞见,提出“枪杆子出政权”,把武装力量上升至核心位置,将土地革命与武装斗争联系起来,作为此次经验总结。尽管未来近十年,共产党仍在试错中摸索,道路不时因极左极右反复而跌宕起伏,但至少方向是确定的:要进行武装斗争。
会议结束以后,毛主席选择回去湖南。不去上海。这时,他已经认定,只有去农村,搞农民革命,中国才有出路。不过,在这一阶段,他还没表露自己更深的认识与目的。只是在轻描淡写地说:“我不愿去大城市住高楼大厦,愿到农村去,上山结交绿林朋友。”由此可见,共产党最开始是由至少富农以上的知识分子搞起来的,并非真正穷苦的农民阶级。其最初始,也是工人阶级利益代表,也并非是农民。是毛主席改变了革命力量的主体,撬动了中国最大的能量群。几乎可以这样说,得人口基数最大者得天下。毛主席做到了。
也正是这次会议,开启了毛主席上山搞革命,将农民运动与武装斗争及土地革命联合起来的序幕。他早年的革命之路,从湖南为始,沿途赣湘边界,经江西发展壮大,再到福建被贬失意。其中,从1927年到1934年,江西是他非常重要的红色时期。而三湾村、井冈山、瑞金又是非常具有标志性的。这三个地方,也同时见证着毛润之带领红军逐渐发展壮大的足迹。
然而亦是这七年,是伟人经受磨难的重要时期。特别是1929年,他被取消敌前委书记一职,当时连朱都认为他“一言堂”,不够民主,对他打击甚大。也就是在这期间,他大病一场,险些丢了性命。虽然最后证明,离开他,队伍陷入无休止的“民主”,开会讨论十几回都没能做出合理的决策,他也从此调整了自己与人打交道的方式,将“外硬”一面收藏起来,再经过九死一生的万里长征的淬炼,最终成为真正的管理者与领导者,带领中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