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体制内的女公务员越来越多了?

文摘   职场   2024-11-20 07:38   辽宁  

前几天,我到组织部办事,忙完正事去常务副部长办公室聊天。

我说,出来几年部里年轻干部一个都不认识了。副部长说,现在干部流动快,3年一刷新。

我又问,我看咱们部里女同志不少。副部长笑着说,现在除了我们几个副职,还有综合、调研有3个男同志,其他都是女干部。

回想当年在部里工作时,全单位只有两名女同志,是单位的稀缺资源。

现在,时代变了。

今天这篇文章,谈谈为什么县级体制内女公务员越来越多。

报考阶段,女考生具专业优势

为了这篇文章,我查看了辽宁省某年招录职位信息表。以当年招录的93个省直岗位为例,含法学岗位23个,含经济学岗位28个,含会计学岗位18个,含计算机岗位11个,含汉语言文学岗位13个。要求农学类2个、林学类2个、工学类2个。

在传统的大学专业选择上,男生更倾向于工科、女生则更喜欢文科,综合类科目总体均衡。近些年,因为信息越来越透明,加之大学生考公热情持续高涨,各类专业中男女性别比例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但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笔试阶段,女考生略有优势

公务员考试由行测和申论两部分组成。对于大部分偏理工的男性来说,行测除言语理解外的模块基本不会吃亏;而申论则由于阅读能力不同、理论水平不同,甚至写字好坏等因素,导致个体分数差距较大。

通过身边案例分析,如果应届年公考失利,男毕业生更倾向于先就业再继续备考,女毕业生则更多倾向于全职在家备考。前者分身乏术,后者养精蓄锐,自然有差距。

以2024年某市公务员面试公告为例,全市进面人数986人,其中女性609人,男女比例约4:6。这一数据基本符合前期报名人数比例以及对男女考生笔试能力的分析。

面试阶段,女考生全方位碾压

我继查看了该市公务员体检公告,全市参加体检准公务员402人,其中女性283人。

在将近20年的体制内工作中,我发现:招录进来的女性公务员总体水平比较平均,其形象气质和言谈举止总体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反而是男性公务员水平上下限相差极大,除了一部分举手投足自信强大外,大部分男性在表达方面会张力和气场不足。最终,造成了女性公务员越来越多的真实现状,甚至录取男女比例达到了1:2.4。

但事实上,除女子监狱和妇联等有性别要求的单位外,大部分单位都希望实现性别平衡。道理也很简单:虽然女性可以当男性用,但男性可以当牛马用。干工作,好用才是硬道理。

从公务员招录制度形成至今,用人单位为了尽量保持男性比例,手段层出不穷。

2012年之前,公务员局对各单位上报的招录计划没有明确要求,岗位要求跟实际需求风马牛不相及。想招录男性,用人单位只要在岗位备注上写明「需24小时值班,限男性」即可。

随着招录制度不断完善,开始出现了禁止非特殊岗位限制性别,禁止非党委部门限制政治面貌等新要求。于是,用人单位开始在备注上把岗位描述得特别辛苦,标注适合男性。目的是希望女性望而却步。

但这招的效果适得其反,因为对于笔面试阶段具有碾压优势的女性来说,选择一个标注适合男性的岗位或者不限性别的岗位,其竞争压力完全在仅限女性岗位之下。

为了保证至少能招到一个男性,部分单位在释放岗位时搞起了「双岗双限」。即用人单位同时放出两个以上岗位,一个「仅限男性」,另一个「仅限女性」。

然而这个政策在2024年的辽宁省公务员招录考试中被取消了(其他部分省还有)。相对应的,今年辽宁省允许应急局和市场局需要下矿井和登高作业的岗位限制男性。于是,各级应急局、市场局招录的岗位都是矿山监督管理科和特种设备科岗位。

至于故事开头提到的组织部,包括没提到的县委办公室和政府办公室,他们还有最后一个可以保证男性比例的方法——借调。

借调是两办的「光荣传统」,为了确保人员水平和素质,两办会全县筛选,把符合要求的优秀干部吸引到自己单位,等空出编制后再办理调转。

当然了,这招仅限于三五个天花板部门,一方面单位领导要有足够的实力能办理调转,另一方面本单位要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能够吸引人才。

文章的最后,给想卷公务员的男性朋友们一个建议:你们的赛道要再提前四年,争取考上名校法学专业,大学期间入党和法律职业资格证A保一争二,应届年进可以参加选调生考试,退可以参加省考去法检两院。

主动把自己挤出赛道才是上岸的最好办法。

梦溪水谈
读书,调研,倾听,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