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的调研报告,99%是乡镇干部写的

文摘   2025-01-08 07:48   辽宁  

文章开头,是一个十多年前的故事。

有天,党委书记跟我说,市领导要到镇上调研,你是县里大笔杆子,这个调研报告由你负责。

于是,我这个刚来半个月的副镇长,拿着零碎的材料凑出一篇调研报告。调研结束后,报告经县政府指导和市政府政研室加工润色,成了各县区借鉴学习的先进典型。

回想起这件事,我的感受是一半自豪,一半好笑。

今天这篇文章,讲讲调研和调研报告。

文中故事均为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调研与调研报告的重要意义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调查研究是指深入现场进行考察,探求客观事物的真相、性质和发展规律。调研不是领导干部的专利,但它是领导干部的传家宝。

为什么要调研?因为在五级政府架构之下,层级越高的领导距离基层越远。要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就要深入基层,就要到群众中去。

为什么要写调研报告?因为不论是推广经验还是解决问题,都要形成建议或者对策。只有通过书面文章,才能真正指导工作。

我建议读者朋友都读一读《毛泽东选集》中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毛泽东回到湖南,用了32天时间,实地考察了湘潭等5县。他说,许多农民运动的道理,和从绅士阶级那里听得的道理,完全相反。许多奇事,则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这篇调研报告,绝对是调查研究的天花板。

领导负责指导,下级负责报告

我在某部门担任科员时,大领导在一份省级刊物上批示:某某县工作经验值得借鉴,请张三同志组织干部实地学习。

于是,张三带着包括我在内的一行5人外出调研。我的任务是,学典型,做记录,要材料,写报告。

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两天调研内容的丰富多彩,兄弟单位的热情好客。吃饭时我低声问对方同志工作经验,他拍了拍我肩膀,塞给我一个U盘说:放心吧,东西都在这里了,有啥疑问可以给我打电话。

调研的任务是收集信息,得出结论。干部要在观察中发现蛛丝马迹,要在聊天中掌握真正情况。要做到这些,就要轻车简从,四不两直,用大量时间调查研究。

可领导们实在太忙了,他们没有精力用连续几天的时间到一个地方认真听,认真记,认真分析。所以,被调研的基层要提前准备好汇报材料。而负责撰写报告的笔杆子,只需要简单记录自己看到的光景,听到的声音,想到的见解。再利用自己的文笔,把基层提供好的材料改成他们认为正确的样子。

线路是规划好的,群众是提前安排的,座谈来的都是演员。领导们看见的,仅仅是基层希望他们看见的。

没有问题,就是最好的问题

前两天看了一篇关于某邻国领导的文章,我们通常叫他「将军」。

将军是个心系国家前途命运的人,对于任何领域他都会认真调研,指导工作。比如,他曾到鞋店学习跑鞋工艺,到酱油厂研究调料加工。他关心国家的一切,他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高屋建瓴地提出要求。将军不仅年轻,而且博学。

调研的基本要求是了解情况,对调研行业有个粗浅的了解。

而热心网友,则跟我分享了另一个故事。

某县某单位下发调研通知,并要求各乡镇将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下步计划上报到该单位综合科。

网友是调研报告负责人,他针对本镇实际提出了三个问题。材料上报后,综合科联系网友说,你提的问题没有整改建议,我们也没法帮助解决,修改重报。

综合科还跟网友说,告诉你单位主要领导和陪同调研干部,这些问题不要在谈话中提出来。

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没有问题。

除了写报告,还有其他烦恼

迎接一次调研,基层政府要做的并不是准备调研报告那么简单。

一次较高级别的领导调研,县里会安排相关人员多次提前踩点,卫生干部、业务干部、接待干部,都要走一遍过场,确保万无一失。

如果调研内容有「工作餐」,基层绝对会头疼加倍。这顿饭既不能铺张浪费超标准,又要精美可口吃得香;不要太多重油重盐的荤菜,又要充分展现地方特色;粗粮杂粮必须有,山菜蘑菇都考虑。

不管领导调研什么,他们都希望看到整洁的街道、干净的边沟、鲜花和绿草。领导认为,这些是安居乐业,乡村振兴的直观体现。

我在任乡镇副职期间,迎接过一次高规格调研。镇里连续三天安排包村干部到村指导卫生,连夜解决路边粪堆和堆占问题,动用工程设备夯实路面,机关干部乔装群众在镇村负责秩序。

整个调研,花钱是最小的一件事。

吴毅教授刚到小镇时,小镇正在准备迎接省考核组考核。镇党委书记说:乡镇是最低一级政府,谁都可以检查你,你却不可以去检查人家,只能扛着。

话说得简单,却是朴素的大道理。

认认真真走过场,扎扎实实搞形式。

受伤的,依然是基层。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上班!

梦溪水谈
读书,调研,倾听,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