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讲:自己老师给贫困户送了头猪,结果贫困户把猪杀掉吃肉了。老师鄙夷地说,他们没有长远目光只看眼前利益。这位网友问,这只猪是应该杀了吃肉,还是养着生小猪?
我看到问题的第一想法是无奈,因为理想主义者与这个现实世界割裂的离谱。
今天的文章,讲讲我对扶贫工作的一点粗浅理解。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如有高见,欢迎留言。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冷知识,我国的扶贫战略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
1986年,国家建立了扶贫工作体系,并在全国确定了258个国家级贫困县。彼时,成为国家级贫困县是一件值得全县「热烈庆祝」的大事。这意味着国家海量的资金投入和扶持政策。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纲要提出,对扶贫工作实行「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由县下沉到全国14.8万个贫困村。
2015年,中央发布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决定提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第三阶段即是大家熟悉的精准扶贫。精准扶贫实行的是贫困人口全覆盖,并实施精准施策。比如,提高医疗报销比例(因病致贫),发放助学补贴(因学致贫),给予建房补贴(因房致贫)等。此外,还有收益分红,务工补助,低保兜底等红利性政策。
2017年之后入职的基层干部,一定经历过收入核算,一户一档,三上墙等工作;一定为了交叉互检、省办抽查、后绩效评估而连续通宵加班。这些名词,懂得都懂。
脱贫攻坚目标完成后,脱贫户5年内政策不变。
脱贫攻坚期的真实故事
我在包保新屯村时认识了贫困户老刘。老刘勤劳朴实,两个孩子分别读大学、高中,他口挪肚攒勉强度日。后来,刘妻查出恶性肿瘤,一场手术让老刘生活跌入低谷。这是个典型因学致贫、因病致贫的可怜人。
老刘想养牛但没本钱。我和村干部帮老刘争取了15万元贫困户贴息贷款,简单搭了牛棚,购置6头西门塔尔肉牛。年末,我又帮他申报了5000元「五小产业」补助资金。
写文章前,我专门回去看望老刘。他说,养了几年牛把饥荒都还上了,原本的C级房翻盖了3间平房。如今,大儿子在市内成家,二女儿考到县城公务员,自己种地养老。中午,老刘炒了4个菜,非要让我吃完饭再走。
新屯是全镇第一大贫困村,除了老刘还有老马。老马是个老光棍,逢人就说自己有病,浑身没劲干不了活,天天去民政办要低保。其实,老马唯一的病是懒。只要饿不死,坚决不干活,有钱了就去打牌。拿不出病志办不了低保,办不了低保脱不了贫。为了脱贫,镇村两级给他办理了「政策性低保」。
有低保的老马活得更潇洒,没钱建房村里给租房子,没钱取暖(有钱打牌)村里给买劈柴。遇到上级检查,村里还要给老马打扫卫生。
我问老马,要不咱们养点啥赚点钱呗。老马一撇嘴说,现在政府养着我挺好。
理想主义者的现实困境
我认为,如果有人发自内心地想助力乡村振兴,他应该到脱贫户家坐一坐、聊一聊。帮扶可以送穿旧的衣服,常用的药品,淘汰的手机,甚至可以送现金。但千万不要送小猪、小鸡、小鹅,还自我感动地认为这是「输血变造血」。
如果简单地认为小猪变母猪,母猪生出12头小猪,12头小猪长成母猪又生出144头小猪。我建议大家都不要上学和考公务员了,回家养猪就好。我们应该学习愚公精神,但不要成为愚公,认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在脱贫攻坚转为乡村振兴的2024年,依然贫困的只有两种人,因病致贫和因懒致贫。前者不管扶志还是扶智,不管输血还是造血,就算低保兜底大病报销,依然因为丧失劳动力啥也干不了。后者虽然身体健康,但他们拒绝通过劳动赚钱,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只要躺着饿不死就好。
有一种专门针对脱贫户的政策叫贴息贷款,即脱贫户可以自主申请发展产业,利息由国家支付。但北县近3年申请这笔资金的脱贫户屈指可数。但凡有自力更生能力的,早在2021年之前就通过这些手段脱贫小康了。剩下的要么养不动,要么不爱养。
老师以为猪会乖乖待在圈里,农户每天割猪草就可以把它喂大。实际上,养猪需要本钱、技术,还有体力。
老师无法想象一头种猪的破坏力,无法理解清理猪舍需要多少精力,也不懂玉米面饲料和添加剂的配比。他以为,一头猪崽可以很自然地变成200多斤的肉猪,或者能生出10多头小猪的种猪。
他以为农户会努力养猪致富。然而农户想的是,哪部分适合做腊肉,哪部分适合做红烧。
我无意去诋毁别人的一片善心,毕竟想扶贫的人掏出了真金白银。
但事实上人与人的悲欢离合并不相同,一位不懂养猪的老师希望一个不能养猪的贫困户养猪,这事不现实。
这本就是一场猪猪最无辜的南辕北辙。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