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今点写个轻松小故事。
这几天一直有人私信问我送礼事宜,我也正好申明下自己的观点:普通的人情往来和以小换大的年节「孝敬」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可能是两只自家土鸡,后者是有容乃大的「贵州特产」。
前者我虽然不支持,但也不抵触,愿意讲;后者我旗帜鲜明地反对,违纪行为,免开尊口。关于这些不上台面的小技巧,我也在一篇付费文章中讲得分明。春节「走访」,这事咱们得好好合计
今天的故事,发生在本周,一个送礼失败的典型案例。
经常看我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故事里的「我」是一个职务不高,勉强被人称为「领导」的干部。
某天晚上6点,县政府开会。桌子上的手机嗡嗡蜂鸣,我瞅了一眼,贾镇农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小张。小年刚过,下班时间,不发微信,小张的目的我已经猜到了八分。
手机倒扣,继续开会。
6点40,小张电话又打了进来。我怕有特殊情况,于是接通了来电。
「领导,您在家吗?」
「刚开完会,啥事?」
「过年了,给您拿点东西。」
「心意领了,东西就算了。」
「没多少钱,就是一点心意。您看东西放哪合适?」小张这话术让我怀疑他看过我的文章。
「张三同志,不要这样搞,同事之间关系要纯洁。」我加重了语气,不等小张再说,直接挂断电话。
张三,一个四年前考入的公务员。母亲乡镇副职退休,父亲是普通事业干部。在关系错综的小县城,勉强算个不大点的官二代。
小张到贾镇工作之后,他母亲多次帮他打点关系。比如给时任党委书记打电话请托照顾(曾经一起共事),通过大局局长请吃饭(面子要给的),请求安排儿子入党(老书记给办了),以及每年给孩子准备礼物,手把手指导送礼话术等。小张母亲对孩子的期望是,工作不能太累,业务必须核心,进步有他一份。
但是,他碰上了油盐不进的我。一个跟他母亲没有交集,也不怕得罪50多岁局长,还不收东西的犟种。
关键是,我对小张的工作能力非常、极其不满。比如,他跟历任分管领导念叨自己工作忙,实际他的工作我用一只手就能干完。小张之前负责统计工作时多次出现数据错误,年末考核全县倒数第一。小张喜欢说「这个工作不是我的」,可实际上那些工作全都是他的。
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都懂聊斋里的故事。送礼的目的要么是感谢,要么是讨好,都是想通过这点「微不足道」方便以后办件大事。我没帮过他,我也不喜欢他,我不可能接受一个不准备重用人的礼物,不会让自己因为一点「小东西」失去工作上的主动权。
晚上7点30,小张打来第三个电话,我没接。
到了这里,小张已经非常不懂事了。当领导用义正词严的态度拒绝一份礼物后,还执迷不悟继续纠缠,那是犯浑。
没想到的是,小张居然打来了第四个电话。为了彻底解决问题,我接通了来电。
「领导,也没啥贵重东西,您就收下呗。」
「没完了是吧,我说不收你听不懂?」我提高了声音。
「我就在您小区门口呢。」小张没完没了。
「那你现在回去吧。」
「要不我放门口超市,您有时间再取。」
「张三同志,我现在把手机开录音了,你要再磨叽,明天我让纪委书记跟你谈话。我再说一句,你有那精力就放到工作上,别干啥都倒数第一!」说完我再一次挂断电话。
世界终于安静了。
在送礼这件事上,小张尽力了。其实,换个人当领导,可能这份礼物在第一次或者第三次电话后就已经收下。
但是,人和人不一样。收的多,不收的也不少。
文章的最后,送给那些还在纠结是否送礼的朋友:春节走访是一种表达心意的行为,一般而言收到的都是正反馈。即便对方不收,也不会因此生气。但是,聪明人要能听出对方的态度,要能分得清对方是真心拒绝还是意思意思。
送礼是一种人情世故,但人情世故绝非只有送礼。
送大家八个字:春风化雨,绵里藏针。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再上两天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