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起,我先后写了5篇关于县乡财政的文章。
我曾经说过,7月揭不开锅,8月砸锅卖铁。因为《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出台,县乡财政被打回了原形。
本月15日,是企业申报12月税款的截止日。今天,全国所有乡镇主官都会知道本乡镇完成全年财税任务情况;而两周后的12月31日,各乡镇将会知道自己2025年能够分到多少蛋糕。
今天的文章,盘点下2024年的乡镇经济。
2024年乡镇财政收入曲线
2024年,县乡经济在坐过山车。
上半年,县乡财政高歌猛进。经济持续向好未必是事实,但指标一路攀升却是白纸黑字。一方面,经济指标事关官僚的仕途发展。第一季度「开门红」,用高指标给上级领导报喜;半年「双过半」,用指标让上级领导放心。另一方面,彼时仍允许地方实行与企业缴税挂钩的返还政策,企业纳税积极性较高。
7月,各级政府和总部企业都知道即将实施的《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双方目标一致,抢在新规生效前多纳税,多返还。在此驱动之下,7月县乡经济再创新高。
8月起,县乡经济下滑虽不明显,但疲态已生。原因很简单,三中全会决定和《条例》是全国性政策,北县不允许返还税收,其他县区同样不允许。对于逐利的企业来说,短期内将总部企业迁移走毫无意义。同时,县乡干部正在积极和企业家们「沟通感情」。
没有利益的感情就跟白纸一样,苍白且脆弱。当其他地区打出家乡牌、资源牌、利益牌后。该来的会来,该走的会走。
12月,县乡经济滑落谷底,我说的是2024年的谷底。
2024年县乡财政的新探索
依靠总部经济过活的地区,都面临着无米下锅的窘境。县乡政府开始动脑筋搞钱。如何搞钱,左右不过是招商引资、盘活三资,过紧日子。
多年以来,招商引资始终是政府的中心工作,但所谓的招商更多是在搞形式主义。今年下半年,招商引资被拔高到了党委核心工作的位置。各地组建招商团队,成立招商公司,奔赴北上广深。
但对于先天薄弱,成绩落后的欠发达地区来说,招商观念亟需更新。光靠招商组往出跑,光靠吸收发达地区落后产能,光靠汇报会坐而论道。成绩一定有,但也一定不明显。
8月,某地成立砸锅卖铁工作小组,一时喧嚣尘上。
①盘活资产,不是贱卖资产,而是充分利用资产,归根结底是招商引资。有客商就有项目,有项目就要用地,有用地需求闲置资产就能盘活,此为上策。②如不能进取,则换以守成。把资产列成清单,印制宣传手册,把相对优质资产挂网拍卖,待价而沽,此为中策。③把各项资产按照属地原则划拨到下级政府,让下级政府想办法盘活,既体现了上级政府的「担当」,又分担了盘活的责任,此为下策。
至于过紧日子,早就有镇政府开始薅机关干部羊毛了。
老故事一则:某乡镇领导为节约开支,辞退了单位仅有的两名保洁人员。同时规定,各组站负责科室卫生,机关干部轮流负责走廊保洁,部分科室负责刷厕所和回收厕纸,突出一个没苦硬吃。而且,保洁工作必须利用上班前和下班后时间完成。机关干部的怨声载道,领导却把其作为政绩大讲特讲。
乡镇为了多赚点钱,为了尽量省点钱,使尽了浑身解数。
年度决算事关2025年存亡
在财政系列文章中,为了让大家尽量理解财税逻辑,我采用了一些极简模型。
所谓的年度决算,就是县财政局对县财政一年的入税情况和支出情况进行总结。这项工作为什么重要,因为事关2025年预算,事关上级拨付资金的分配和使用。
只有算明白各乡镇2024年赚多少钱,才能算出来年上级拨付资金中有多少属于各乡镇。
过去,乡镇的运行模式是一边吃老本一边搞总部经济,没钱了就向县里借。新年度资金到位后先还债,然后一边花剩下的钱一边继续搞总部经济,没钱了继续向县里借。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当下的问题在于,小河无水,大河也无水。属于贾镇的1000万很可能因为上级资金不足仅拨付500万,同时总部企业外流,2025年恐怕循环不起来了。
有个说法叫五省三市养全国,是说全国只有8个地区赚的钱够自己花,其他地区都靠国家转移支付度日。但随着数据的更新,8个地区中有几个赚钱速度已经跟不上花钱的节奏了。能养家的大佬越来越少,嗷嗷待哺的小弟越来越多。
据读者反馈,五省中也有乡镇出现了开资难问题。
其实,很多地区已经冲破低谷,实现了经济复苏。
上文讲的三板斧,也许不甚锋利,但多摸几块石头,终归能走到对岸。
一方面,招商引资虽是大海捞针,但只要一直在做就会有收获;另一方面,税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显现出应有的成果;更关键的是,最近两个月又有一大批利好新政出台。
显然,在国家宏观统筹作用下,再过几年,县乡财政问题会得到彻底解决。
所以,等待并满怀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