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2日
接下来我想就网友提出的一个问题做一下回答。有一网友质疑我为何把荒川边的游民称作“荒川河畔的原住民”。所谓原住民指的不是那些在某个地方较早定居的族群吗?这位网友说得没错,严格讲,游民的确不是原住民。但你会发现,他们之间也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些游民都有一个固定的“家”,而且在荒川河畔已生活了多年。就拿本故事集里的一号主人公桂来说,他从小就生活在荒川附近,是名副其实的荒川人。而且,从生存方式和环境来看,游民们的生活都很原始。一年四季住帐篷,每天风餐露宿,时而与动物为伴,台风和洪水经常危及他们的生命。他们的活动范围及对外交往也相对比较狭窄和闭塞。这些是不是都和我们印象中的原住民比较相像呢?
当然游民和原住民确实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原住民坚持保留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宗教和传统文化。这一特点游民是完全不具备的。其实,同为游民,日本古代的游民和现代的游民也大相径庭。游民文化于日本历史中曾占有重要地位。在江户时期(1603年至1868年,被视为日本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时代)游民文化表现为武士阶层的流浪行为,他们失去了土地和地位,但仍保持着武士的荣誉和尊严。
而且,游民文化在日本传统的艺术和文学中留有深刻的印记。比如浮世绘艺术中就有不少描绘游民生活的作品。在江户时期的文学作品里也常出现描写游民生活和情感的内容。而日本现代的游民文化,从人员素养到艺术造诣来看,都还无法与江户时期的游民文化同日而语。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电子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涉及现代游民生活和情感内容的视频作品、动漫作品以及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其数量和种类不知超出江户时代多少倍。
以漫画作品为例,比较为人所知的有:《荒川アンダー ザ ブリッジ》(荒川爆笑团)、《“住所がない少年”とホームレスの同居》(没有住所的少年和流浪汉一起生活)、《ホームレス・サラリーマン》(无家可归的公司雇员)、《10歳のホームレス》(10岁的无家可归者)、《ホームレスじいさんの物語》(流浪大叔的故事)、《ホームレスになった俺・美女に拾われて幸せに》(沦为游民后的我,偶遇美女喜得幸福)、《ホームレス中学生》(流浪街头的中学生)等等。
近年来有关游民的漫画和游戏不断增多 这些写游民动漫故事的内容五花八门
尤其是近年来在著名的网络平台 “油管”( youtube)上冒出了许多自媒体拍摄的介绍游民生活的纪录短片,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各个频道节目的观看人数少则几千多则几十万。我经常看的频道有《下町ぶっとびTV》、《アットホームチャンネル》、《あなたの足となる》、《デンジャラス赤鬼》、《FNNプライムオンライン》等。感觉内容新颖,拍摄技术也不差,让同为撰写和拍摄流浪汉题材的我受益匪浅。对流浪汉问题感兴趣的读者不妨抽时间上“油管”浏览一下,一定有所收获。
就连我这个流浪汉故事集中的主人公桂,也被一个日本自媒体在油管上曝光出来,观看人数竟超过了20万。桂也告诉过我,在两个月前有一名拿着摄像机的日本记者采访了他,他当时也没太当回事。想不到一周之后,有不少熟人一见到桂就说“我在油管看到你了”。可是桂本人一直不知道那个视频里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几天前,我去看望桂时,用手机把拍他的这个短片给他放了一遍。看后他十分惊讶,想不到自己在不经意中竟然也成了一次“公众人物”。值得庆幸的是,片子里他的形象非常正面。连我的一位年轻朋友看后都说:“桂真是好人,为钓鱼的人创造了很多便利之处。而且桂很会生活,很爱干净,也很积极向上,生活能力很强。感觉你们二位性格挺合的,怪不得他能和海成老师成为朋友啊”。
桂告诉我,他现在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在这一段时间会有一些陌生人看到他时都投来异样目光。哈哈,真是难为从来不张扬只默默过自己朴素日子的桂兄了。而且我还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由于越来越多网络自媒体关注起流浪汉的事情,也致使越来越多的流浪汉登上“油管”这个大舞台亮了相。他们相互遇见时(大多是易拉罐专业户,彼此常会在废品收购站碰面)的问候语多了一句话——“你上油管了吗?”你不觉得这与 “你吃饭了吗?” 这个中国人的日常问候语有一拼吗?(未完待续)
荒川河畔的原住民
从2024年4月起,旅日公众号推出赵海成先生的专栏《荒川河畔的原住民》,关注日本的一个特殊群体——无家可归者,为读者朋友们提供一个观察日本的新视角。
赵海成 资深媒体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对外贸易学院日语专业。1985年赴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深造,专攻电视理论。1988年创办第一份面向在日华人的中文报纸《留学生新闻》,担任第一任总编辑长达10年。2002年回国,以自由撰稿人和摄影师的身份往返于中日之间,从事各种文化交流活动。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