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篇文章《日本人真是“集体主义”的范本吗?学者坦言:不要被偏见所迷惑》中提出了一个观点:“集体主义”并非日本人的民族特性。这篇小文作为续编,想解读一下日本人表现出的从众心理和“羊群效应”的行为倾向,究竟源于何处。
其实,要反驳日本人是集体主义附体的民族,可以举出一大堆例子来,让我信手拈来几个试试:
・日本社会如今最大危机就是人口减少,年轻人如果为了国家和集体,找个中意的对象繁殖后代都算不上是牺牲“小我”吧,可为什么劳你成个家都偏偏不合作呢?
・日本人的自杀率在全球高得出名,如果他们优先顾及一下集体或是家庭,也不会轻易抛弃亲人朋友,让惦记你的人感到难受或是蒙羞吧?
・为给韩国“统一教会”捐款而破产的信徒在日本不少,有的家庭因此妻离子散。如果这些信徒顾忌周围人的感受,走火入魔之前应该会三思而后行吧?
・日本人率先开创了“宅男宅女”这一人类生存的新概念,如果他们在集体主义的泳池里面能够如鱼得水,又怎么会拒绝社交,甘愿躺平呢?
……
以上的例子是否足够证明,至少当代的日本人已经跟牺牲小我、优先集体的标签没有几毛钱的关系了呢?
可能有人质疑,地球人都说“集体主义"是日本民族辨识度最高的一个标签,难道有假吗?比如说,疫情过后直到现在,满大街还能找到自觉戴口罩的日本人,如果类似的行为不是注重社会和集体主义的精神,那又该作何解释?
没错,直到今年进入酷暑难耐的夏季,连日本政府都不得不大声呼吁,为了防止高温中暑,请各位在公共场所不用戴口罩了,居然还是有不少日本人依然如故,把自己憋成个热狗。他们中,相信多数人不是害怕自己被感染,而是为了让别人放心才如此甘受委屈。
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你是个长期生活在日本的外国人就能深谙其中的苦衷——谁要是坐地铁车没戴口罩,打个喷嚏或是咳嗽几声,都容易引起民愤:周围可能有人对你翻白眼,有人开始坐立不安,还有人起身逃之夭夭。总之,如果你没有大心脏,会觉得受到如此歧视要比戴个不透气的口罩难受十倍。
也就是说,日本人戴口罩,与其说是为了防止病毒感染,不如说是防止周围的人把自己当作病毒,是一种为了防止受到非难而采取的逃避行为,是对社会压力的一种屈从,而不是积极迎合集体主义的主动选择。
日本人的心理:“戴口罩很傻,但我会戴,因为人们会盯着我看。”(图片选自网络)
别忘了,日本是个随时被大众无形监督的社会。这种监督无处不在,监督得让人有些呼吸困难。
无怪乎,一位名叫山岸的学者2002年根据日本和美国的心理对比实验后得出一个观点:日本人为了群体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并非因为他们视群体利益高于自我利益,而是由于受"社会机制"禁锢,特别是有相互监督和相互调节机制防止他们做出违背群体利益的行为。
换句话说,日本人的行为不是出于群体导向心理,而是因为日本社会的结构以及他们所受到的各种制约和压力,使得他们以集体主义的方式处世行事。
其实,当今的日本社会已算是宽容了不少。我曾经读过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一篇随笔,说他大白天有些不敢出门,一出门就会遭遇周围那些妇人邻居们鄙夷的眼神。因为他一大男人,大白天不在职场奋斗还在四处溜达,脸皮真厚。弄得他恨不能冲着每一双投射过来的白眼躬身解释一声:“我是职业作家,所以在家办公。”
村上春树可是日本人当中一位放纵不羁的另类,他笔下描写的是跟世俗绝缘的青春群像,他本人曾经在耶路撒冷举行的文学颁奖典礼上以"墙和蛋"为喻,公然批评了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平民的迫害,宣称在一堵强权威压的高墙之下,他会选择站在弱小的“蛋”一边,也就是跟弱小的巴勒斯坦人站在一边。
可就是这样一位大无畏者,却会被邻家妇人的眼白折磨得心神不宁,可见日本的监督文化有多大的杀伤力。
村上春树:“我永远选择和蛋站在一边”(图片选自网络)
说白了,在日本社会,每个人所承受的集体主义压力以及反叛带来的惩罚,远远超过其他的国家。正是在这种社会高压之下,想当背叛者需冒极大的风险。
所以,我们得出的第一个结论是:千万不要把集体主义当作日本人的主动选择,而是社会环境压力下的一种无奈之举。日本人的从众行为,更多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其选择的深层原因其实和别国没多少区别,也是从个人利益优先的考量出发而已。
再举个自己经历的例子:数年前,我参加过一次日本旅游团去摩洛哥的观光之旅。由于要横跨整个国家,坐大巴的时间非常长,导游事先提醒大家:希望不要争抢前排座位。我一听,开始有意让别人先上车挑选前排座位,自己押后没关系。谁知几次谦让过后才发现,先上车的人“抢”的是后排,后上车的都成VIP乘客了。
这种谦让当然很有集体意识。不过实践过后发现,其实这种行为对谦让者来说一点也不吃亏:别人会对其充满敬意,自然在别的方面就想让他多占好处。况且真想坐前排也不难,只要最后上车即可。
我因此又悟出一个结论:日本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其实与个人主义并非对立选项,而是换了一种形式的个人主义,只要大家能够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那么,“集体主义行为就是注重个人利益的结果”。一言蔽之,日本人的集体主义是“通过为集体做贡献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人际关系的本质是报酬关系,互惠互利;集体主义的本质是通过顺从、服从来实现个人回报。
日本人只是把集体主义当作一件保护自我利益的外衣,做到了穿脱自如而已。
需要注意的是:拿日本人的集体主义跟忠诚国家、国家利益至上的想法划等号也是说不通的。
何以见得?今年一月,日本著名保守派樱井良子在自己的X上煽情地写道——“你能为祖国而战吗?”,她原以为这篇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短文能收获大量热血的粉丝,谁知道招来的是一片骂声,很多跟帖批评可谓一针见血:“连自己都不想上战场的人竟然会说这种话”,“老人家不应该煽动年轻人”;即使偏向客观冷静的跟帖也是:“如果突然被问到这个问题,应该的回答是NO。”
还有更多的例子来说明日本人不给国家面子。比如说,我在《避免触碰日本人隐私须知的那些事》一文中提到过,日本政府推行“居民登记网络系统”,如今过了7年,仍然有不少人拒绝登记,因为担心政府会由此获得更多的个人隐私,将来对自己不利。
最后,我想得出的第三个结论是,日本人看似重视集体主义,是因为这一精神衣钵最适合他们的“国民体质”。一个有力的旁证是:日本人骨子里渗透了一种难以释怀的孤独感,如果不融入集体,这种孤独感会很大程度地稀释他们生存的幸福感。
日本人的孤独感很强吗?我感觉只要你听过很多首日本歌曲的话,就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的歌曲里总是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孤独感,特别是冲绳地区的民曲明显带有这种风格。
哪怕与家人在一起,不少日本人仍然感觉孤独无法排除,甚至会有增无减。
一位日本人倾诉道:“在日本,一些人(特别是男性)和家人团聚会倍感压力。回家过年更像是义务性的、仪式性的行为,是件麻烦事。需要假装自己活得很好,避免在父母面前说泄气话,还要直面兄弟姐妹间相互攀比的压力。所以,好不容易过年团聚,会累得筋疲力尽。”
也许正因如此,有位日本社会心理学家通过一项长期研究发现:日本人认为,强调个人主义会带来人际关系稀薄和降低幸福感的结果,这也是他们在集体中不愿显得不合群,不想被团体所抛弃的关键原因。
可见,希望相互抱团取暖以治愈孤独,是形成表面看似集体主义社会的一个必然归宿或底色。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日本人为了避免孤独选择了集体主义,可是到头来并没真正达到目的。高居不下的自杀率便是一个不忍直视的例证。
在我看来,日本式集体主义的一大悲剧或许是,处处都活在别人眼里,却仍然无法摆脱人生的孤独。
(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选自unsplash)
如何与日本人打交道——你有所不知的日本人真相
从2023年12月起,旅日公众号推出古年先生的专栏《如何与日本人打交道——你有所不知的日本人真相》,专门探讨与日本人的交往之道。希望能够对关注旅日的朋友们有所启发。
古年 旅居日本30余年。社会心理学硕士。经营管理培训师。自1998年开始在日本各知名跨国企业从事跨文化经营管理培训至今。曾在『收获』、『作品』、『延河』、『湖南文学』等中文杂志上发表多部中短篇小说。在日本出版『中国经营顾问传授跨文化管理技法』、『中国式谈判』、『中国人价值观』等专著。其中,『中国式谈判』于2002年在韩国出版。另在日本数家刊物开设专栏,发表多种主题的散文随笔。微信号:Gunian5199
往期精彩回顾
日本独特的“告白文化”——比“我爱你”更有份量的表白是“我喜欢你”
揭秘日本“酷文化”动漫片背后的悲哀:现实有多残酷,理想就有多魔幻
“日本消费研究第一人”三浦展 预告中国第五代消费即将降临 传授暗藏的巨大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