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高考唯一的办法,就是看透它

文摘   文化   2023-06-06 23:59   河南  


图《天才枪手》


高考,是一次粗暴的大规模量化考核。


很多人抱怨它的粗暴,但却忽视了另一个定语:“一次”。


它只决定了此时此刻,在哪里划定新的起跑线。而决定这条跑道长度、方向和目的地的最大变量,其实还是个体本身。


量化可以营造“公平性幻相”,所以作为社会选拔和分流的宏观政策而言,量化是常见手段,我们也必须得接受。


但对于个体而言,量化也只会划定一个大致的区域、范围,其中还是有海量的选择(比如志愿填报)。


在这个抉择区间内,量化数据就没有太大意义,更多要参考质性部分,这就牵扯到考生的自我认知,家长对孩子的观察和了解,还要结合对教育、社会、制度、文化的认知和判断。


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对孩子的判断,也只剩下成绩这么一个量化数字,家长自身对社会和未来的认知,还困在茅檐低小的固有认知框架里,那还不如省省心,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虽有风险,但至少激活了孩子的主体性,从某种程度上,主体性是一切元能力的发源地,越早激活,受益越多。


还是希望更多的家长,在做父母的时候不要代入项目经理的角色,把自己当做生命去经营,把孩子当做生命去相处,去爱。


要相信一个被充分尊重和爱的生命,会有无限可能。



图:纪录片《高考》



高考,是一种呈现公平的仪式。


仪式,是一种人类社会通常会采用的手段,来减缓横亘在无能与欲望之间的张力。


通过仪式,人类生存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借助于一种象征形式而融合起来,变成了同一个世界。仪式,本质上是服务于人类的感受和意识的。


高考就是呈现公平的仪式,所以制造的并不是公平,而是公平的感受而已。


在大逃杀或生存类影视作品中,为了使得少数人“胜利”,多数人“失败”的结果显得公平合理,令人信服,总要有一套貌似严谨公正的规则和程序作基础,接下来的故事,才能得以进行。


比如《鱿鱼游戏》,即便是用拔河、弹珠和跳房子这样的儿戏决定生死,也会因那套一丝不苟而执行的规则,营造出腾腾的肃杀气氛。


图:《鱿鱼游戏》


而现实中,上千万的未成年人需要在两天内完成“分流”,那么需要遵循的程序一定更为神圣漫长。


不仅要不停烘托造势,努力制造公正性和严密性的集体幻觉,还需要把这套仪式延续得足够久,足够漫长,足够令人沉浸,才能通过“付出总有回报”的因果关联,给个体自由意志留出些许空间,让“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道酬勤”等维系秩序的价值观得以被多数人认同。


如果领悟到高考——这场影响了人生前二十年的重大事件——不过是一场大型仪式,那就努力做这场盛大仪式中的清醒者吧。


虽然确实无处逃遁,虽然必须竭尽全力,但同时,也可以在内心与它保持审慎的距离。


境由心造,只要你看透这一点,它就只是一场针对群体的盛大仪式而已,尤其在当下,它对个体命运影响甚微,并不参与你真实自我的塑造。


因为去哪里上大学固然重要,但如何度过接下来的时光,显然更加重要。


图:《后翼弃兵》


代号深井
非阅读友好型不知名反流量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