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某次较为正式的聚会上,一位刚刚走上管理岗位的女性朋友提问:如何提升自身的领导力。
周围有朋友推荐了领导力课程,管理学书籍等,轮到我时,我说:不如你读一读《厌女》?
每一位东亚女性都应该感谢上野千鹤子
因为在与这位女性友人沟通的过程中, 能感觉到她的谦虚、谨慎、温和与被动,这些特质是父权制文化下,女性的默认出厂设置。在成长过程中,女性会因具备这些性格特征持续获得正向评价,进而强化对此的认同。
反之,自信、调皮、冒失、冲动、野心勃勃等这些在男孩儿身上经常得到鼓励的特质,在女孩儿身上,则常常是被打压的。
而所谓领导力,追根溯源,其实与上述这些性格特质紧密相关,难分彼此。
图:《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
有道是:那些拼命教你学好的,多半是为了方便自己使坏。对性别的规训,多半是为了另一个性别获取利益。
父权制社会,女性是被高度客体化的,就算是聪明如黄蓉、狠辣如赵敏,离开了爹,就必须得为另一个男人神魂颠倒,才能获得角色的正义性。如果未能成为男性的附属,则会成为李莫愁、灭绝师太这些令人同情或厌弃的角色,哪怕她们也都本领高强,有的是力气和手段。
最典型的是父权制婚礼,女人要完成由一个男人“转交”给另一个男人的仪式,正是这种“高度客体化”的集中呈现。正因为客体化,女性自从出生,就作为一个“对象”,进入无处不在的凝视和评价体系中,被大量的偏见、谎言包围,而真正的自我与需求则被忽视,被打压。
图:《看不见的女性》中插
而这一过程,常常还包括女性自身的参与。
凝视和物化无处不在,最后一道屏障是自我认知。如果缺乏这层屏障,那女性自身就会不自觉地参与物化的过程,由外表至内心,从衣着到行为,最终女性成为符合文化与社会想象的形象,这就是社会建构。
伍尔夫说过: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而父权制下女性的标准的成长过程,就是离真正的自己越来越远,成为客体、成为观看者、成为完美符号的过程。
图:《致命女人》
人类的智商,其实从古至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很多古人的智慧成果,我们迄今依然叹为观止。
而我们与古人最大的区别,在于认知范围的区别。
中世纪以前,大家都认为大地是平的,这不是因为他们笨,而是因为认知受限,毕竟饼大不过锅。因为人的聪明,往往建立在基础认知之上,身在基础认知的“此山”中,很难想象山本身是有问题的。身在后宫,再好的智力也无非用来争宠,裹脚的时间长了,也有人对裹脚布产生感情。
所以,大部分看似做出了奇怪行为和可笑选择的人,不是“智商有限”,而是“智识的作用范围有限”。
相对于物质层面的不平等而言,女性生下来就不知不觉戴上的“认知枷锁”,带来了更隐蔽但更顽固的精神层面的不平等。
从智识发展受限到行动受限,从主体消解到物化自身,这些都使得女性必须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承受很多痛苦,才能打破枷锁,获得新生。
图:《妇女参政论者》
那些内生的坚定力量,对生活的掌控感,破除客体性,获得主体性的力量,以上不是只靠聪慧和勇敢就能达成的,还必须要打破认知枷锁,拓展认知半径,获得性别视角,进而洞穿和超越父权制下文化权力结构。
首先,正视自身被社会建构这一事实,随后,正视并逐步肃清种种弱点,不沉溺于关系,不流连于取悦,努力视自身为主体,去成为自己,去参与世界。
以上这些,或许才是女性获得领导力的根源所在。
往年三八节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