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绕过房间里的大象

社会   2022-03-01 07:30  


虽然“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但2022年整个春节,我和一些朋友,都过得很糟糕,时而愤怒,时而灰暗,时而荒诞,完全无法融入鲁镇居民辞旧迎新的氛围里。


午夜难眠时,也免不了在朋友圈潜水,做人类学观察,顺便删掉了一批不知何时加上的“好友”,这些“好友”一般同时符合两个条件:


1. 关于X县事件寂寂无声,不予置评;

2. 对于俄乌战争妙语连珠,高潮迭起。


当然,对方看我的朋友圈,应该也会有同样的反感和不适,互联网时代的交友不慎,大抵如此,拉黑是个好功能,要善用,多用,也欢迎大家对我使用。



在此期间,只能看一些不太耗神的书。


于是读了几本关于春秋、战国以及孔子、司马迁的历史通俗读物(上图),作者叫刘勃,出品是读库。


结合最近的时事以及相关评论,越发觉得我们的人文通识教育太糟糕,以至于绝大多数人都缺乏直面真相的能力,难以触及复杂的真实,满足于一个简单庸俗浅薄的答案,乐此不疲。


哪怕是波谲云诡,邦兴邦灭的春秋史,我们的教育在呈现时,也往往回避了复杂的、叠加的地理、政治和经济因素,归因为复仇、争风、好色、吃醋等。


这些所谓“人性化”的归因,恰恰是把我们祖先真实的人性做了彻底降维。这种降维最极端的体现就是戏曲脸谱,干脆先彻底失真,随后陶醉于符号里的审美。


记得我们当年历史教科书里讲西周的灭亡,也绘声绘色地讲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西周漫长的“告别”过程,被简化为“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当然,也并非后世勾栏瓦肆说书人的创作,而是源自《史记》。


诚如西周研究者李峰所言:“或许只有将褒姒妖魔化,西周王朝的声望与其耻辱结局之间的矛盾,才可以得到适当的调和,找到了替罪羊,后世史学和政治家们才能求得一种心安,继续视西周为模范王朝”。


这样的教育层层堆叠起来,造就了我们简单归因的思维惯性,实在是令人遗憾。

(参考旧文:如何走出“符号洞穴困境”)


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甚至面对国际战争,我们也急于指点江山,因为我们总是想跳过过程、细节、枝蔓丛生的原因,妄想边讲段子边显摆。


凡是发这张图的,我统统删了,如有误伤,也没遗憾。

如果你发了但我没发现,请你直接删除我。



于是我们就迫切需要一些流量账号贡献出便捷的概念,鲜明的符号,时髦的理念,简单的因果,情绪的靶子,这些东西一旦到位,任谁都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凹上三分钟“懂王”人设。


哪怕压根就没认真看过任何一篇深度文章,哪怕没有任何可靠的的事实信息,以供了解过事件背后的复杂因素,哪怕从未在情境中进行过任何严肃思考,也丝毫不耽误这些单一归因谬误者的表达狂欢。


后果就是,这些随手拿来的概念未经辨析,符号名不副实,理念悬浮于空,因果值得怀疑。


而情绪的靶子,则阻止了我们对复杂性问题的追问,使得我们的追问无法深入、抄底。


这些靶子们当然多半也有很大的问题,也应当承受我们的愤怒和责任,可或许,它也只是问题因果链中的一环,在它之前还有一环套一环的成因,再追问下去,你会碰到房间里的大象。


但如果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中充斥着“一言兴邦”、“妖女亡国”的简单归因,那么在对现实问题的追问中,我们或许也会停留在一些特别显眼的靶子上,而这些靶子,会成为大象(深层根本原因)的最好挡箭牌。


把靶子扎成刺猬看似解气,其实反而是在解围,替造衅开端、始作俑者解围。



如果房间里有头大象席地而坐,生存空间相关问题,都是因它而起,但房间里的人们在讨论时,总是绕过它,回避不谈,久而久之,大象就会隐形,但绝不会消失。


而隐形的大象更可怕,因为它“大象无形”,有一天可能会无处不在,占据掉所有的空间。


所以,除了提供事实、信息的内容以外,我尊重和珍惜所有触及到大象的讨论,哪怕只是盲人摸象,也比那些动作华丽但完美绕开的,要好一万倍。





代号深井
非阅读友好型不知名反流量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