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送书读,没那么简单

文摘   2024-04-23 22:48   河南  

作为一名全职公益从业者,做教育类与儿童类项目的经验较多,所以认识了很多在困境中坚强生活的孩子。

与大多数孩子的接触过程,我都能牢记自己的角色身份,有时是访谈者,有时是评估者,有时是观察者,有时是协作者。

但偶尔也会一些契机,包裹在角色里的感性自我,被孩子的某句话或某个行为突然触动到。有时这种触动会比较持久,难免会溢出角色,与孩子们进行一些更加深入的交流互动。尤其最近在执行教育营地类的项目,7个日夜与孩子们同吃同住,这样的瞬间也越来越多。

在世界读书日,给大家分享三个与读书相关的故事。

或许我们会发现,即便是一个关注个体的项目,要想把阅读这个习惯和书一起送出去,也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故事一:

2014年4月,我在南阳云阳镇做事实孤儿走访,和一个叫小林(化名)的四年级孩子聊天。

                                        小林和奶奶居住的房子(点击图片可支持启行学社)

在过去的三年里,小林的爷爷和爸爸相继去世,妈妈失踪。他和和奶奶一起住在一座地基下陷,墙体裂缝的房子里。我看到:他在作文里写自己喜欢看书。

我问小林:你喜欢看什么书?

小林的嘴巴动了动,没有回答,眼睛里突然亮晶晶的。

那一瞬间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说:等我回去给你买一些书寄过来吧,按我觉得好看的内容来买,你看可以么?

他看着我,点点头。

回到郑州后,我按照自己少年时的喜好,买了一些历史和科幻题材的少年读物,以及当时出版的《哈利波特》系列的所有作品,分几次寄给了小林。

当地志愿者发给我反馈照片,照片里,小林在读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

后小林的消息,是志愿者带来的。小林在初二还是辍学了,去南方的工厂打工,养活自己,补贴家用。我送给他的书,他选了一大部分放在了志愿者的工作站,可以让村子里的孩子都来阅读。

在众多结构性压力下,阅读不一定就能把命运扭转到更好的道路上。但我愿意相信,在他成长的那几年,喜爱阅读的心灵能得到片刻滋养与安顿,在未来的人生中,或许能多一些从容。

故事二:

故乡的孩子项目中,有一个叫小李(化名)的孩子,我俩在一起能聊很久。

在一次外出徒步活动中,项目组把午餐和晚餐以补给款的形式发给了孩子,共40元,由他们自行支配。这个孩子花了自己几乎一半的钱,为全队包含志愿者在内的所有人买了火腿肠和卤蛋。

他跑去买东西的时候,我一直跟着他,一是为了安全考虑,二来也是为了提醒他别把钱花完了,导致自己饿肚子。看到他在认真计算全队的人数,以及每人买点什么,我既意外又感动,同时也很心疼。

他花掉20元,和我们花掉20元,其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对他而言,是为了全队所有成员,自己放弃了一餐饭。

于是我与他有更多的交流,也情不自禁想送点东西给他。但他显然习惯于奉献,是个非常不乐意接受别人馈赠的人。

去他家里回访时,我带了包括《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卡明斯童话集》在内的几本书给他,还要把读书说成是一个任务他才肯接受。

我和他约定,要看完这些书,能参加夏令营。

我给小李讲爱德华的旅行(点击图片可支持启行学社)

他寄养在郊区的大伯家,放学回家要趁着楼道里的阳光写完作业,然后玩耍片刻。而回到他居住的空间时,天已经完全黑了,空间没有台灯,开大灯会影响家里其他人休息,所以他几乎没有能够阅读的机会。

因为每天仅有那么一丁点的有光线又有闲暇的时间,所以他阅读的速度非常慢。

                                 小李写作业的楼道,傍晚的光线稍纵即逝(点击可支持启行学社)

在嵩山活动中,我俩边走边聊,我问:如果是充电的台灯,只照亮书这一小块地方,你可以用么?

他说:应该是可以的。

我不敢说送他一个,而是换了一种说法:我们在夏令营会设置任务,如果能完成,就可以获得积分换取奖品,到时你换一个台灯好不好?

他点点头说:好的。

阅读虽然在我们看来是顶简单的一件事,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又非常不简单。要有独立的空间,自由支配的时间,有充足可靠的光线,对有些孩子来讲,获得这些就需要跨越重重关卡。

故事三:

2024年我还在和一群伙伴们一起,在事实孤儿相关项目进行探索,此时,距离2014年已经过去了10年。

这10年,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改变。第一个故事中的小林那样因为渴望看书而不得的“精神饥饿”型孩子貌似越来越少见,更多见的,是孩子们被各类资讯、短视频和图像投喂饱饱的状态。

郝堂营地里,有个很“渊博”的孩子,抱着一本拼凑出版的二战史追着我聊天,与其说是聊天,更像他的单方面输出。

迫切需要“阅读”交流的孩子(点击可支持启行学社)

从欧洲战场的几次大战役,到希特勒的心路历程,秘史轶事,他排山倒海,滔滔不绝。

“如果说希特勒可以复活一个人,那么一定是铁血宰相俾斯麦,因为他有一句名言:真理总在大炮的射程以内!”他说。

然不止二战,时不时他也聊起秦皇汉武、蒙古铁骑,魏忠贤和崇祯,他甚至还讲香港的僵尸电影,语言里穿梭着庞杂混乱的信息流。

在返程十三个小时的大巴上,我大概有五小时在陪他聊天。我下车时,他看着我想说点什么,开口是:“魏忠贤这辈子做得最错误的一件事…”

我打断他:“都要分开了,咱俩能不能像个正常人类那样道个别?

他愣了一会儿,说:“再见。”那一瞬间,他不再是一个面对虚空指点江山的短视频主播,而是一个面对同类传递感情的十三岁人类。

我从他输出的这些杂乱繁芜的信息里,看不出清晰的逻辑,也看不到明确的价值。

我想起了自己曾经信息匮乏的少年时代,没有其他自我确证的渠道,如饥似渴地租书,买杂志,买专辑去榨取所有能够寻找到的精神补给。

而现在的他,和我同类的精神饥饿的孩子,如果没有渠道获取好的养分,那么与书籍相比,他一定会转向到最易获得的信息源头—短视频。但令人遗憾的地方是:对信息的渴望,与其得到酸雨灌溉,不如保持纯真与好奇。

以在营地我告诉他:距离郝堂营地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就有一位二战英雄的故居。离营地7公里的地方,有一架退役的战斗机。二战的历史在附近和周边就可以发现、感知,而不需要通过屏幕去获得。

我期待他能够扔掉那些通过大量营销手段反向过滤的信息,去看第一手的世界。

如果说在过去,阅读是通往精神富足的桥梁,那么在当下,阅读是保持精神免疫力的屏障。

而资讯爆炸的短视频时代,阅读将变得越来越奢侈,不仅是时间、空间、光线,更需要筛选、推荐、陪伴和引领,同时还需要以“强智”为特征的长期专注力。

期待您支持我们的行动:

目前,故乡的孩子-启行学社项目正在陪伴成长的,有来自河南多地的24名10-15岁的事实孤儿,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探索欲强,精神领域正在急剧扩张,我们期待能在学社的陪伴过程中嵌入多元丰富的共读引领。

在上次春日纪活动共创中,志愿者蕴仪提议在夏令营开放一个营地阅读角,供给一些主题类的图书,并邀请阅读引领志愿者设计相应的开源式选修课。

图书最后可以作为奖品,被在阅读分享中表现突出的孩子获得,我们也非常期待孩子把书带回家里和学校,分享给伙伴或同学。

除了24名目前陪伴的孩子以外,夏令营会开启纳新,预计参与40-50名故乡的孩子。我们期待为其中有阅读诉求的孩子提供多元且与选修课程相关的阅读包及引领课程。

如果您想要支持以上的阅读探索,欢迎在世界图书日扫下图二维码为孩子们捐赠。

您也可以到文末直接赞赏本文,本文作者将会把赞赏所得全部捐赠用于故乡的孩子-启行学社项目的阅读引领实践。

每一位捐赠人,都可发送邮件到dayouqixing@163.com,与项目组联系,获得启行学社阅读引领实践活动的各项进展更新、共享内容及书单哦。

代号深井
非阅读友好型不知名反流量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