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苦中不做不了的乐

文摘   文化   2022-11-25 00:26   河南  


1


必须承认,我曾经文风油滑,油滑到看过去的文章,会非常难为情。


但那些存在的痕迹,也不必删除。毕竟跟再年轻一点时写过的三流武侠小说比起来,还不算太尴尬。


那时写东西总想模仿段子手,感觉一篇文章,如果不挠挠痒痒,让观者咯咯一笑,好像就缺了点什么。


比如:




现在的我就很费解,本来是要解读西游记,为了制造一种交互的假象,搞了这么一段尴尬的开场。


何必呢?直接切入正题不就行了?我的本意也是想记录自己的思考,留下一个或许对部分读者有启发或共鸣的文本,反正我的本意绝不是成为一个撂包袱的段子手。


可那时候就是忍不住,行文中还会忽然抖个机灵,现在看看,以前自鸣得意的机灵,现在都化为蚊子血,化身文本逻辑中的梗阻,让我尴尬不已。


改变是突如其来,有时候你得相信那个广为人知的7年细胞新陈代谢理论。据说每个7年,人全身的细胞完成一次全部的新陈代谢,你会变成一个全新的自己,否则没发解释有些原因不明的神秘现象。


比如曾经为之痴狂的物事人,一觉醒来,忽觉味同嚼蜡。


我对“抖机灵”这件事的兴趣,就是一夜之间烟消云散的,不仅自己不抖了,而且看到抖机灵的文字,就替作者尴尬。


当年明月就不说了,毕竟除了抖机灵,其他的内容也未见得多惊艳。


就说说还挺喜欢的一个作者林欣浩,书写得是很好的,但在欣赏清晰思路和精准表达的同时,就特别恨铁不成钢,想化身编辑把书里夹杂的大段大段的机灵给删掉。因为,删掉它,不仅无损于行文,反而更提升格调。


      推荐林欣浩的这本书,西哲小白入门读物,我不喜欢的那些段子,说不定反而是卖点。


现在回想起来,对勾兑出的“段子”感到反感,应该是一次不自知的认识论转变,写东西风格的变化只是其中一个表现而已。


这个转变就是,作为一个输出者,从以前“被观看”的舞台状态,到更看重和欣赏个体表达的自由且孤独。


同时,作为一个接受者,也不再喜欢“舞台造型”,而是喜欢那些自由而真实的创作者。



2



冯唐有个理论叫“金线”,他认为文学虽然没有量化标准,但是确有一条金线悬在中空,作品在之上还是之下,明眼人一目了然。而且,这条金线和销量没有正相关的关系,在某些年代,甚至负相关。


甭管冯唐本人的作品在金线之上还是之下,我觉得他对抽象标准的具象化能力值得借鉴。


我个人感受中,对文字也有金线标准,那就是尽己所能,去掉“媚”态,回归个体真实的表达。


当然,并不是不能抖机灵。


如果你恰好是个幽默的人,你松弛的自然状态就是好玩轻松的,那你抖包袱也不叫媚。比如昆汀·塔伦蒂诺的作品,拍打架斗殴也能自带喜感。但如果你本身不是好玩的人,非要硬去“搞”出来一些笑,那就是“媚”。


在不该搞笑的时候,为了大众的关注和喜爱继续搞笑,那就是所谓的媚俗。


前几天和朋友们线上观影,看了个科幻片《不要抬头》。


《不要抬头》剧照

两位天文学工作者发现一颗巨大彗星将于六个月后无可避免的撞上地球。


尝试各种方式未获重视后,为了引起关注,他们决定参加电视访谈节目。但号称“轻松幽默”的主持人面对这一话题时,压根不给科学家正经说话的机会,却按捺不住搞笑的冲动:哇,那可太棒了,它会砸在哪里?砸在我前妻的屋顶么?


于是詹妮弗·劳伦斯扮演的博士生“不得体”的当场发火并提前离场,她大喊:我们都要死了好么?


莱昂纳多饰演的男主提醒主持人:不是所有的事都要抖机灵的!


节目播出后的结果是,热爱“轻松幽默”的观众们没人关注撞向地球的彗星,反而是女主发怒的表情包冲上了热搜。



3


媚俗这个词,其实有种隐蔽的责难指向,仿佛是大众先俗,然后文艺和媒体去媚。


其实大众审美一直是个复合概念,你是大众,我也是大众,甚至很多艺术先锋人物,在放下角色时,也会融入大众。比如重塑雕像的权利是格调很高的乐队,但成员也喜欢唱卡拉OK。


所以媚俗的锅,不能完全让大众来背。很多时候,大众的审美也是反过来被所供应的内容塑造的。历史上大多数时代,文艺都不是自由的,而是教化的工具。


最便于获取的内容,慢慢会影响最大多数人的精神世界。想了解社会希望我们如何思考,就看看所有人的黄金时间,被什么内容占据就好。


不过时至今日,黄金时间理论已不成立,视频+小屏的碎片时间,开启了新一轮的大众审美塑造。


在地铁上经常遇到刷视频放外音的中老年男性乘客,有时躲不开,就顺便做了一些田野观察,得出的结论是,这玩意儿确实会无下限降智,难怪有人说:南抖音北快手,智障界两泰斗。


以往黄金时间翻云覆雨的如来神掌,如今化作亿万分身,通过缤纷的电子屏幕,争相献“媚”,受众用一只滑动的拇指体验虚幻的选择自由,直到达到一种最佳平衡——


Ta看到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了挠Ta痒痒,向Ta献媚,为Ta贡献话题和观点。


随着愉悦阈值越来越高,那些放弃“媚”态的绕口长文,直不楞登的表达,冷冰冰的数据,硬邦邦的分析,Ta就越来越看不进去,最终,甚至连一段没有配乐的视频,都会觉得枯燥乏味。


2022年3月21日,东航5735空难发生后,无数视频号转发了坠机画面,无一例外全部配上了灾难大片的雄壮配乐,加上黄色大号字幕,在朋友圈和微信群疯传。


把一个真实的巨大灾难事件,场景化,并剪辑成短视频配乐影像,这其中的传播伦理显然有待商榷。


但在此并不是要对制作者和传播者做道德拷问,我只是特别想知道,到底会不会有很多人感到不适,进而觉得不妥。


如果真的是大多数人都无知无觉的参与围观和转发,且安之若素,那娱乐至死的时代就真的到来了。


这样的时代,所有的一切都带着轻松和俏皮,严肃统统被消解,悲剧也能成为段子,死亡可以转化为流量,彗星撞地球也能娱乐。这样的时代真的能让人快乐一点么?或许吧。


但彗星撞地球或许还有个倒计时,但崩塌这种事,从不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如果娱乐至死,那么往往崩塌的前一秒,金碧辉煌的大厅还在欢声笑语。


还记得今年年初的上海么?刚开始段子层出不穷,调侃漫天飞舞,但后来愤怒出现时,就被巨大的麻木和自嘲淹没了。


在真正严肃的事件面前,总会有苦中做不了乐,配乐煽不了情,包袱抖不响的那一天。


朋友转发了业主群里郑县人民苦中作乐的“祝福”  ,虽为自嘲,但比喻就意味着误读,把静默误读为过年,则意味着用一派祥和淹没了大片大片的荒诞和悲剧。这是我们这个时代表达的宿命。


娱乐无罪,但要警惕对所有事件无差别娱乐,要警惕沉迷“媚态”表达,要警惕拒绝深刻思考的倾向。


否则在需要深刻的历史关口,我们发现自己除了编段子,抖机灵以外,已经失去了一切有效的表达力。


相关阅读:


逆流而上,做印刷时代的教育者


代号深井
非阅读友好型不知名反流量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