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国企在整治形式主义的路上,把形式主义玩出了新花样

文摘   2024-11-12 09:07   福建  
在某中字头央企工作了12年(具体单位就不明说了,怕被领导敲门)最让人啼笑皆非的,莫过于看到形式主义越整越多,越治越深,搞创新结果先把形式主义创新了。
每一轮整治形式主义的"专项行动",总是制造出更多的新形式主义。

这种变化,让我和几个老同事不得不感叹:"整治形式主义,整着整着就变成了一场形式主义的狂欢。"
首先,让我们看看形式主义是怎么被"整治"的。
一份整治方案下来,各部门立马摩拳擦掌:

成立专项小组,制定整治方案

召开动员大会,部署整治工作

建立整治台账,强化过程管控

组织专题研讨,总结整治经验

每个环节看起来都很认真,每个步骤似乎都很到位。

但问题是,这些整治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形式主义。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为了应付这些检查,基层不得不玩起了"造痕迹"的把戏:
会议记录要补,学习笔记要造,材料要精心准备,照片要精挑细选。

一份检查材料要准备五份六份 ,一本工作台账要翻来覆去改十遍。有的单位干脆设了"材料组",专门负责"痕迹制造"工作。

有时为了应付一次检查,整个部门加班到深夜,连续几天不能回家,就为了赶制一堆"完美"的材料。

同事们还开玩笑说: "给我三天时间,让我造出三年的痕迹来。"
如今纸质材料的时代已经过去,形式主义也有了新玩法:
以前文山会海,现在"数字长城";以前盖章签字,现在全程留痕;以前材料装订,现在系统打卡。

每天要打卡进了多少个平台,要统计参加了多少分钟的会议,要记录学习了多少个小时,要上传多少张现场照片。

手机上装了一堆APP,电脑上开了一堆系统,工作群加了一堆领导,每天光是应付这些"数字监管",就耗去了大半天的时间。

表面上看,一切都变得更加"科学"、更加"规范"。 实际上,不过是披着科技外衣的新形式主义。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因为:
检查从来不看实际效果,只看材料是否完整;

考核从来不重实际成果,只重过程有无留痕;

评价从来不究实质内容,只究形式是否规范。

基层干部疲于应付,真正的工作却无暇顾及。有时刚做完一轮材料,新的检查又接踵而至。

这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状:

上面布置任务重排场,中间传达工作走过场,下面应付差事全靠装。

最后,领导满意了材料很完美,检查过了流程很规范,但实际问题一个没解决。

那真正受苦的是谁?

是那些想干实事的基层员工。

他们白天忙着处理日常工作,晚上还要赶制各种材料;

他们本该钻研业务提高技能,却要花大量时间学习各种系统操作;

他们想把时间花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却不得不应付层出不穷的"痕迹管理"。

什么时候是个头?

这要等到:考核不再是走过场,检查不再是走形式,评价标准真正回归到实效上。

但在那之前, 这场"用形式主义整治形式主义"的闹剧, 怕是还要继续上演。
当然,我期待着这场闹剧早日结束。

点亮赞和在看,祝您顺风顺水。

职海集
职海集,专注央国企解读,也关注社会经济、时事民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