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高压之下,为何还有人冒险"玩火"?

文摘   2024-11-20 08:04   福建  

反腐数年,成效显著。政府到央国企,从金融到房地产,一个个大案要案被坚决查处,彰显了反腐的决心和力度。

朋友在纪检部门工作,说今年他们部门可谓是杀疯了,七个月办了14个案子。

但在这种反腐高压态势下,为什么还有人敢于"玩火"?

随便举个最近的例子,2024年11月14日,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张红力(中国工商银行原副行长)受贿案一审开庭,一位银行副行长,在十一年时间里,收受贿赂高达1.77亿元。

权力寻租,为何禁而不止

手握审批权,本该为民服务,却有人把它变成生意。贷款要审批、资金要划拨、职位要提拔,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寻租的机会。明明知道这是高压线,却依然铤而走险。

这些人的心理轨迹往往如出一辙:第一次收钱是试探,心惊胆战;第二次收钱侥幸过关,胆子渐大;第三次收钱就变得麻木,甚至把它当成"应得的"。

利令智昏,一步错步步错。随着金额越滚越大,想收手也身不由己。

"圈子"让一些人迷失

同学圈子、同事圈子、老乡圈子,本是正常人际关系,却被一些人异化成利益输送的渠道。在这个体系中,你办事我送礼,他审批我分钱,逐渐形成了一条利益链条。

看似各取所需的"交易",实则是在互相腐蚀。更可怕的是,一个人的贪腐往往会带坏一圈人。从个人到小圈子,从小圈子到大网络,一步步陷入深渊。

"破窗效应"让一些人失控

一种不良风气正在某些领域滋生:上级在收,下级有样学样;同事都拿,自己不拿像傻子;别人没事,自己怕什么。这种心理在不断发酵。

有的人从一开始的抗拒、犹豫,到后来的接受、习惯,最后甚至认为这是"潜规则",是"行业惯例"。这种认知的扭曲,正是最危险的信号。

"贪欲"让一些人丧失理智

明知反腐高压不减,却仍抱着侥幸心理;明知案例警示充分,却认为自己更聪明;明知后果严重,却还在不断试探。

小贪不过瘾就大贪,大贪不满足就巨贪。一步步深陷,直到无法自拔。他们或许从未想过,这条路的尽头必然是法律的制裁。

以上种种,正是反腐必须常抓不懈的原因

从实践看,反腐工作已经形成了全方位体系:

制度建设更加完善:权力运行有了"制度笼子";资金流向有了"数字痕迹";责任追究有了"明确标准"。

监督机制更加严密:巡视巡察实现全覆盖;问题线索快速核查;执纪问责严格规范。

教育引导更加深入:警示教育常态化;廉政文化全方位;思想防线前置化。

反腐永远在路上

既要保持高压态势不放松,又要抓住源头不手软。 

既要有雷霆手段,也要有持久耐心。 

既要有立竿见影的打击,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教化。

治标更要治本,惩治更要预防。

这是一场持久战,但必将取得最终胜利。


点亮赞和在看,祝您顺风顺水。

职海集
职海集,专注央国企解读,也关注社会经济、时事民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