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机关化,正在吞噬央国企的市场活力

文摘   2024-11-18 08:04   福建  

什么是机关化?

在央国企,机关化就是一种"重流程、轻效率,重形式、轻实质"的怪圈。它让企业失去了市场主体的灵活性,染上了行政机关的种种积弊。

一个本该在市场竞争中搏击的企业,正在变成一个科层制的行政单位。

一、从民企到央国企,是一场无声的转变

这种转变正在各个层面悄然发生:

民企学央国企,开始重视"汇报文化";央国企学机关,大谈"政治高度"。

每个环节都在走形变味:

写个总结要字字斟酌,生怕不够"高大上";开个会议层层转发,务必人人"知晓并遵照执行";布置项目先谈认识,一定要"提高站位";业务报告讲排版不谈内容, 工作汇报重格式不重成果。

二、为什么会机关化?

因为这是最安全的活法,也是最无奈的选择。

众所周知,央国企姓"国",天然带着行政属性;管理层都是"双向任职",既要干好市场,还要管好党建;干部大多是"体制内成长",行政思维根深蒂固。

权责分配出了偏差:敢做敢为不如稳坐平安,创新创业不如按部就班,大胆尝试不如小心谨慎。

于是,人人都在寻求最稳妥的活法:

领导不用担责任——"集体决策",谁都别想甩锅给我;"责任连带",谁敢独断专行?"层层审批",背书越多越安全。

中层不用冒风险——"请示汇报",都有领导签字;"按规矩办",谁也挑不出错;"做事留痕",出事能保平安。

基层不用伤脑筋——"按流程来",出了事有据可查;"规矩至上",守成比创新重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三、过度机关化是怎么蔓延的?

决策机制的机关化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开会还讲究"解决问题"。现在开会,主要是"履行程序":一个小项目要开三个会,预备会研究可行性,讨论会研究具体方案,决策会盖上最后戳。等你把流程都走完,竞争对手早就抢占市场。

组织架构的机关化: 

架构越来越像机关:处长科长取代经理主管,行政职级替代业务职级,条线管理代替市场导向。部门墙越来越高:职能部门事事过问,业务部门处处受限,中间还隔着层层文件。

管理方式的机关化

从前管理讲究效益,现在管理重在级别。 项目再急,没有领导签字不行;方案再好,没有会签环节不行;机会再好,没有层层审批不行。市场在等,领导在开会;客户在催,流程在审批;时间在流逝,文件在传递。

人才体系的机关化

选拔晋升变了味:年轻干部重年龄不重能力,中层提拔重关系不重业绩,管理岗位重履历不重专业。 干部"行政化"成常态:不懂市场照样谈战略,没带过团队照样管大部门,没做过业务照样当领导。

工作方式的机关化 

一线员工的日常:早上填表格,中午写总结,下午赶材料,晚上改PPT。文件里一个错别字,比丢了一个客户还严重;材料上一个格式不对,比损失一笔订单更要命;业务问题没时间想,市场机会没空去抓。

四、过度机关化的后果是什么?

企业失去了企业的样子:不谈业绩,专谈觉悟;不重能力,只重资历;不比效率,比谁会做PPT。

员工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干得好不如说得好,做得对不如看得对,埋头苦干不如抬头看风向。

基层变成了"材料工厂":写不完的总结,填不完的表格,接不完的检查。

市场竞争力在衰退:审批流程耗时三个月,客户早已转投他家;创新项目卡在会签环节,市场机会稍纵即逝;业务发展需要快速决策,却陷入无休止的讨论。

五、什么时候能改变?

也许是当领导意识到:企业不是机关,效益才是硬道理,市场才是试金石。

也许是当管理者明白:流程是为效率服务的,制度是为发展服务的,考核是为业绩服务的。

那时,也许我们才能看到一个真正回归市场主体本质的央国企。

但愿有一天,"过度机关化"这个词会成为历史,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正在成为央国企的沉疴。


点亮赞和在看,祝您顺风顺水。

职海集
职海集,专注央国企解读,也关注社会经济、时事民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