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时间,央国企掀起一波"优化"浪潮。
从东北到西南,从沿海到内地,
各种"降本增效"、"人员调整"的消息接踵而至。
有人说:"这不就是90年代下岗潮的翻版吗?"
那场波及千万人的改革,曾让无数家庭天翻地覆,
曾让多少人失去生计,曾让整个社会笼罩在阴霾之下。
现在的很多场景,跟90年代那场大潮,出奇地相似:
一边是企业效益不佳、人员臃肿;
一边是改革大旗高举、优化势在必行;
只是这一次,大家都学聪明了。
...
你看现在的操作,何其相似又何其"进步":
90年代叫"下岗",一纸证明就让你失业;
现在叫"优化调整",温温柔柔地请你离开;
90年代是"买断工龄",干脆利落地斩断念想;
现在是"双向选择",体面地让你主动申请;
90年代明着裁员,好歹痛快;
现在改"温水煮青蛙",步步致命:
先是"末等调整",打击你的绩效
再来"转岗分流",剥夺你的职位
然后"竞聘轮岗",消磨你的意志
最后"双向选择",逼你主动离职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你不想走也得走。
我的一个好哥们一针见血:
"这一招比90年代高明多了,至少当年明明白白地给你个下岗证,现在倒好,逼也得逼得文明一点。"
更让人心寒的是,
现在的社会环境,比90年代还要严峻。
那时候下岗,好歹是个新时代:
市场经济方兴未艾,改革开放大潮涌动。
下海经商遍地机会,白手起家还有希望。
即便失去了铁饭碗,至少还能看到一线光明。
现在呢?
经济下行,内卷加剧;
私企裁员,外企撤离,就业难上加难。
那些被"优化"的人,
要么降薪三成接受其他岗位,
要么自愿离职离开熟悉的岗位。
更讽刺的是:
"双向选择"的结果,往往只有单选。
但其实谁都明白:
央国企也是身不由己。
效益不好要改革,人浮于事要调整,亏损连连要优化。
但问题在于:
改革的代价,为什么总让基层来承担?
优化的对象,为什么永远是普通员工?
高管们依然"高枕无忧",年薪百万;
中层们照样"纹丝不动",岁月静好;
唯有基层员工,成了"降本增效"的牺牲品。
不得不说:
"90年代是改革阵痛,现在是改革后遗症。
那时是为了生存,现在是为了政绩。"
...
所以你看,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只不过这一次,
更多的是无声的沦陷,
更多的是体面的裁员,
更多的是温柔的残忍。
90年代,至少还能喊出痛;
现在,连哭都要优雅。
但结局都一样:
基层员工永远是那个被牺牲的对象。
点亮【赞和在看】,祝您顺风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