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部门工作群又热闹起来:
"985"毕业,公司干了12年的业务骨干老王,递上了辞呈。
可前两天碰到他面试回来时,却一脸丧气:
"面试官说我缺乏市场经验,不够'接地气'。还说我的简历,写得像个'工作总结'。"
这话不由得让人苦笑一声。
有句话说得好:在央国企待久了,看什么都像个PPT。
...
在央国企待久了,你会发现:
写个材料,要"层层审批,多方会签";
开个会,先是"传达精神",再是"部署落实",最后"上会研究"。
干个活儿,首先要"请示汇报",还得"总结经验"。
看看每天的日程:
早上9点,"深入学习,提高认识";
10点,"研究部署重点工作";
下午2点,"迎检自查材料整理";
4点,"专项工作推进会"。
一天下来,写了八百字请示,开了仨钟头会,批了两份文件,
倒是一个实质性的决定也没做出来。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
你以为自己业务能力强,殊不知早就被"规范流程"驯化了;
你觉得自己经验丰富,却发现市场上的"数字化转型"跟不上,"降本增效"做不来;
你认为自己竞争力强,但简历上全是"分管、协调、统筹"。
说白了,这些年你在干什么?
不过是用八个文件落实一个文件,用六个会议传达一个会议,
把一个季度的活,写成一年的计划,再用三年总结经验。
有人问:为什么不早点跳出来?
且听我说个例子:
新来的小林,满怀激情要干一番事业。
结果第一件事就是写"三重一大"材料。
一个月下来:
先开"部门预沟通会"研究,再开"专项推进会"部署,后开"集体议事会"讨论。
最后还要"上会研究"定稿,材料从"初稿"改到"送审稿",又从"送审稿"改到"报批稿",数都数不清改了多少版。
等到评优秀的时候:
领导笑着说:"你工作态度很好,就是资历太浅。"
再等一年:"今年指标有限,轮到老同志了。"
又等一年:"关键岗位,要找有经验的。"
小林这才明白:
在央国企,不是能力的事,而是资历的事;
不是业绩的事,而是关系的事;
不是创新的事,而是循环的事。
这就是央国企的生态:
不是你不想进步,而是这环境逼着你做"老好人"。
每天被各种考核压着:
"三定方案"要汇报,"双对标"要总结。
"一把手"要陪会,"末等调整"要准备。
"述职述廉"要准备,"民主生活会"要开。
到年底考核,更精彩:
"不能全优,显得不真实",
"不能全差,影响团结",
"不能真评,要讲政治",
"不能实说,要讲平衡"。
最后发现:
指标是完成了,但人废了。
更要命的是思维方式:
在央国企,讲究的是"程序合规";出了门,拼的是"结果导向"。
在央国企,强调"稳中求进";外面讲究"快速迭代"。
在央国企,天天琢磨"如何汇报";市场上,拼的是"如何创新"。
有个老同事说得好:
"在央国企待久了,连思考都是按文件格式来的,连走路都要等红头文件。"
不信?你去问问身边的同事:
上次拍板一个项目,是什么时候?
上次不用请示就解决问题,是什么时候?
上次敢于承担责任,是什么时候?
怕是都得"研究研究再说"。
...
说到底,这就是央国企体制的悲哀:
一边高喊要"改革创新",一边把人才关在流程里;
一边强调要"敢于担当",一边把创新精神关进笼子。
等到真被"优化"那天,领导还笑着说:"你能力是很强,就是不够圆滑。"
这不是最讽刺的,最讽刺的是:
临走前还得写个"情况说明",来总结自己是怎么被"情况"废掉的。
点亮【赞和在看】,祝您顺风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