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功到丹功的内丹修炼法则

百科   2024-11-08 13:00   广东  

武史春秋 · 百家术略

Wu Shi Chun Qiu Hundred Strategy


《太上混元真录》这本书中提到,“行气”也被称为“炼气”或“长息”。早在先秦时期,道家学者老子和庄子就提出了“抟气致柔”和“吐故纳新”的修炼方法。《庄子·大宗师》里描述:“古代的真人,他们睡觉时不会做梦,醒来时没有忧愁,吃东西不感觉香甜,他们的呼吸深沉。真人的呼吸可以深入到脚跟,而普通人的呼吸只到喉咙。”这说明行气的方法首先是通过锻炼呼吸开始的,通过调整呼吸、吐纳,使人的呼吸变得更长、更深、更细、更均匀,从而激发体内的真气在全身的经脉中流动,最终达到胎息的水平。踵息、真息、胎息都是描述人体内部呼吸的状态。道士们模仿胎儿的呼吸进行修炼,这显然与他们追求返老还童的目标是相符的。


行气的方法,起源于传说中的仙人王子乔和赤松子,这种方法很早就在楚越、巴蜀地区流行。有记载说,古代的赫胥氏(有的书中称为华胥氏)部落的先民们生活得很自在,他们在巫山之下,有“饮露水、吸气的民众”。直到王子乔和赤松子“吸收阴阳的和谐之气,摄取天地的精华,呼出体内的废气,吸入新鲜空气”,这种方法被传了下来,并记载在屈原的《楚辞·远游》中。战国时期的一件玉器《行气玉器铭》上描述了行气的方法:“行气时,吞咽则气聚,气聚则伸展,伸展则下行,下行则固定,固定则稳固,稳固则萌生,萌生则成长,成长则后退,后退则与天合一。天机在于春气上升,地机在于春气下降。顺应此法则生,违背则死。”这是讲解行气的方法,需要凝聚精神、聚集气息,运气下降到丹田,进入定境并固守,从中产生真气,然后逆转督脉,上升到泥丸宫。把天当作鼎,把地当作炉,根据阴阳的机理来修炼。遵循这个方法就可以长生,否则就会夭折。这些行气的方法在汉唐两代达到了高峰,不仅在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中形成了有关气的学说,而且成为了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为唐末五代内丹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行气的方法有很多种,它们不仅可以用来健身,还可以用来治病,并且常常有出奇的效果。明代的袁黄在《摄生三要》这本书中提到:“人体内的气,分布在各个部位。身体里有行气、横起气、诸节气、百脉气、筋气、力气、骨间气、腰气、脊气、上气、下气等,这些气各自有其固定的位置,不能相互混乱。如果混乱了就会出问题,严重的话会导致疯狂或者身体功能丧失,轻微的话会导致身体虚实不调,虚的话会痒,实的话会痛。疾病的产生,都是因为这个原因。”根据气脉网络循环运行的理论,行气自然可以用来治病。

《养生延命录·服气疗病篇》中说到:“如果想通过行气来消除各种疾病,可以在病痛的位置进行意念集中。比如头痛就意念集中在头部,脚痛就意念集中在脚部,用和气去攻击病痛,一个时辰左右,病痛自然就会消退。如果感到身体有些冷,可以通过闭气来出汗,汗出透全身,就会感觉舒缓。行气和闭气虽然是修身养性的要点,但是需要先理解其中的道理。同时,身体应该保持空虚状态,不要吃得过饱。如果气有郁结,不能顺畅流动,可能会导致疮疡的发生,就像泉水不能被堵塞一样。如果吃了生鱼、生菜、肥肉,或者无法消除喜怒忧患的情绪,而去行气,可能会导致气喘。想要学习行气的人,都应该循序渐进。”

这本书还提到:“行气的时候,应该用鼻子吸气,用口吐气,轻微而持续地引导,这叫做长息。吸气只有一种方式,就是吸;而吐气有六种方式,分别是吹、呼、唏、呵、嘘、咽,都是出气的方式。普通人的呼吸,就是一呼一吸,原本就有这个数量。想要实践长息吐气的方法,天气冷的时候可以吹,天气热的时候可以呼,根据病情灵活应对。吹可以去风,呼可以去热,唏可以去烦,呵可以降气,嘘可以散淤,咽可以解极。”

六字气法是古代行气法的一种,而在《云笈七签·诸家气法》中记载的行气种类更多。随着行气法的发展,出现了闭气法、龟息法、胎息法等,其中胎息法是高层次的行气法。当人达到胎息的阶段,就可以用气来为人治病了。《胎息秘要歌诀》说:“修道长久而专精,身体中的胎息就会形成。别人如果有疾病,仔细审查他们的脏腑情况。面对患儿要传递正气,心意要澄清且不可轻视。传递真气让他们咽下,让他们连续多次接纳。意念让他们减少病痛,立刻就能消除病患。鬼神自然会逃离,疾病得以解除。”达到胎息的人,他们的身体潜能被开发,可以和天地的气相呼应,不仅能实行布气法,还可以行气禁法。气禁法可以在百里之外治病解毒,甚至入山也不惧怕犀牛和老虎,这些在道书中都有很多记载。

葛洪非常重视行气之术,他说:“行气有时可以治愈各种疾病,有时可以抵御瘟疫,有时可以禁止虎蛇接近,有时可以止血疗伤,有时可以在水中居住,有时可以在水上行走,有时可以解决饥渴问题,有时可以延长寿命。其中最重要的是胎息。掌握胎息的人,能够不通过鼻子和嘴巴呼吸,就像在母胎中一样,那么道就修成了。刚开始学习行气的时候,从鼻子引入气然后闭气,在心里默默数到一百二十,然后再用口微微吐出。在吸气和呼气的过程中,都不希望自己的耳朵听到气息的出入声,通常要让吸入的气比呼出的多。可以用一根鸿毛放在鼻子和嘴巴上方,呼气时鸿毛不动就可以作为标准。逐渐练习并增加默数的数量,长时间练习可以达到一千,达到一千则老年人会变年轻,每天都会恢复活力。”(《抱朴子内篇·释滞》)

胎息的修炼方法,首先从伏气开始。《胎息经》说:“胎是在伏气中结成的,气是在有胎中休息的。气进入身体就会让人生存,神离开形体就会导致死亡。知道神气可以让人长生,就应该坚持虚无的心态来养神气。神行走则气行走,神停止则气停止。如果想要长生,神和气需要相互关注。心不动念,没有来去,没有出入,自然就会常驻。勤奋地实践,这才是真正的道路。三十六次吞咽,以一次吞咽为先,吐气要细腻,吸气要绵绵不断。无论是坐着、躺着,还是行走、站立,都要保持坦然。要避免喧嚣嘈杂的环境,忌口腥膻的食物。这虽然是被称为胎息,但实际上就是内丹。”胎息之术确实是清净丹法的关键步骤,内丹工夫达到小周天后也会出现自然的胎息现象,但是行气之术达到胎息(体呼吸)的手段却和内丹不同。

《胎息杂诀》这本书记载了胎息术的不同修炼方法。

其中一种说法是:“当你咽气到饱满之后,就开始闭气并集中注意力,想象气息像流水一样,前面的波浪过去了,后面的波浪又接上。每次练习胎息用功之后,关节会变得通畅,毛发也会感觉舒畅。在这个时候,你只需要通过鼻子微微地吸气,并想象这股气从四肢和全身的毛孔中散发出去,而且只出不进。当后续的气再次进入时,你只需要引导它而不需要吐出。这个功夫的关键在于缓慢而稳定,虽然说只是引导气而不吐出,但所引入的气也并不进入喉咙,而是微微地散去。这样,体内的气就不会流失。”

另一种说法是:“胎息的奇妙之处在于它没有思绪和忧虑,身体与自然相融合,心灵如死灰般平静,形态像枯木一样,这样全身的经脉和关节都会变得通畅。”(《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

《规中指南》中提到:“澄清心灵,消除所有杂念,调整呼吸使其均匀,保持静谧并时常内观,不让自己陷入混乱。当气息安和时,真正的自我会进入一种定的状态。在这种定的状态中,观察并感知身体的内部景象,只要意念一到,其征兆就会立刻显现。然后你会感觉到一股气息从丹田中升起,连续不断,浑然天成。用真诚的心去保存它,用心去听,身体的六根都会变得安静,呼吸也会变得稳定。不闭气不数息,任其自然流淌。当静到极致时,呼气就如同春天的池塘中的鱼儿轻轻吐气;当动到极致时,就如同冬眠的虫子开始苏醒。这种气息的开合变化,其中的奥妙是无穷的。经过一段时间后,你必须忘记气息,将心神合而为一,回归到最初的混沌状态,达到极致的虚无和静谧。心灵不动,没有来去,没有出入,永远保持清澈,这就是真正的胎息状态,呼吸深入到脚跟。

达到胎息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专门调整气息的伏气法、踵息法、闭气法、咽气法,也有强调极致虚静和专注的存思法、入定法等。胎息其实是调整人体的血脉、脏腑以及全身的关节和毛孔的内在节奏,使其达到和谐有序的状态,从而出现的体呼吸现象。这是修道者多年来对人体科学进行探索的实验成果。胎息技术也是内丹修炼的基本法则,是从气功过渡到丹功的重要步骤,希望读者们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

☀ 武宗·武术交流群大全(→)
☀ 武术电子资料大全(→)    





武宗

文创

武术史话  兵哲百家


武术的博大精深,有着丰富多样的历史渊源,包含哲学、兵法等文化内涵。武术不仅是一种身体技能,更是一种文化和哲学的体现。

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

武宗
《武宗》——天下武术宗成。每天分享各门派各拳种武学知识。武宗“以武学打开世界”为宗旨,以“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为目标。武学不仅是大道、哲学,还训练人的智、仁、勇、能。学功夫,除了强身健体,掌握真正的技击能力才是武术之魂,武学之精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