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筑基功

百科   健康   2024-11-18 13:00   广东  


关注武宗


天下武功




形意拳 起落钻崩处·五行任纵横


以武学打开世界·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 


形意拳将站桩视为筑基功法,这筑基功法乃是形意拳一切技法与变化的源泉和根本。有句口头禅说:“桩功是个宝,得它才是好。”若想学好形意拳,就必须牢牢地打好桩功这个基础。只有具备了坚实的桩功基础,所练习的形意拳才能刚猛有力,内外协调统一,达到“静止时如五岳般稳固,运动时如狡兔般敏捷”的境界。反之,如果没有牢固的桩功基础,那么即便学到的形意拳套路再多,下的功夫再深,也不过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而已。

形意拳的筑基三体式又称为“三才式”,即天、地、人三才;它也是桩功和形意拳所有变化的起点,所谓“万变不离三体式”正是这个道理。

一、三体式功法详解

无极式:练习者首先选择正确的方向站好,立正姿势,两手自然下垂,头部正直上顶,下颏微微内收,舌头顶上腭部,呼吸自然,心态平和,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摒弃一切杂念,初步达到无极式的基本要求。此时,你会感受到心脏平稳地跳动,气血缓缓流动,心旷神怡,直至全身内外阴阳达到平衡状态。

“无极式”是三体式的预备阶段,主要目的是调整练习者的心态,使其平静,促进气血周身运行,达到阴阳平衡,为筑基功的修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长时间站立无极式,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使精神内敛,精力充沛;心脏跳动平稳,收放自如;血液流畅,身体舒展顺达,对于神经衰弱和心脏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三体式:慢慢深吸一口长气,然后两掌根从身体两侧缓缓抬至小腹根部位置,随着气的吸入,两手掌根贴着小腹慢慢抬起,抬至与胸口平齐(如图1),


再将吸入的气缓缓呼出,随着呼出的气,两手按照原来上升的路线慢慢下落至肚脐两侧,两腿同时微微弯曲(如图2),


两掌变为拳(如图3),


拳心向上,两拳稍作停留,左拳从肚脐开始,以虎口贴身沿中线向上走至心口(如图4),


左拳向前成45度角打出,向着鼻尖对面的斜上方行至高与眉齐,虎口向外侧翻拧(如图5),


再将拳变为掌向里翻转并下落与胸口齐平,掌心向下。在左拳向外打出的同时,左脚也随之向前趟出半步,与右脚成45度角,两脚的间距约为一尺左右,右手变为掌,掌心翻转向下,形成三体式桩功(图6),整个过程是由动到静的过程。


动作要领:动作要完整和谐,鼻尖、手指尖、脚趾尖(图7)三尖相对,身体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但头部要顶正;左手要沉肩坠肘,手与肘臂要有拧裹之力,指尖向前。


二、三体式与定步鹰捉的区别

三体式的各个动作都要求匀速进行,切忌忽快忽慢。三体式从无极式到有极式的过程都是调节呼吸、调动意气的过程,采用的是缓慢的匀速运动。因此,它也可以被视为是一个静动相结合的过程。正因如此,形意拳的先贤们才将三体式和定步鹰捉区分开来。

定步鹰捉是在无极式的基础上开始的,两手贴腹部沿中线向上提至胸口,再贴腹部沿中线向下沉至脐两侧。然后,右拳向上贴腹至胸口处向前上方打出,打至与眼眉齐平,左拳从下向上方沿中线打出,拳心向上,打至两手相叠时同时变为掌,右掌收至腹前,左掌向下翻拍至胸口齐平。整个过程越打越快,右拳打至最高点时速度最快,左拳变掌向下猛拍至胸口齐平时速度也最快,它是一个加速的过程。因此,从这点来说,“三体式”和“鹰捉式”是完全不同的,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形意拳先贤们所认可的,也希望我们广大的形意拳爱好者能够加以区分,不可混淆。

三、三体式的技法要求和作用

(一)基本要求与作用

1、掌型要求“三圆”。即“手心圆”,由于掌心回收,使得掌的横撑力增大,有利于控制对方重心的变化;“手背圆”,使劲力顺利到达指尖,三节劲整,有利于气催血行;“虎口圆”,有助于掌的外撑和内扣的劲力(图8)。


2、要求齿、手、脚“三扣”。即“齿扣”,牙齿为骨梢,“齿扣”可以发动骨梢的威力;拳经中说:“有勇在骨,切齿则发”,就是这个道理;“手扣”,手指甲为筋梢,“手扣”就是发动上肢筋梢的威力,可以使劲力达到指尖,气贯梢节;“脚扣”可以发动下肢筋梢的威力,劲达下肢,气贯脚趾,使下盘桩的基础更加牢固。

3、头、舌、手要达到“三顶”。即头上顶能够振奋精神,发动头发血梢的威力;舌为肉梢,“舌顶上腭”即发动肉梢的威力,舌卷气降,沉入丹田,加上咽津液还丹田,丹田坚实,内劲充足;“手顶”能够使梢节前顶的劲力增大,气贯指尖,增强手指的钻翻劲力。

4、要求脚、臂、肩、头“四平”。形意拳的起手多用“鹰捉”,桩功“三体式”和“鹰捉”的定式是相同的。因此,要求也是一样的,都要求做到“四平”。

(1)“头顶平”,即下颏能够自然回收,形成头上顶、项竖拔的姿态,既可以发动血梢(即发梢),又可以振奋精神。

(2)“两肩要平”。即上身不可倾斜,两肩持平并相称相撑,以使腰劲得以发挥,周身劲整。

(3)“前小臂要平”。即两肘能够向下坠沉而且里裹,两臂肘窝朝天,使前臂、肩肘、手能够在一条直线上,“三催”劲整顺,劲力到手。

(4)“两足抓地要平”。能够使下肢的力量得以发挥,下盘功力增长,桩实步稳。

拳经中说:“足下存身”。其中“下”指的是前后两脚中间的位置,在三体式中是前三后七的劲力分配,脚下所在的重心则是后三前七的距离,“存”是“放入”的意思。也就是说,在站三体式桩功时要求把身体的重心放在后脚跟的里边、前脚跟的后边。这样站立能够使前腿灵活,前进速度敏捷,不影响整体的平稳性,使后腿蓄力待发。

(二)“四象”

形意拳“三体式”要求做到“四象”。即像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要求“四象”就是为了模仿这四种动物的特殊技能,“得之于心而能尽物之性”,把它变为自己武技的特长,还要求通过动物的动作把它的内在意境体现出来并运用纯熟,用于实战技击。这就是三体式虽然是静态的但都是象形取意、静中寓动的道理。因此,练习者一定要认真领悟、融会贯通。

1、“鸡腿”就是学习鸡的“独立之形”和“两腿相夹”的劲力。形意拳最突出的特点是前腿向前趟进,后腿有蹬劲,长时间站桩,“两腿相夹”的劲力增大,会使“独立之形”更加稳健,可以达到“不动如山岳”的奇效。

2、“龙身”有三折之势、搜骨之法,龙常因身体“折”而力大。我们练习形意拳就是要学习它这一身法,即折身的特长,以达到“三催”劲整、力能顺达、腰劲在“转”“折”中得以发放的效果。当后膝里扣、上体反拧时,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之势,使腰拧而腿顺、胯力前催。“折”是“蓄”,只有通过“折”,才能达到充分的“蓄”力,在丹田省(音醒)气,自然劲力倍增。

3、“熊膀”就是学习熊的“竖项之力”和“膀垂力大”的特点。“三体式”用“拔背”“垂肩”以求“项直”“头顶”,发动血梢的威力,使人精神振奋。同时,因垂肩抻拔双臂力贯肘、手,使上肢“三催”劲整。

4、“虎抱头”就是学习“虎未扑食头早抱”的蓄力待发的技巧。拳经中说:“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这也是“虎抱头”技法的要旨。站“三体式”桩时,拳从下颏打出变为掌落与心口齐平,由于坠肘沉肩,则达到“手不离心,肘不离肋”的效果,这正是“虎抱头”技法的具体体现。

(三) “五夹”技法

形意拳的前辈们常常教导,正确站立三体式能够激发出“八面劲”。实际上,“五夹”练习的就是这种“八面劲”,也是我们武术家所追求的“沾哪儿哪儿有”的真功夫。

1.下颏与脖子夹:这一夹使丹田之气下沉,力量整合且顺畅传达,能够唤醒人体内部的精气神。它有助于头顶向上顶起,使头发仿佛因惊动而竖起,血脉流转加速。

2.两臂夹:通过大臂与小臂的沉坠以及两臂之间的夹紧,使双臂形成一个整体,产生包裹之力,同时双臂又具备支撑之力。长期练习,全身自然会产生八面劲。

3.两腿夹:形意拳三体式中,前三后七的站姿以及并膝裹胯的“夹劲”具有独特之处。通过拧腰、顺后胯,使两胯前后在一条直线上,后膝内扣,膝尖朝前,这体现了一个“夹劲”;前后两小腿相夹,则体现了一个“剪劲”。两劲相合,使腿部的“夹剪劲”得以发挥。两腿的“夹”劲对形意拳的桩功和下肢技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臂与腿夹:通过上肢的沉肩坠肘和里裹的相互夹紧,以及下肢的前顶后蹬的夹剪劲,配合丹田沉气、拧腰顺胯,使上肢和下肢相对应的部位(如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形成外三合劲。这样用意磨练,会使上下肢的力量更加协调统一,向外发放时力量更大,达到“上下相合”成为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练成弹性力。

5.臂与身夹:向外伸出的手掌心回收手指的力量向前顶,臂往回夹,则沉肩坠肘的劲更加稳固。拳经中说:“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手脚齐到才为真。”这是对前臂与身夹的最好解释。后臂与身夹则会使前臂的力量得以充分发挥。拳经又云:“前手打人,后手发劲”,“拳打一阴反一阳”,其道理就在于此。

(四) “静动”结合

从无极式到三体式的整个过程都是“静动”相结合,相互促进的。“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这是整个练习过程的主线,也是为练好外形、追求动作中的“动”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有了坚实的基础后,还要进一步追求“静中之动”,即先辈们常说的“内意之动”。这是对“意”的训练,对“神”和“气”的内养,对“内劲”的培育。通过这样的练习,才能达到意到气到力到的高超境界。

拳经中说:“静中之动谓之真动,动中之静谓之真静。”这些都是前辈们在练习三体式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我们在平时磨练动作的同时,既要追求“静中之动”,也要追求“动中之静”。只有这样持之以恒、深入探索地练习,才能真正理解其“性”和“意”,进而达到“寂然不动,感而遂发”的“妙用则为神”和“不思自得,触之自应”的高超技艺。

(五) “四梢”论

形意拳中所讲的“四梢”,指的是人的毛发为血梢、舌为肉梢、手指甲和脚趾甲为筋梢、牙齿为骨梢。如果练习者能够将“四梢”发动起来,那么他的气质神态就会骤然变化,自己会感到精神振奋、胆壮气豪,让人见之而生畏。“惊起四梢”实际上是“意有所感,神之所施”,主要是发挥内在的精神力量。

在练习三体式桩功时,有些人只注重外形的练习,而忽视了内意和静中之动的追求。这样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容易产生杂念、气浮心慌、难以持久。如果将“四梢”惊起与外在动作相结合起来练习,那么气势自然就会倍增、心平气和。


您的支持· 我的坚持


武术广告推广群

武术资料在“群文件”里

丹道资料在“群文件”里

扫码加上方微信↑,回复“丹道”,邀你入群~


您的支持· 我的坚持


武术广告推广群

武术资料在“群文件”里

丹道资料在“群文件”里

扫码加上方微信↑,回复“丹道”,邀你入群~


武宗·旗下公众号










武宗·武术交流群大全

微信群·QQ群-扫码进入



形意拳·往期精选

7 July 2018


武宗·短视频


视 频 号

快手号:ikunfing

抖音号:ikunfing

关注我们

《武宗》——天下武术宗成。每天分享各门派各拳种武学知识,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格式展现传统武术国粹的魅力,同时传承和发扬武术(武品、武技、武功)的实用价值。武宗“以武学打开世界”为宗旨,以“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为目标。学功夫,除了强身健体,掌握真正的技击能力才是武术之魂,武学之精髓!欢迎您的加入~


2024


Read the original text and discover more

“阅读原文”  发现更多 ~ 

武宗
《武宗》——天下武术宗成。每天分享各门派各拳种武学知识。武宗“以武学打开世界”为宗旨,以“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为目标。武学不仅是大道、哲学,还训练人的智、仁、勇、能。学功夫,除了强身健体,掌握真正的技击能力才是武术之魂,武学之精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