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晚清督抚 宅邸“扎堆”丁家湾

文摘   社会   2024-09-03 09:27   江苏  

   

    作为省级城市更新示范——广陵古城保护与城市更新二期项目的内容之一,位于广陵路219号的卞宝第故居已修缮完成,将成为古城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又一新样本。

    卞宝第故居现存的三栋楼房,已按原形制进行了恢复,保留主体结构,施工采用传统工艺。卞宝第是晚清时期的高官,曾任湖广总督、闽浙总督等职,告老回乡时定居扬州。大宅的修缮,与其附近的其它三座高官宅邸连成一片,将打造成以旅游观光、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功能街区。

总督和巡抚,都属于“封疆大吏”

   清代的行政管理体制实行“督抚制”,各省设巡抚,是省一级的地方最高长官,负责全省政治、经济、司法,军事等管理,官衔为从二品(加右副都御史升为正二品)。总督管辖一省或二至三省的行政,“综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封疆”,级别为正二品(加右都御史升为从一品),在巡抚之上,是大权在握的顶格“封疆大吏”。

   官员在各地任职,家眷的安置所在,根据各自的籍贯、喜好、生活变迁等因素自由决定,朝廷没有硬性制度规定。

   扬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属江苏省,因风景秀丽,盐业发达,是国内著名的宜居城市。扬州城市繁华,交通便利,生活富庶,晚清时期许多高官喜欢把自己的宅邸安置在这里。

   其中,先后有四位督抚级别的高官,落户扬州,他们是:两江总督周馥、署湖广总督卞宝第、署云贵总督张亮基、广西巡抚张联桂。有趣的是,四位督抚高官,或运筹帷幄,或战马倥偬,都曾在我国西南地区担任过要职,为平定叛乱和护卫祖国边境完整安宁,做出过卓越贡献。无巧不巧的是,他们在扬州的豪宅,“扎堆”在城内左卫街、丁家湾附近,彼此距离不超过400米。

其一.卞宝第宅

   卞宝第(18241893年),字颂臣,江苏仪征人。出生于名宦之家,父亲卞士云曾任浙江巡抚,卞氏扬州宅邸于道光年间购建。原为左卫街91号,如今是广陵路219号。

   卞宝第世居扬州,以举人捐纳入仕而官居一品大员,这在清朝历史上不多见。他人生最高光时以闽浙总督兼摄福建巡抚、船政大臣、福州将军、陆路提督、福建盐政、福建学政,人称七印总督

   按照我国传统,大宅无一例外都是“坐北朝南”,卞宝第宅邸也同样如此,正门原先在丁家湾。1985年,《扬州园林品赏录》作者朱江先生,曾陪同海外返乡的卞氏后人寻访过,小松隐阁园林旧址尚存,遂由蒋家桥西行到丁家湾总厅内,小巷古朴,老屋依然。

   宅邸原占地面积约6000余平米,东始于广陵路195号(今消防队驻地),西至219号,南到小武城巷以北,北至今天的广陵路沿街。与路北的梅花书院隔街相望。主房四路并列,中间夹火巷两道。

东路住宅以花园为主,名“小松隠阁”,占地约1600多平方米,园内除山石鱼池、花木竹园、曲桥长廊外,院内有绿荫堂、凝香馆、松隐阁等厅堂楼阁,当年扬州的文人墨客常在此雅集。

   卞宝第外甥、扬州晚清名士陈重庆有诗记述:“兹园吾熟游,酩酊千百场;岂期四十载,重宴绿野堂。……忆坐松隠阁,春茗花瓷香;惟我最心契,对此称感伤。”

   现存建筑面积约 1000余平方米,南侧第一进楼毁于火,待恢复。北面两进二层楼房,“日”字型布局,面阔五间,进深七檩。楼之间以厢楼相串联。从整体格局看,此宅当是官宦人家所建。整治后的卞宝第故居,宽大宏畅,气势再现,将成为扬州古城文化游的一处重要节点。

   光绪十九年(1893)卞宝第积劳成疾逝世于故里,终年68岁。著有《闽峤輶轩录》、《卞制军政书》等,后人辑有《卞制军奏议》传世。

其二.周馥宅  

   周馥的扬州宅邸名为“小盘谷”,正门在丁家湾以南的大树巷,后门开在丁家湾。占地不大,幽曲多姿,美不胜收。

   周馥(18371921),字玉山。安徽建德(今东至)人。任李鸿章幕僚,因办事干练,深受李中堂器重。参与筹建北洋海军,开办海军学校等。1888年迁直隶按察使。马关签订后,自请免职。1899年复出,后署两江总督,旋又调任闽浙总督、两广总督。民国十年(1921)病逝于天津寓所。

   豪宅几路几进,正厅悬挂慈禧赠与“风清南服”的匾额,气象森严。背后的花园,峰危路险,苍岩探水,溪谷幽深,石径盘旋的园亭构景,步移景换,引人入胜。

   

   甲午战争失败,周馥引疾辞官,光绪二十三年(1897),“八月移寓丁家湾新屋”(《周馥日记》)。扬州自古文风腾蔚,满城书香,归隐林下的周馥努力践行他人生旅途中的另一宏愿,把这座“以小见大”奥妙无穷的城市山林,打造成子孙们徜徉书海、乐而忘倦的“盘谷”之乡。可惜的是,老爷子因忙于公务,在小盘谷内享受安逸舒畅并没有多少时日,便重返职场,民国十年(1921)遽然离世于天津寓所。著有《负喧闲语》、《玉山诗集》、《周悫慎公全集》存世。

其三.张亮基宅

   张亮基(18071871年), 字采臣,江苏徐州铜山人,道光举人。身处咸丰乱世,张多年督师剿匪,功勋卓著。累有升迁,直至云贵总督的高位。

   位于丁家湾20号,原有规模比现存的要大得多,占六亩多地。据我市房产专家赵立昌《旧宅萃珍 扬州名宅》一书记载:“东至包括今723所内西侧部分,西至丁家湾街,南至丁家湾20号一线,北近大树巷。”

   门楼对面原有照壁,已拆除不存。建筑七进,坐北朝南,由门厅、照厅、正厅、住宅、楼房等组成,现仅存门楼、正厅及附房。门楼砌筑讲究,门墙、门垛、门樘以及门樘内的腮墙,皆用磨砖清水砌筑到顶,是扬州少见的京城金柱式门楼。

   门楼前东西两侧墙上垛头整块砖雕完好,平浮雕“卍”字连绵不断,雕刻手法细腻,俗称 “万不断”;中间为深浮雕三羊开泰、五福祥云、麒麟昂首,情态各异。门樘两侧腮墙中置平浮砖雕,回纹框相围,樘内嵌水磨锦砖。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檩,抬梁式结构,前置船篷廊轩。故居正厅悬挂木匾,小篆体书法,“宁耐忍事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谦逊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置富贵、贫贱使之常变与渡外是养心第一法。”嘉庆九年(1804)扬州著名书法家邓石如写。

   同治十年(1871年),张亮基卒于扬州,著有《张惠肃公奏稿》4卷存世。

   张亮基宅第因变化较大,地盘逐年缩小,外貌又不亮眼,较少为人所知,现有其后人居住。

其四.张联桂宅

   张联桂宅第在扬州有两处,一处在木香巷5号,大门在南河下;一处在广陵路218号。前者称“春晖堂”,后者称“延禧堂”,又称“新公馆”。新公馆虽不在丁家湾,但与卞氏小松隐阁望衡对宇,仅隔一条左卫街而已。

   张联桂(18381897年),字丹叔,扬州江都人。光绪八年(1882)迁惠潮嘉道,调署粮道。因陈海防十二策,受清廷赏识,调任广西按察使、布政使,光绪十八年(1892)升授广西巡抚。

   延禧堂是张联桂后买的,张因病归里后居于此。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70余间,建筑面积1000余平米,由遗存东西两路和东北隅住宅一组及火巷、庭园等组成,1982年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延禧堂中“楠木厅”最为出彩,至少有100多年历史。整体建筑低于外地面,说明建筑存世时间较久。柱梁用料粗壮,抬梁式构架。扁作陀梁,雕琢并不繁复。正厅五间,硬山封檐,两侧山墙檐口以下青砖扁砌。大厅面阔17米多,进深9米多,面积160平方米左右。

   张联桂为官勤勉清正,在广西巡抚任上,他对待中法战争后的中越边界以及中日甲午战争等大是大非问题上,秉持保国卫疆、主战的态度和行为,后人公认的爱国疆吏。光绪二十年(1894)张联桂因病免职,归里养病。

   张联桂擅长诗词,有《问心斋学治杂录》、《延秋吟馆诗抄》、《延秋吟馆诗续抄》等著述传世。

   扬州宜居,由来已久;扬州富庶,尽人皆知。

   扬州旧城内不仅有众多盐商豪宅,耀人眼目;还有不少致仕官员的宅邸,也都气势轩昂,楚楚可观。把这些散落在各处的豪宅遗存串联在一起,向今人展示当年房产业主曾经的辉煌事迹,同时,又展现了扬州住宅文化的博大精深,利在当代,彪炳千秋!

   

龚平
传递文字,广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