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修禊:传唱经久不衰 锻造旅游名片

文摘   2024-08-31 07:47   江苏  


   

   扬州北郊的“水口”,保障河与城西壕堑交汇,是城区通往瘦西湖胜景的必经之地。向东,联系冶春的小秦淮,蜿蜒曲折,林木葱郁;向北,浩瀚的瘦西湖水面,碧波荡漾,水天一色。

  那里有座桥,早年是木桥,朱红色的桥栏,十分醒目,人称红桥。估计是人流太过拥挤,小木桥不堪重负,后来盐商出资,官员督造,改建成石拱桥,气势轩昂的横跨在水面上,桥上曾有一座过桥亭,“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照明镜中”,于是改红为虹,名声远溢。诸多私宅园林簇拥在虹桥的周围,碧波粼粼,华堂耸耸,举办雅集,此间最符合要求。

   旅游景点的打造,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色,亦有赖于文人墨客的颂扬赞美,扬州虹桥名扬四海,也不例外。康乾盛世,这里举办过无数次修禊,三次规模较大的,载入史册。有了每年春上的修禊活动,推波助澜,锦上添花,虹桥的好声誉被推向极致。

   顺治二年那场惊天动地的血与火的洗礼中,扬州元气大伤,然而,扬州似乎天生具有很强的自愈能力,没过几年,战争创伤逐渐敉平,黎民与当局的对立情绪趋向缓和,扬州城又渐渐显露出天高云淡、舞榭歌台、百业兴旺的升平景象。

   知识分子无愧是时代骄子,对政治气候的感触最为敏锐。当年,文人集会为朝廷所忌惮,谁人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就有人头落地的危险。康熙临朝,这种政治上的禁锢政策,稍稍有所松动,只要不干预时事,不议论朝政,文人可以自由结社集会了。这项“仁政”,或许跟新上台的康熙有关,他毕竟还是不满十岁的娃娃嘛,能有多少高超的执政手段,一时间放松控制,是可以理解的。

   这时,扬州来了一位山东籍官员,名叫王士禛,别看他官位不高,但他的诗名已闻名大江南北,是公认的清初诗坛神韵派的领军人物。

   康熙壬寅元年(1662年),王士祯不甘寂寞,邀请好友杜浚、张养重、邱象随、陈允衡、陈维崧,来到虹桥水边修禊,王率先垂范,写下《浣溪纱》词三阕。

   修禊,源自我国民间的一种古老习俗,即农历三月上旬“巳日”这一天,人们相约到水边沐浴、洗濯,借以除灾去邪,古俗称之为:“祓禊”。后文人饮酒赋诗的集会,也称为修禊

   与王士祯一起修禊的六位朋友,个个是饱学之士,满肚皮的学问。他们的官运不见得有多好,此时,他们大都是白衣秀士,腹中难免有些愤愤不平的牢骚和怨言。王士祯心绪最高,写下的诗歌意境深远,舒缓空灵。拿这阙《浣溪沙》来说,“绿杨城郭是扬州”一句,高度概括了瘦西湖的旖旎风光,几百年来,传唱不衰,和者不绝。

   孔尚任,生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号东塘,山东曲阜人,孔门后裔。

   康熙早期,国内还不太平,汉族士子对异族入主中原,存在极大的敌对情绪。但士子也要吃饭,还要有必需的精神生活。孔尚任先当上国子监博士,后又投身于淮河“抗洪抢险”。

   孔尚任对扬州浓厚的学术氛围非常感兴趣,他多次在扬州逗留,并以其高贵的身世、敏捷的文思和豪爽的为人,成为文人社交圈中的领军人物。康熙二十七年(1688),康熙决心全盘接受悠久博大的华夏文明,对汉族士子采取笼络怀柔的政策,以巩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统治地位。

   孔尚任绝顶聪明,对微妙变化的政治气候感觉灵敏。他在扬州期间,效仿前辈老乡王士祯,召集几十名志同道合的文人,于红桥举行修禊活动。

   政治剧《桃花扇》编写好了,各地争相上演。这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戏剧,确实感动了对旧王朝存有幻想的“遗民”。挪到北京上演,再次引起轰动。然而,孔尚任不久就为自己的政治幼稚病付出代价。康熙不愿看到一名小小的京官,竟然放肆地臧否国事。

   康熙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康熙心思缜密,康熙三十九年(1700),孔尚任突然被罢官,理由不详。很快,一代文豪、戏曲大师,在清政坛上彻底消失。

   乾隆朝,复任盐运使的卢见曾(雅雨),效仿前辈大佬,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也搞了一次修禊,地点仍在虹桥。

   卢见曾,字抱孙,号雅雨山人,山东德州人。他力主邀请文坛精英参加。郑板桥,诗书画三绝,名满天下,虽说年岁高了点,但他名望高呀,袁子才嘛,人才难得,知名度很高,虽说脾气古怪,但学问着实高。这老兄又正当盛年,来扬州熟门熟路,易如反掌!

   请柬发出,两位才子如约而至。才子见才子,虚情假意的寒暄是序曲,从前说过的丑话,藏着掖着。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客套话咋也说不完。

   

   袁子才、郑板桥各自赋诗,气氛融合,洽谈甚欢。卢雅雨知道自己的苦心策划有了满意收成,两名才子终于捐弃前嫌,走上惺惺相惜之路。

  卢见曾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崇尚风雅,喜欢混在文人堆里,诗酒流连。既然大家都赋诗,自己也不能甘于落后,稍作思考,七律诗四首便脱口而出,其中之一:“绿油春水木兰舟,步步亭台邀逗留。十里画图新阆苑,二分明月旧扬州。”,对仗工整,明白晓畅,是歌颂扬州的不朽名言。这一次修禊,参与人数多达七千余,后编就诗集三百多卷。

   在虹桥修禊中赞美过扬州的人,他们锦心绣口锻造的名句嘉言,已成为宣传扬州的一张张亮丽的名片,千古传唱,永世不衰!


龚平
传递文字,广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