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民国住宅的代表作

文摘   2024-08-08 08:45   江苏  

   扬州旧城一条狭窄的小巷深处,藏着一所毫不起眼的民居,因为它的主人姓汪,大家都称这幢宅院为汪氏小苑。

   小苑与嘉庆年间的盐业总商黄至筠的宅第个园相比,确实不算大,个园占地二万多平米,房屋建筑面积4140平方米,汪氏小苑“寒酸”得多,占地3000平方,建筑面积1580平方米,房屋大约只有个园的三分之一。汪氏小苑的主人汪竹铭来自安徽旌德,任扬州乙和祥盐号经理,因经营有方,家境富裕,买下位于地官第的一幢老宅,时间大约在清朝即将垮台的前夕。

   清末,盐业的辉煌时期早已过去,依赖盐业而繁荣的扬州,“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头脑清醒的汪竹铭从惨淡经营中感受到社会转型的必然,再在盐业的一棵树上吊死,肯定没有前途。他把继承发展家业,寄托在四个儿子身上,老大继续从事盐务,老二开始将眼光投向房地产,老三赴南京经营皮货,老四则从事最时尚,也最富有活力的金融业。在四名“富二代”的共同努力下,汪氏小苑,几经翻建,终于建成目前人们所看到的模样,此时,已进入民国初期。可以这样说,汪氏小苑是扬州最具特色的民国住宅,是同类建筑中的样板。

   总起来说,扬州的民国住宅有那些特点呢?

   第一,业主的成分多元化,不再仅限于归隐的官宦和暴富的盐商。他们中有钱庄经纪人、交通行业的实业家、布商、木材商……等等。这一现象说明,扬州的城市地位已从盐业为主导的经济大都市跌落下来,出现行业多元、百舸争流的局面。房产主面目的改变,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一个缩影。

   第二,“豪宅”规模今非昔比,那种占地宏敞、甲第连云、前宅后园的超豪华型的“城市山林”,不复再见,取而代之的是,纵横不过百步,娇小玲珑,略具山林意趣的住宅,如汪氏小苑、逸圃、怡庐、匏庐、蔚圃……而汪氏小苑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第三,内敛性愈加明显。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兵荒马乱,很不太平。盖房是为了享受,没必要大肆张扬,否则招来歹人袭击,得不偿失。汪氏小苑的外观质朴无华,与普通民宅毫无二致。

   第四,宅内装有多种防盗措施,暗房、暗阁、暗门、暗洞,防备不速之客突然造访。汪氏小苑书斋静瑞馆西北角置大橱柜,打开橱柜玻璃镜门,里面却是机关暗门一扇,通向逃生的窄巷,一旦发生祸灾,主人可以从容脱身。

   第五,渐现西化,随着时代的前进,外来建筑文化影响到扬州住宅,且不说已出现纯粹的洋房,传统民居中也涌现出西洋建筑的细枝末节。这一点上,汪氏小苑尤其明显,西洋彩色玻璃、五金配件、浴缸、瓷砖的运用,给那一时期的住宅抹上强烈的时代信息。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的扬州民居,完全不同于康乾盛世时的豪宅,虽然它的源头仍是具有扬州地方特色的建筑,几路几进,三间两厢一对合,但气势远不如从前,给人留下的印象也就不那么刺激了。譬如说花园,个园的四季假山构思精巧,使参观者耳目一新,而民国时期的扬州住宅,已难望昔日城市山林之项背,只能略加点缀,栽几棵花木,垒几块湖石,有点意思就算不错了。

   如风箱巷蔚圃,地盘狭小,盖房后已无伸展余地,只能在天井中做文章,湖石假山垒于前,贴壁半阁筑于后,体现出主人追求园林幽情的志趣。

   

   汪氏小苑属上乘之作,春晖室前庭、小苑春深、可栖迟等处园艺,因地制宜,活泼而富有变化,传承了扬州园林的多种手法,广受好评。再说宅第的规模,汪氏小苑是其中的“领军人物”,逸圃,匏庐等住宅的规模都不及它,然而,跟何园、个园比较,仍属“小儿科”。汪氏小苑中看不到“明三暗五”的显豁大堂,中路最大的澍德堂也不过三楹而已。个园花园中,正面有七楹的二层楼,左右抱住金山银山,气势无比,而汪氏小苑后花园中,全是平房,与前者不可同日而语。

   

   作上述比较,丝毫没有贬低小苑的存世价值,只是说,民国时期的扬州住宅切合那个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是历史烙在他们身上不可磨灭的印记。1937年后,日寇侵犯,扬州沦陷,大户人家纷纷逃到上海避难,扬州城内再也看不到谁家大兴土木,建房筑屋了。扬州的民国住宅写完了它的最后篇章,宣告结束。

   幸运的是,作为那个时期的住宅样板,汪氏小苑侥幸得以保留,基本完好的存留至今。2002年经修缮后,供来自五湖四海的旅游者观光游览。对传统建筑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与民国时期扬州民居的样板来个近距离接触,体味建筑文化的奥妙与深邃。


龚平
传递文字,广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