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修禊话梅村

文摘   2024-09-02 08:00   江苏  

 

   谁也没想到,康熙元年,扬州举行的一次文人雅集——虹桥修禊,竟然成为康乾盛世开端的标识事件。

   主持者是时任扬州推官的山东人王士禛,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因避雍正的讳,改名士祯,死后谥文简。那年,他年方28岁,是个“80后”,年轻有为,朝气蓬勃。

   清初政治很复杂,南方士子对异族统治,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抵抗。康熙即位后,为了强化统治,决定全面接受汉文化,松动管理文人的政策,把过去的血腥屠杀改为向士子们挥舞仕进的橄榄枝,胁迫有声望的汉族知识分子归顺大清。经历腥风血雨洗礼的扬州城,逐渐摆脱屠城后的颓势,文化活动趋于频繁,肥沃的传统文化土壤,又萌发出嫩绿的新芽。

   年轻的王推官,对“扬州十日”的悲剧,印象不深,对当局日渐松动的文艺政策,却非常敏感。不准文人结社的禁令悄悄被废除,康熙元年的首次虹桥修禊,仅六人参加,规模小,影响浅。后年的活动就不一样了,参加人众,创作的诗歌数量可观。王士祯率先垂范,写《冶春绝句》,“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等名句,广为传诵。文人们的诗酒觞咏,为歌舞升平的康乾盛世吹响了序曲。

   乾隆朝扬州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卷十中,对两次虹桥修禊活动作了详尽记述。列出参加人员,介绍他们的事迹,附载于后的五十多人名单,表述略显粗疏,只说是“修禊诸人及文简在扬州所与往来者”,他们之中,到底哪些人参加了具体的修禊活动,无法确认。譬如,清初执诗坛牛耳的前朝榜眼吴伟业(号梅村),即是一例。

   

   吴梅村曾是当时的一面旗帜,他被迫出仕清廷,是非功过,这里不予置评。曾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国立大学校长)的吴梅村,在顺治十七年至康熙四年(1660—1665)王任职扬州的五年中,与王士祯有过交往。当时,在小青年王士祯眼中,53岁的吴梅村已是幡然长者。王崇拜这位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的诗坛前辈,吴也不倚老卖老,对生气勃勃的晚辈,满腔热诚。他称忘年交小王是“吾友”,说“贻上在广陵,昼了公事,夜接词人”,风雅之极。王士祯认同前辈的评介,把这话写进《自撰年谱》,称“盖实录也”。

   吴梅村受王之邀,莅临扬州,有梅村赠王的词《水调歌头·题赠》为证:“三月莺花盛,十里小红楼。轻裘肥马,年少锦带佩吴钩。人道季心兄弟,还是翁归伯仲,谈笑擅风流。下马饮君酒,消尽古今愁。烧银烛,张筵宴,系兰舟,主人开阁,招我别墅好淹留。家有风亭水榭,伎奏玉丝金管,妙舞擘箜篌。二十四桥夜,明月满扬州。”时间与地点、主人盛情与客人愉悦,表述得一清二楚。吴梅村三月赴扬州,或涵盖“上巳日”在内,但仍无法据此断言,他参加了虹桥修禊。

   一向立言精准的丁家桐先生,在《当年修禊在红桥》文中,委婉表述:“虹桥修禊诸人,尚有冒襄、吴伟业、宋荦、宗鼎元、费密这样一批清初著名诗家,只是他们在哪一年、哪些人在红桥修禊,尚待进一步考证。”丁老言辞中肯,告诫后学,论史要言之有据,切忌主观臆测。

  

              


龚平
传递文字,广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