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谷山水曲桥胜

文摘   2024-07-29 08:12   江苏  

      

   小盘谷经修缮后重又对外开放,乘着初冬和煦的阳光,我再次漫步于这座以叠石著称的江南名园。

   按照“整旧如旧”原则整修过后的园子,格外清新,“以小见大”的园林风格,凸现眼前。或说,此园出自乾隆年间造园名家董道士之手,具有高险磅礴的特点。峰危路险,苍岩探水,溪谷幽深,石径盘旋的园亭构景,步移景换,引人入胜。来到亭园中央,一泓池水之上架设的通道,引起注意。这种典型的江南园林建桥手法,在小盘谷中体现得分外鲜明。

   小盘谷的叠石,惯称之为九狮图山,高低蜿蜒,颇具特色。叠石之美,大凡离不开水面,园林中,水体碧波荡漾,曲尽其妙,反衬出四周叠石的高超技艺。园林水面的精心布置,常称“理水”,池沼碧潭,溪水幽曲,模拟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冶园大师计成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造园的总体原则,落实到每一处园林,又必须布局妥帖,将假山峰峦、池水曲桥、洞岩步石等融为一体,手法不落窠臼,才能营造出上品来。

   园中有水,贯以小桥,构成流畅的游览线路,方便观赏与行走。一般说来,城市山林占地有限,模拟的“浮梁”,无须承担运输通航的重任,当然不必建造得高大宽敞。为了与厅堂轩榭等建筑相适应,桥面与岸等高或略低即可,在局促的水面之上,配置小巧玲珑、凌波而起的低桥,方显出空灵之美,在逼仄的视觉空间内,因地制宜的布置符合追求和谐的美学原理。小盘谷水榭向东通往假山,有一道曲桥,桥面贴近水面,桥尽入幽洞,别有洞天。人行在低桥,顿觉水面汪洋;而四周的建筑也显得形体高峻,产生尺度适宜的视觉效果。

   小盘谷是晚清重臣周馥的家园,它的建造,或许可以推前到较早的咸丰年间,曾任两淮盐运使的徐文达,是该园最初的主人。乾嘉年间,扬州如火如荼的叠石造园之风,根深蒂固,直到咸同两朝,扬州仍有不少园林佳构问世。在那些园林中,高超匠师们创作出许多经典作品,小盘谷内的那座曲板桥,即是一例。难怪园艺大师陈从周先生说,该园是扬州诸多园林中的上选作品。

   在狭窄的水面上,除了建造小桥以供通行,更简捷的方式是仅安放几块巨石,让行人跨步前行。这就是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的:“就水点其步石。”步石,供步行的石块之谓也,“若大若小,更有妙境”,巧妙的构思,又称“池上理山”,把山岩之趣挪到园林的秀水环境中,此乃“园中第一胜也”,

   在曲桥不远处,出山洞,通往北部花厅。池水中,几块山石,前后安置于其上,若断若续,如桥之设,巧妙形成一条水上通道。山崖间镌刻“水流云在”的匾额,烘托出四周辽阔悠远的意境。如此考虑,既避免架两座桥的简单重复,又增添园内构景的野趣。游人跨越在步石之上,仿佛来到山涧,脚下涧水淙淙,四周怪石嶙峋,山野之感油然矣!简洁明了的叠石造形,无矫揉造作之态,有出奇制胜之意,模拟自然,又胜于自然,令人佩服造园主人的手段高明。小盘谷的步石,陈从周先生赞之为:“尤能与自然相契合,实远胜架桥其上。”先生感叹:“可是此法,今日差不多已成绝响了。”不过,这种冶园方法,在扬州的经典园林中多有所见,如个园的夏山、卷石洞天入口处,佐证扬州园林“以叠石胜”,绝非虚言。

   不用说,踩步石过河,是不设栏杆的,否则野趣从何而来?那么,桥上该不该设栏杆,又该怎样设呢?回答这个问题,得从设计园林的初始意图着手。江南园林是中国士大夫享受生活的产物,他们不满足自然界的远山近水,想方设法要把自然美景引入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创造“壶天自春”的自在空间。唯一的方法是通过模拟、浓缩、借景等手段,在咫尺天地中架构盆景式的天然风光。

   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是江南风景的典型特征,略加考证可知,以往荒郊野外的小桥大多没有栏杆,或者只有一面,栏杆形式草率简陋。这倒并非故意所为,乃从实际需要出发。农村小桥系乡间小道的组成部分,肩挑重担的村民,走上两边设栏的小桥,多有不便,即便从安全考虑出发,仅设一面已足矣。源于自然的园林小桥,岂有与自然风光较劲的道理。有的园林,桥上设起高高的铸铁雕花护栏,明显是“西风东渐”的结果。园林改成大众观赏对象后,为保障游客安全,桥上增设栏杆,无可厚非。然而,作为经典园林的本真状态,桥栏一般都阙如。小盘谷内的曲桥,由三块平石板组合,无遮无栏,生动简约,保持了古朴苍劲的原始风貌。

              

龚平
传递文字,广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