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涤草堂:见证石涛曹寅“朋友圈”

文摘   2024-08-22 08:07   江苏  

  (大涤子草堂复建设计图)

岁月悠悠,流传下多少传奇佳话——

       清代画家石涛扬州故居——大涤草堂工程项目建筑主体正在建设推进,大涤草堂雏形初现,建成后将成为小秦淮河畔一道亮丽的风景。

   大涤草堂流传下了诸多传奇佳话,也见证了曹寅、石涛知己般的友谊。

   石涛(16421707)与曹寅(16581712),两人都是康熙年间活跃在文坛和书画界的著名文人,年岁虽相差16岁,但志趣相同,惺惺相惜。

大涤草堂

——石涛与曹寅交往频繁,是两人都在扬州的时候

 (扬州大东门外)

  石涛俗姓朱,名若极,法名原济,字石涛,号苦瓜和尚、大涤子等,原籍广西桂林。明靖江王朱亨嘉子。明亡后,隐姓埋名遁迹空门,大半生云游四方,晚年落籍扬州,直到谢世。

   康熙年间,石涛是名满江南画坛的大画师,曾多次受到康熙皇帝接见。而曹寅的地位同样也已很显赫,荣任主管两淮盐业的最高首长,才华横溢,赋诗、作画、写剧本样样皆能,且与江南文人广为交往,是享誉文坛的大学者。

   石涛与曹寅的交往,始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那一年,曹寅的父亲曹玺在江宁织造任上病逝,青年曹寅从京都南下,赶到金陵伺候病危的老父并料理丧事,大约在南京待了将近一年光景。此时,石涛也在江宁,并与当地一班文化名流过从甚密。其中有个叫杜岕(苍略)的,虽然年纪比石涛大20多岁,却是一名与石涛有交情的“江东布衣”。这位杜老先生跟曹寅也是忘年交。

  (松鹤隐居图) 

   石涛与曹寅交往频繁,是两人都在扬州的时候,扬州先春门外的大涤草堂,见证了两人真挚的友谊。

   康熙三十一年石涛离开京城,定居扬州,在先春门(大东门)外构筑大涤草堂居住,直至病逝于斯。同年,35岁的曹寅被钦点为江宁织造,在织造府四次接待康熙驻跸。从康熙四十三年始,他与任职苏州织造的大舅子李煦轮流兼任扬州巡盐御史的要职,往返于南京、仪征、苏州和扬州之间。

   众所周知,曹寅出身内务府包衣,先是康熙的“发小”,长大后成为心腹。他贵为织造府总管,还肩负着笼络江南士子的特殊使命。曹寅学识渊博,为人谦和,与江南文化人很能谈到一起,大画师石涛也在曹寅“朋友圈”之列。

石涛为清初画坛革新派的代表人物,强调画家要“借古以开今”,主张“门户自立”,反对一味“摹古”。他在大涤草堂与扬州八怪之一高翔相识,高翔十分崇尚石涛,时相往来,情谊深长,受益颇深,是石涛的挚友和忠实追随者。

   石涛创造的绘画艺术意境,对后来扬州八怪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历来有“石涛开扬州”“扬州画派(八怪)的先驱与开创者”之说。所画山水、人物、花卉等无不精妙,且能熔铸千古,自创一格。当时画坛主流派画家王原祁说:“大江以南当推石涛第一,余与石谷皆所不逮。”(钮琇《觚剩续编·树怪》)

   (松溪茅舍图)

   在北京时,石涛结识了辅国将军博尔都,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博尔都是清宗室,字问亭,别号东皋主人。博尔都身为贵胄,工书画,与王原祁、王石谷、查士标等画家过从甚密。博尔都家中收藏大量的名家书画,时常请石涛临摹后保存。石涛乔迁到扬州后,他与东皋主人的交往仍没有中断。

   石涛应博尔都之邀,临摹一幅明代仇英的《百美图》,石涛埋首在大涤草堂精心临摹,耗时颇多,可谓用心到了家。康熙四十年,博尔都得到石涛的摹本后,叙其缘由:“向随驾南巡,觅得仇实父《百美争艳图》,内宫中物也。余得时恐为本朝士大夫所妒,是以索清湘先生写之……临摹三载始成,比归我,即求在朝诸公题咏,无不赏识者。”

   石涛对自己的得意之作,满心喜欢。他还盛情邀请社会名流题跋。王士禛称:“石老无一怯笔,每逢巨幅,更有潇洒之趣”,曹寅的题跋则说:“此巨卷《百美图》,乃大涤子所制,今为问亭先生藏玩。己卯仲春,过白燕堂,始得一观,见是卷中人物山水、亭阁殿宇,风采可人,各各出其意表,令观者不忍释手,真石老得意笔也。于是乎跋其后。”

   曹寅这种亲密无间的口吻,不是知音不会这样说;不是对石涛的画风非常熟悉,不能说得如此到位。

知己

——石涛找到懂得“牛声一呼真妙解”的知音客

   (对牛弹琴图)

   曹寅在石涛画作上题额,远不止这一幅。如在石涛摹写的宋代缂丝作品《蓬莱仙境·肠谷东升》上,也留下了题字。石涛画毕题跋:“此卷乃宋内宫刻丝蓬莱仙境畅谷东升景象,外真天孙之枝也,虽一代画家亦不能摹写,余仿其大意,得此并报友人之索也。”

   得到石涛摹本后,博尔都邀清曹寅来共同观赏,并欣然命笔:“清湘先生所摹,更得笔墨点染之妙。”曹寅不仅题诗致贺,还写下一段话:“北宋刻丝,余所见者惟真定梁公珍藏团扇数本,小轴一二,今得览海山丈巨卷之一,更有石公摹写其意,可以并传于世也。宝之宝之。柳山寅并题。”

   最能说明石涛与曹寅的关系的,是那幅石涛晚年创作于大涤草堂的《对牛弹琴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画构图奇险,笔墨老到,意境突出,是石涛人物画中的杰作。

   “对牛弹琴”一词本是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但石涛自题“世上琴声尽说假,不如此牛听得真”的诗句,发出知音难遇的内心呼唤,他寄托于“牛声一呼真妙解”,是作者孤独落寞心境的真实反映。

   图面上部有大幅题字,排在最前面的是曹寅的一首长诗。

   (楝亭诗抄)

   诗云:“柳风扬扬白石磢,玄晏先生聘玄赏。何来致此觳觫群,三尺龙唇困鞅掌。麻姑海上栽黄竹,成连改制无声曲。仙宫岑寂愁再来,乌牸白牯俱不俗。莹角翘翘态益工,寝讹龁饲函真宫。朱弦弛縆大雅绝,筝秦世反称丝桐。桐君漆友应难解,金徽玉轸究何在。老颠宁为梁父吟,老革讵作雍门慨。此调不传听亦靡,刻画人牛聊复尔。一笑云山杜德机,闭门自觅终期子。”

   曹寅题诗《题朱赤霞对牛弹琴图》,收录于《楝亭诗钞》卷五。朱赤霞为曹寅好友、西席,因这层关系,朱也应该与石涛熟识。那么,这幅“对牛弹琴图”是朱赤霞画的吗?曹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给画作题诗的呢?

   据我市学者方晓伟解释,朱赤霞(朴仙)原籍滁州,是明朝万历年间福建巡抚朱运昌的后代。在家乡开设私塾,巧遇“江南司农曹公泊舟河下,闻其吟诵之声,慕而见之”,朱朴仙被曹寅聘为“西宾”,具体说,就是做曹顒、曹頫的家庭教师。

   朱赤霞把《对牛弹琴图》给曹寅鉴赏并求题跋时,并没有告诉这幅画是石涛画的。但是曹寅凭着对石涛艺术创作之风格的熟悉与了解,已经领悟了一二,所以才会在诗中说:“何来致此觳觫群”。

   “曹寅很懂作者在题材选择上的动机,是想寻找世上的知音,是想表达自己对当时满汉文化交融已经成为思想主潮的认同……曹寅表达自己肯定会成为画作者的知音,表达自己非常欣赏石涛孤迥特立的心胸,并将引为知己。”(方晓伟《曹寅评传》)

   石涛看到曹寅的题诗,心情激动,自不待言,欣然命笔:

   古人一事真豪爽,未对琴牛先绝赏。七弦未变共者谁,能使玄牛听鼓掌。一弦一弄非丝竹,柳枝竹枝唉乃曲。阳春白雪世所希,旧牯新犊羞称俗。()背藏头似不通,徵招角招非正官。有声欲说心中事,到底不爨此焦桐。牛声一呼真妙解,牛角岂无书卷在。世言不可侮牛口,琴声如何动牛慨。此时一扫不复弹,玄牛大笑有谁尔。牛也不写学人语,默默无闻大涤子。

   这位“默默无闻大涤子”欢声浪笑,终于找到了懂得“牛声一呼真妙解”的知音客!

【笔者手记】

  (山居赏秋图局部)

   居住在大涤草堂期间,是石涛绘画创作的高峰期,除了临摹名画外还创作了《山水花卉十二开》《后赤壁赋图轴》《松溪茅舍》《寒泉云深》《西樵苍翠》……等大量作品,欲知详情可参阅我市学者罗加岭撰写的《穿越时空 大涤草堂探源》一文。

   康熙四十六年秋冬,天不假年,石涛撇下了他心爱的绘画创作,病逝于扬州居所。他带着无限眷恋与隐痛走完了坎坷的人生之路。他的艺术道路,与他不平凡的生活境遇密切相关。晚年定居扬州,显而易见,扬州丰厚的文化底蕴对其绘画创作的影响极为深远。

 


龚平
传递文字,广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