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啸山庄第一联

文摘   2024-08-06 07:47   江苏  

   

   扬州旧城南河下花园巷,深藏着一所精美的园林建筑,名叫寄啸山庄,它的主人何芷舠,清同光时期曾任湖北汉黄德道兼江汉关监督。

   何芷舠出身豪门,其父何俊历任江苏布政使,署理江苏巡抚,是李鸿章的挚友。在显赫的家庭背景下,何芷舠仕途蒸蒸日上,成为湖北省的政坛要员。

   正直的何芷舠很想做一番事业,上对得起祖宗,下告慰于黎民。只是晚清朝廷腐败无能,在洋人的步步紧逼下,丧权辱国,奴颜婢膝。海关本该是国家的主权要地,可这时的江汉关,名义上由中国官员管辖,实际上却处处要看税务司洋人督察的颜色行事。中国海关缉查到走私案件,哪怕证据确凿,如果有洋人为靠山,事情照样不了了之。久而久之,何芷舠深知,这样的海关监督无异是傀儡玩偶,不如早日“回家卖红薯”。光绪九年(1883),他借口母亲年事已高,亟需儿子亲自照料,断然辞官返里,“浩然以归,时年四十有九,买宅扬州,购得吴氏片石山房旧址……”

   何芷舠家庭富裕,自己又在肥缺岗位上干了多年,要说手头没钱,老鬼才信。当然,他的财产是否都是“刮地皮”而来,那也不见得,晚清像他这样的官僚,亦官亦商,左右逢源,是普遍现象,不足为奇。何芷舠任职经济要害部门,谙熟怎样挣大钱的诀窍,对于被清政府认可的票盐之利,他不可能熟视无睹,洁身自好,袖手旁观。相反,他极有可能利用自身优势,轻车熟路,从中获得厚利。日积月累,盖一座“晚清第一园”的资金,便有了着落。

   寄啸山庄建于光绪九年,在汉口见惯了洋人生活的何芷舠,潜移默化受影响。别看他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小帽,一身中国式的陈旧打扮,内心受西洋风气侵染,接受西方物质文明成果,已从逐步适应转为自觉行为。打造扬州家园,他决心要建一座与传统宅院有别的现代豪宅。

   亭院的形式还是传统的好,毕竟受古国文明熏陶已久,小桥流水、花木扶疏的居住环境,适宜国人颐养天年。住宅不再按老套路盖成几路几进,那些老房子居住很憋气,一点不阳光。哪像西式洋楼,看着赏心悦目,住着舒适惬意。于是,有了卓然独立的“与归堂”,有了洋味十足的“玉绣楼”。

   寄啸山庄内,主园在西,复廊周绕,气势不凡。东园,可称别院,自成天地。厅堂楼阁间,少不了悬挂楹联,以增添园内的文化气息。眼下我们见到的楹联,有的仅是赞美园景,有的移自他处,内容与山庄无涉。唯有悬挂在船厅廊下的那幅楹联,既是当年扬州名士撰写,内容又切合主人“寄傲”“舒啸”的情怀,称它是园内第一联,并不为过。

   “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东阁赏梅,寄傲吟月;浮槎为家,舒啸赏花,岂不是快意人生。这样的意趣,正是何芷舠所追求的!船厅四壁皆为明窗,身置其中,四时花卉,尽收眼底。为了烘托船厅漂浮在碧波荡漾水面上的意境,四周花街图案,作水光粼粼的波纹状,别具匠心。整个设计构思,寓意深刻:从官场上急流勇退,并不是真实意愿,俺何芷舠不甘沉沦,永远要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应该说,这种百折不挠的进取心,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楹联的高迈旨趣,配上李毓如龙飞凤舞的行楷,形象鲜明,引人注目。

   李毓如,大名李钟豫,江都(扬州)人,一目失明,自嘲是“了然先生”。自幼随宦游的父亲在京畿地区生活,青年时期,以捐班入仕,当一名户部小官僚。李的一笔字呱呱叫,很受尚书那桐赏识,尚书提议由他为颐和园佛香阁题写匾额。字果然写得平和敦厚,精气神俱足,颇具佛家意蕴。慈禧看了乐意,赏给他价格不菲的珍宝。李毓如受宠若惊,特意刻了方“恭书佛香阁匾额”的闲章,凡写就重要书画作品,就在作品右上角钤上这枚印章,骄矜自负的神色,跃然纸上。

   李毓如是京师名士,与名伶过从甚密,许多著名新编京剧段子,都是他经手改编的。他当过李万春学画的启蒙老师,为李在艺术上的发展起到催化作用。李毓如的书法,享誉京师,京剧名家谭鑫培称赞:“五爷真写得好。”他画的几幅折枝花卉图,刊印成笺纸,被鲁迅、郑振铎选入《北平笺谱》。

   我们无法知晓何芷舠是怎样请李毓如撰写这幅楹联的,猜想上去,何托人带话,请这位扬州老乡题联,暗示笔润相当可观。而李名士呢,一口允诺,替家乡父老出力,义不容辞嘛,何况还有穷名士急需的大笔钞票进账。一拍即合的结果,这幅名联就问世了,100多年来居然安然无恙,一直幸运保存到今天。

       


龚平
传递文字,广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