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园楹联诉心声

文摘   2024-08-21 06:49   江苏  


   

   何园早年大门位于花园巷,正面朝南,门牌18号。进门后是宽敞的院落,西首有一栋大宅,结构系中式,肥梁胖柱,材料为名贵的上等楠木。四周外沿一改传统的封闭围合形式,采取通透明亮的玻璃墙面,古板、压抑、沉闷的氛围一扫而去,充溢着明快、开放的气息。这幢大宅,扬州人称之为楠木厅。

   厅前廊檐下,悬挂一副对联:“退士一生藜苋食;散人万里江湖天”,撰联人是晚清诗人、书法家何绍基。关于这幅对联,历来的文字介绍语焉不详,有的园林解说词中,干脆避而不谈。《古今扬州楹联选注》对这副楹联加了按语:“何绍基于清同治年间来扬州,与盐运使方濬颐相唱和,逝于同治十二年(1873),而何园初建于光绪九年(1883),何绍基早已去世,故此联为别处移来。”话直白明了,似乎此联与何家没有多大关系。

   如果仔细考证,事情怕没这么简单。何绍基与寄啸山庄的主人同姓,这倒或许是巧合。何绍基是湖南人,而何芷舠的祖籍在安徽望江,两者相距甚远,只能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不大可能是直系亲属。

   何绍基(1799-1873),大何芷舠36岁,不属同辈,他比何芷舠的父亲何俊(1797~1858)小两岁,他俩才是同时代的人。何俊跨入仕途的时间略早于何绍基,两人先后成为翰林。何俊在咸丰年间任江苏布政使,调两淮盐运使(未到任),而在这一时期何绍基也生活在江苏,曾主持扬州、苏州书局。可能的情况是,两位翰林有过交往,这副对联是何绍基给何俊的宅院题写的。何芷舠也很喜欢这副情致散淡的联语,并一直保存着父执何绍基先生的墨宝。

   何芷舠49岁的那年,辞官回乡,在扬州购买双槐园旧址,兴建后来被命名为寄啸山庄的豪宅时,把这副家藏的旧联悬挂在主厅最前沿,同园内其他新添的楹联一样,表明自己归隐江湖的傲岸志向。

   作为从官场上急流勇退的何芷舠,在扬州大兴土木,营造安度晚年的豪宅,不可能从别人家移用一副对联,这既不合情理,更有失豪门的体面。合乎情理的解释是:“别处”是自家别处的宅院。因为对此联情有独钟,挪到新建的住宅中继续使用。

   何芷舠辞官前任湖北汉黄德道兼江汉关监督,是公认的肥缺。何正当中年,辞别官场,回家“卖红薯”,其主要原因是他对腐败无能的清廷已失去信心。

 (何园鸟瞰图)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国家主权大都沦丧,万事仰承洋大人的鼻息。海关本是掌管国家权利的重要机关,但此时海关官员已成为洋人任意摆布的傀儡。富有爱国正义感的何大人,一方面感叹朝廷的昏庸,另一方面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极力维护国家主权,与海关内的洋人,从容周旋。然而,个人的力量毕竟单薄,过分与洋人顶撞,不符合朝廷对洋人惟命是从的要求。唯一的办法,只有逃离是非之地,挂冠归隐。

   家藏的那副何绍基撰写的旧联,语意与何芷舠归隐的心情吻合。挂将出来,让每一位来客进门后第一眼就能看到它,“司令何须细打听”,园主的告白已昭然若揭。这是我国有骨气的知识分子的高明之处,情绪的表露用一种文雅又比较隐晦的方式。

   此联用典不深奥,现代人单看字面,都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退士、散人,说得都是隐居之士;“一生藜苋食”是借喻,虽然离开了官场的花花世界,淡泊名利,粗茶淡饭,倒也安之若素,甘之如饴。人在江湖,但并没有浑浑噩噩,糊里糊涂混日子,“江湖常有庙廊忧”,整天心系的仍是国家存亡、民族安危的大事。高迈的气概和情怀,与一味的个人伤感、颓废,自然能比出高下来。此联与悬挂在船厅廊下的那副楹联“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都表明园主傲岸不群、忧国忧民的心绪,可谓互为呼应。

   

   何绍基出生在湖南道州,幼年家境贫寒。8岁随母入京,早年是阮元程恩泽门生。18岁应京兆试,道光十六年(1836)丙辰恩科二甲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充福建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官。咸丰二年(1852)任四川学政。何禀性耿直,因条陈时务得罪权贵,被斥为肆意妄言,受谗言所害,降官调职,直至辞官。后期讲学授徒,游历河山,四海为家,晚年曾主持过扬州书局。传世的主要著述是《东洲草堂诗钞》、《东洲草堂文钞》,较翔实的记录下他不平凡的一生。

   何绍基的书法成就很高。颜欧赵柳各体书融于一炉,自成一家,草书尤为擅长。有人称赞他的书法是有清二百年以来第一人,他自己在总结一生的学书经历时曾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晚年何绍基的书法已臻炉火纯青,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济南大明湖历下亭楹联杜甫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即为他所书。

 

 


龚平
传递文字,广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