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小儿、吃啥吐啥

文摘   健康医疗   2024-12-23 21:35   广东  



小儿呕吐腹痛腹泻伴随发烧是临床中非常常见的病,用现代医学的说法,大多数应该是诺如病毒感染,该病多发于每年10月到次年3月。


临床症状一般以轻症为主,最常见症状是呕吐与腹泻,成年人感染后多以腹泻表现,儿童感染后以呕吐为主,部分患者表现为恶心、头痛、发热(低烧)、畏寒和肌肉酸痛等症状。个别感染者会出现腹泻不严重或没有腹泻,但会出现较为明显的腹痛症状,以脐周剑突下为主。




诺如病毒传染性强。主要传播途径包括人传人、经食物和经水传播。比如直接或间接接触了带有病毒的粪便、呕吐物,或是接触了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水以及其他物体。


西医的治疗方式多以对症治疗为主,例如发烧就退烧,腹泻就止泻,呕吐就止吐,对于健康的成年人,感染 1~3 天后能好转。对于儿童、老人和有慢性病的人,症状可能会加重,持续时间也可能更长 。


中医角度发烧伴随呕吐腹泻,一般太阳病多发。例如葛根汤类方,津热聚表不得汗出,迫于胃肠则泻或者呕,治疗方法解表即可。解表,津热得以表散则津液重新分布重复则呕止泻停。


少阳病亦有,邪热干于肠胃,则腹痛下利呕吐,不得下不得汗不得吐,只能和之,即黄芩汤类方。


厥阴病之黄连汤、六物黄芩汤亦发;


少阴病之白通加猪胆汁汤亦发;


太阴病之四逆汤类(合并有表,但是急当救里,或者阴寒凝盛迫阳外出,则呕、利烧)。


阳明病亦有发热呕利,例猪苓汤证,此热为饮热不为表热,呕为饮热上逆,利为饮热迫肠,故条文所称: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又有“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故六经皆有呕利热,临床治疗患者发热呕吐腹痛下利当先辨六经,继辨八纲方证。


今天分享探讨的案例为一呕吐发热小患者,12月以来该类患者较多,故举此例。

该患儿为河南南阳人士,由于张仲景先师是南阳人,我先生亦是河南南阳人,所以我对南阳感情很深,对南阳人也感亲切。

这个孩子看起来白白胖胖,其实疾病缠身。自从2024年年初,易外感,反反复复形成了慢性鼻炎,荨麻疹湿疹也随影而行。我断断续续与荆防柴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小柴胡加荆蒡银豆等湿疹痊愈、鼻炎好转。

今次发病因为发烧呕吐求诊于我。


李左,男,3岁,11月20日就诊。

昨晚半夜发热,无处理,现发热,疲倦乏力,流黄涕,打喷嚏,轻微鼻塞,胃口欠佳,口干口气,昨晚10点呕吐一次食物残渣,现恶心欲呕,大便正常,无诉腹痛,小便正常,昨晚哭闹,无异常盗汗。


脉浮滑细数,舌尖红,苔白腻。


辨析:患者发热,打喷嚏鼻塞,流鼻涕,脉浮当有表即太阳。

纳呆,口干,心烦哭闹,舌尖红,脉细当为少阳,津液已不足,正气退于半表半里之间。


苔白腻,黄鼻涕,脉滑当为痰饮。


津热聚于体表则发热,迫于胃脘则呕吐,津液已亏,不得汗,不得下,不能吐,只得和,痰饮化热,当和而清之,当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加减。


处方苏叶  黄芩  白芍  陈皮  竹茹  大枣  炙甘草  生姜

1剂,退热。


但是患儿出现呕吐不止,吃饭下去立马吐,随吃随吐,不留分毫。


加号再诊。

11月21日,李左二诊。

幼儿服药后退烧,现疲倦乏力,心情烦躁,胃口欠佳,进食后恶心呕吐,旋吃旋吐,呕吐食物残渣,口干,喝水不吐,昨日至今无大便,无诉腹痛,小便正常,睡眠一般,自汗盗汗不大。


脉左寸关浮滑尺细。舌尖红,苔白腻,底少淤。


辨析:患儿现无发热恶寒体痛等表证,现呕吐,病位集中于里,旋吃旋吐,为胃不受纳,口干,饮水不吐,故并非水逆呕吐,并非五苓散证,即无水逆,为何旋吃旋吐?原因当为胃脘中焦痞结,胃气不降,既无水饮,有无食毒?患者并无腹痛,故患者并无食毒,故非大黄甘草汤证。


患者口干,并非朝食暮吐,故非胃反之脾胃虚寒证。


故该呕吐当为上热下寒之寒格证,因为上热下寒,中焦痞结,故不得纳食以及通降,随食随吐,患者虽无下利,但是纳呆,疲倦乏力,苔腻亦为胃虚寒之象。并不一定见利。


患者初期为表半热夹饮,呕吐发热,和而清之,表证得解,但因呕吐伤胃,热聚于上,胃虚寒阻于下,故生寒格,食入即吐。


临床中,疾病变化快,该种情况屡见不鲜。


例如小孩刚开始发烧,哪怕治疗再正确,退烧后每个人原本体质不同,都会有不同的症状。有的人会拉肚子,有的人会咳嗽,有的人会胃口差,这是因为每个人人体体质以及原本机能抑或三毒兼夹不同,故疾病转归不同。


又例如麻黄汤证,哪怕正确汗法有可能转入桂枝汤证,有可能转入桂枝新加汤证,有可能转入麻杏石甘汤证,也有可能转入小柴胡汤证,治法当方随证转,随机应变即可。


故方用干姜黄芩黄连汤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伤寒论》359条


处方:黄连  黄芩  干姜  党参   炙甘草   枇杷叶,2剂。


1天后回访,患儿欲食,无旋吃旋吐,但是吃多后仍呕吐,4日后再回访,患儿2天前即服药后痊愈。


方证鉴别: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厥阴寒格吐逆者,阴格于内,拒阳于外而为吐,用芩、连大苦,泄去阳热,而以干姜为之向导,开通阴寒。但误吐亡阳,误下亡阴,中州之气索然矣,故必以人参补中,俾胃阳得转,并可助干姜之辛,冲开阴格而吐止。

--《绛雪园古方选注》


我之思考:无半夏、生姜,故无肠鸣,饮不重,并无缓冲,上下格拒并无衔接。故食入即吐。


五苓散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


我之思考:胃内(或其他体腔内)停水,气上冲。或伴有表证;口渴及小便不利,气上冲而呕吐;口吐涎沫,剧烈头痛或眩晕,或者心下痞硬。


半夏泻心汤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149条


我之思考:方中黄连、黄芩二者相协治心下气痞热痞,半夏、干姜解胃内停水,治心下水随气上冲之呕吐;人参、甘草、大枣调和诸药。诸药相伍,逐心下之热邪与水邪,除心下痞硬。


生姜泻心汤

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之量,加生姜;有嗳气、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主嗳气、食臭及腹中雷鸣 胃肠内发酵过盛所致之下利。


甘草泻心汤

即半夏泻心汤增加甘草之量。治半夏泻心汤证,腹中雷鸣,引起完谷不化之下利,或虽无下利,但自觉心烦不安,心情不佳者。甘草缓和急迫,故善除心烦,安定情绪。


黄连汤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伤寒论》173条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相似,即加桂枝取代黄芩,原方黄连较人参量多,黄连多者用于上热重及腹痛,胃中有寒而加桂枝协同干姜温胃。治腹痛,下利,呕吐,心烦,上冲者,或有发热者。

(全文完)



郑重声明:本文为中医经方学术交流,请勿套方使用,否则后果自负!!!


经方刘孟薇
研悉国医经典,弘扬国医文化,崇尚古今医家,做最纯粹的中医经方传承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