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薇医生解读名家医案第二十二期:张志民之产妇风湿关节痛案

文摘   健康医疗   2024-12-12 21:20   广东  


读古人医案,常有覆杯而愈,效若桴鼓之描述,一经临证乃深信经方竟有神奇功效,由此领悟伤寒六经之法,统病机而执万病之牛耳,则患病无所遁形,病可以有千种万种,但病机则不出六经八纲之范畴,正是《内经》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的明训。执简驭繁,万病一理,临证之际,不必在命名上钻牛角尖,不单不考虑西医的病名,就连中医的病名也无需深究,胸中不存一丝先入为主的偏见,头脑空明灵动,据四诊八纲以识主证,析症候以明病机,如此虽不能尽愈诸疾,孰可见病知源,少犯错误。仲景学说是中医学活的灵魂,也是破解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难症痼疾,师法仲景 是我一生的座右铭,愿与青年中医共勉。
--李可


案例:

患者女性,三十四岁,产后半月,体胖面白,乳汁稀薄,哺乳婴儿亦胖而白嫩。大便烂,日行二、三次;小便少,胃纳尚可,全身关节酸楚,肌肉触痛,时时汗出。南风时,关节及肌肉痛稍减;东北风及下雨时,则痛转重,转辗反侧而不能安卧。舌质淡,苔白润滑,脉浮弦而重按无力。


我之辨析

患者关节酸楚,时时汗出,脉浮,受风寒或者阴雨天气而加重,此为津液汇聚于表欲以汗解,故时时汗出,而时时汗出却表不解,精怯而邪留。外界风寒加临人身,人体正气欲抗邪外出,限于自身良能而不能,津液汇聚于表且夹杂水湿压迫体表,故全身关节酸楚疼痛,此当有表;


而水湿有何证据?乳汁稀薄(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关节酸、舌白润滑、脉弦(半、胁腹痛、筋脉拘急,痉、寒、水)皆为一派水湿水饮之象,而水饮不等于太阴,水饮表、里、半皆可见,而本案,水饮留于关节肌肉之间,故可说该案患者表证夹湿。


而该案患者表证为太阳抑或少阴?所谓太阳,当为表阳热证,或为表阳热实如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或为表阳热虚证,如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等等;太阳病是在表的人体机能太过的病证反应,患病机体即有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反应;而少阴证是表阴寒证,即为表阴寒实证如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或为表阴寒虚证,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少阴病为人体在表的机能不及的病证反应,或者说是人体欲蓄热以解表汗出而不能的一种疾病状态,故患者为恶寒无热(非体温计温度升高)


回到该案,患者时时汗出而无发热,脉浮而乏力,舌淡(津血虚),身体关节疼痛重,风寒天气以及阴雨天气加重,病症在表并无热象,此为一派阳气不足之象,阳气者,柔则养筋,寒湿盘踞于关节之间,阳气不足,无力抗邪外出,也无力温煦关节肌肉,时时汗出也为阳不固密,此在表之病位为一派不及沉衰之象,故当辨为少阴。


而在里之病位,并未见呕,故无少阳;亦未见渴,故未见阳明;患者大便一日两三次烂,此为里之水饮乎?当为太阴?但是案中又见患者纳可,故患者胃虚不甚,故患者大便烂并非胃虚不得收摄水液之水利,胃虚既不甚,为何大便烂?回顾该案,患者又见小便少,故可知大小便异常为水湿分化不利的结果。


水湿郁于体表,不得分化则小便少;机体阳气不足,不得温化膀胱导致则小便少;且患者未见肌肉拘急。难以屈伸,故小便少并非津液丧失导致;故患者水湿盛,阳不化气,小溲不利,水分走于大肠,故大便稀烂,治当温阳解表则小便利,大便实,桂、附即可,无需温胃化饮,也无需苓、术之辈,故患者并无太阴之证。故患者辨六经当为少阴,治法当温阳解表,方用桂枝汤加附子汤类方。


患者无肢体拘挛,阴分不亏,且在表之寒湿重,无需芍药敛阴,因芍药酸寒也碍寒湿之温化,湿与水郁于体表,宜速发汗治之,故去芍药,且患者身痛重,表兼湿,故加大桂枝、附子量使病之势走于外,此即桂枝附子汤。


方用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伤寒论》174条


胡希恕先生关于桂枝附子汤(录音整理):

这个“风湿”啊,也属于在表之证。他这个病一开始,也类似伤寒、无汗。那么到“八九日”的时候,这个“风湿相搏”这个证候才明显发作。这个所谓风湿啊,那么这个人呐,平时有湿,如果感冒,这个风湿,两方面结合起来,他就得这种这个风湿证,那么这一个病呢,他不像这个伤寒病那个太阳伤寒那个疼法,这个疼的相当的重。所以他“身体疼烦”,疼而且还烦。那么疼得那个程度啊,以至于不能自转侧。一碰他疼啊,“不呕”,那么说明里头没有停饮;“不渴”,啊,这就说明里头没有热;这就是说是没有少阳证,没有阳明证。这个脉呢?浮虚而涩。虽然浮,这个虚和实是对待的。脉虚我们按这个脉呀,一点没有力量,那么这个涩是主于这个血少啊;这个脉这样子,虽然是表证,他陷于阴虚证了,啊,就是阴证的虚证了。所以他把不能只是用桂枝汤,他用桂枝附子汤。那么附子这个药,咱们讲过,啊,它起亢奋作用。咱们后世说它回阳呀,它也不光只是回阳,凡是机能沉衰,啊,那么这个附子这个药啊,都能够起亢奋作用,恢复机能,这是一;第二点,这个附子这个药啊,它是个温热药啊,那么它去寒湿。所以你看那个《本草》上就有了,它是“去节痹”,去痹就是疼啊,啊,治这个“风湿拘挛”,就是不得屈伸,这个附子有这个作用的。那么这一个方剂里桂枝附子都加重。这桂枝药也可通利关节呀,啊。咱们这个表证的身疼痛,也就是有桂枝作用。


《医宗金鉴》程知曰:湿与风相抟,流入关节,身疼极重,而无头痛,呕,渴等证,脉浮虚者风也,涩者寒湿也。风在表者,散以桂、甘之辛甘。湿在经者,逐以附子之辛热。姜、枣辛甘,行营卫,通津液,以和表。盖阳虚则湿不行,温经助阳散湿,多藉附子之大力也。


《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大塚敬节:桂枝附子汤

风湿相搏-外邪之风,与其人从前固有之湿(水毒)互相搏击。

脉浮虚而涩指脉象浮、无力、涩滞。涩,为滑的反面。浮,意味着病居于表,虚而涩,意味着里虚。据此可知,为邪气跨及表与里的状态。


鉴别方证:

桂枝加附子汤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伤寒论》20条


段治钧先生释:太阳病,本桂枝汤证,医误以麻黄汤大发其汗,遂使汗漏不止,其人恶风,亦不全是表不解,乃大汗致虚,已有去阳入阴之象。小便难,为津液亡失的结果。四肢微急,难于屈伸,亦因津液大量亡失,血气不充于四末,而致筋肉营养失调的表现,此虽外证未罢,但已陷入少阴,故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聂惠民先生释:《医学入门》说:“小便难者,出不快也”盖以“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此证汗漏则液脱,阳虚又不能施化,故见小便难;而又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辨证焦点在于“汗出遂漏不止”仲景不急于滋阴液而先固阳气。因固阳即所以摄阴,阴不走泄则津液自复,让人耐人寻味。


我之感悟汗漏不止,阴液不足,小便难,四肢拘急,芍药滋阴液,附子固阳气


桂枝去桂加白术汤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去桂加白术汤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术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伤寒论》174条


《皇汉医学》汤本求真:本方与桂枝附子汤异,无桂枝,故无上冲之侯,有术,以有小便自利证。小便自利,即为尿利过多,肠内枯燥以致大便难也。故东洞翁谓本方之定义治桂枝附子汤证而大便难,小便自利,无上冲证者。尾台氏曰:小便自利者,谓犹不禁也。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炙草 生姜 大枣 附子 白术

    桂枝附子汤证,而小便利大便硬。此津液大伤,湿气不去,宜于桂枝附子汤去桂枝之疏泄小便,加白术以培土气之津液。因津液即是湿气,湿气即是津液,去湿必须养阴,而后湿去。湿气之去,全要气行,津伤则气不行,湿气故不能去也。


我之感悟此为太阴少阴合病,津液大伤,故不得以桂枝利小便且发汗(小便数者不可发汗)需利废水,强壮脾胃,恢复收摄水液功能,即附子与白术搭配,废水去,津液回,阳气充,身痛痊


甘草附子汤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伤寒论》175条


段治钧先生按:

本条论治也是风湿相搏。与桂枝附子汤证相比,疼痛的证情有区别:桂枝附子汤为“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以肌表疼痛重为主要表现。本方证是“骨节疼烦”,主要表现在关节疼重的程度上,较上深了一些,并且其疼痛是牵掣性疼痛,以致不能屈伸;“近之则痛剧”,是指疼痛较甚,害怕别人靠近自己,乃心理上产生的恐惧感,疼痛程度较上方证为重。与桂枝附子汤证相比,虽仍在表但脉已经虚涩,病由阳入阴已显其端倪。本方证则“汗出、恶风”而病在表,但“不欲去衣”又说明恶寒重,阴证已俱;另外本方证还有气上冲,故“小便不利”;里有微饮,故“短气”本条甘草为君,疼痛重也急迫重。


唐容川:风湿相搏之病,见证较剧者,用药又宜较缓。风湿相搏,业已深入,其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此风、寒、湿三气之邪阻遏正气,不令宣通之象也。汗出气短,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卫气、荣气、三焦之气俱病,总由于坎中亢阳之气失职也。务使阳回气暖而经脉柔和,阴气得煦而水泉流动矣。以甘草附子汤主之。


此一节,承上节言风湿相搏,病尚浅者利在速去,深入者妙在缓攻,恐前方附子三枚过多,其性猛急,筋节未必骤开,风湿未必遽走,徒使大汗出而邪不尽耳,故减去一枚,并去姜、枣,而以甘草为君,欲其缓也。


王晋三云:甘草附子汤,两表两里之偶药,风淫于表,湿流关节,治宜两顾。白术、附子顾里胜湿,桂枝、甘草顾表胜风。独以甘草冠其名者,病深关节,义在缓而行之。若驱之太急,风去而湿仍留,反遗后患矣。


我之感悟甘草附子汤,骨节疼痛重,表邪重,里湿重,桂枝四两,一来降冲,二来止痛。附子二枚,量少,缘为风湿深入关节,需缓除,如附子量大,发汗力峻,风气去多,湿气去缓,身痛不除,取《金匮要略》之意: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原医案:

患者女性,34岁。1978年10月26日初诊。产后半月,体胖面白,乳汁稀薄,哺乳婴儿亦胖而白嫩。大便烂,日行二三次,小便少,臂纳尚可,全身关节酸楚,肌肉触痛,时时汗出。南风时,关节及肌肉痛稍减;东北风及下雨时,则痛转重,转辗反侧而不能安卧。舌质淡,苔白润滑,脉浮弦而重按无力。患者向来健康,病得于产期用电风扇。脉证属典型之桂枝附子汤证。但粤人惯于饮凉茶丽畏挂附。一成而患者不拟服之。余再三劝说,始同意试服下方:

桂枝12克 制附子15克 炙甘草9克 生姜9克 红枣10克。2剂。

二诊:第三日,患者丈夫来告:服药后关节及肌肉痛减大半,昨夜冷空气南下仍安卧甚舒。河余能停药否?余告以须服原方5剂,他欣然而去,未再来诊。(全国名中医-张志民医案)


(全文完)



郑重声明:本文为中医经方学术交流,请勿套方使用,否则后果自负!!!



(全文完)

经方刘孟薇
研悉国医经典,弘扬国医文化,崇尚古今医家,做最纯粹的中医经方传承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