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咳嗽这个疾病发生,不仅仅关乎于肺,更关乎于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治疗咳嗽的中药和处方良多,但是辨证不易,如果见到咳嗽就堆砌止咳药,可能一半以上咳嗽都不会奏效,正所谓“见咳休止咳,见血休止血,明得此中趣,方为医中杰”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金匮要略》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金匮要略》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子半升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金匮要略》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162条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伤寒论》397条
我之思考
支原体肺炎一般的治疗疗程为14~21天,患者自疗程起的三周之后,如果体温正常,咳嗽缓解或明显减轻,胸部X光检查无异常,或者感染病灶绝大部分吸收,可判断为康复。
该患儿咳嗽剧烈,伴随胸痛,病情较重,如果西医治疗可能十四天也不止,因为临床上很多支原体肺炎相对较轻患者找我就诊前依然咳嗽一两个月不愈,阿奇霉素、抗过敏药、雾化、解痉止咳药等用后反复发作,才来找我治疗。而且大部分患者咳嗽病情程度和这个小患者不可同日而语,这个小患者咳嗽之猛烈让人闻风丧胆,治疗难度更高。
该患者发病急,发病重,中医角度应属悬饮。
《金匮要略》有云: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该患者发病至痊愈,纯经方治疗用时约14天,虽然时长不算长,但是我复盘该案,仍觉不满意。更觉除了平时反复研读经典外,临证应更加丝丝入扣,治疗过程我觉得不满意在二诊。
一诊患者已经见效,二诊因表证不解,饮热迫肺,直接应用厚朴麻黄汤即可,但是有个问题存在,在治疗急性病中,我的风格一般就是大刀阔斧,平时我治疗咳喘病人一般两三剂都有显效,所以在该案中二诊效果有但是不大,我将心不稳,没有守治疗之大法,本应继续解表化饮降气,却惑于咽痛汗多,重在清热,结果三诊咳嗽无减,肺炎形势仍急,甚至胸痛,同道人应该都清楚,这种程度的咳嗽应该肺部已经病变,如再不精准打击疾病,病情可能继续发展,甚至形成中重度肺炎或者病变,西医治疗也是糖皮质激素为主,也感掣手,幸而拨乱反正,及时用厚朴麻黄汤后,患者咳嗽减轻,四诊后抽丝剥茧,根据阴阳寒热之机转,解表清热为主,化饮降气为辅,患者病情好转,后如斩关夺隘,一举得胜。
而有些同行可能说,二诊就应该用麻杏石甘汤,其实不可,二诊用麦门冬加小柴胡后患者咳嗽上肢颤抖,胸闷胸痛。可知饮重,郁于胸膈之间,流窜于四肢,且不口渴,此为饮郁化热,饮重;如直接麻杏石甘汤(该方解表清热重,兼化痰降气),不能解决饮郁状态,该方清热力宏,苦寒伤阳,寒则生饮,冰遏凝伏,胸膈之饮结更深,病更难解,而三诊用厚朴麻黄汤,咳嗽减,上肢颤抖消失,大便略溏(腐秽当去)也验证我三诊处方是正确的,而四诊饮减,热重(鼻衄)方随证转即可。
而临床中,尤其是急性病,患者寒热变化很快,例如伤寒中,麻桂类方汗出后可能化热,可转为白虎汤或者承气汤,汗多伤阳可转为四逆辈,正常汗出病不尽解转为少阳小柴胡类方也是常见病情之机转,寒热阴阳机转很正常,条文描述见于《伤寒论》一些章节,诸位且看《伤寒论》之厥阴篇,341条: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其后必便脓血。
故可知阴阳之转化,阴盛转阳,阳盛也可转阴;
也又如18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此为体内湿与热的多寡而为太阴抑或阳明的转化。
故复盘该案,总结经验教训,二诊用方不当,于病无补,如辨证处方更加精妙,患者发病至痊愈,应十天左右可以完成,这么严重的咳嗽这样的治疗时间那么我才算满意,虽然轻症支原体肺炎西医治疗也要十四天左右,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医,要不断学习临证总结经验,不仅是慢性病,疑难杂症应努力攻克,而治疗急性病,去邪务尽。要快速擒敌。而我对于自身来说,有很高的自我要求,同时勉励同行,不要去做那些调理医、果子医,治不好人,也治不坏人,不痛不痒,隔靴搔痒。浑浑噩噩混日子。那真是愧对仲景以及病人。
故作为医者,不仅应熟读经典,更应临危不乱,心有定数,掌握其经验教训,更好救治病人,正所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文尾是文中诸方之鉴别诊断,有点个人心得,概不藏私,以飨读者。
竹叶石膏汤
《金匮要略》: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刘孟薇注:精神差,肌肉枯萎,恶心想吐,食欲欠佳,口干或不干,咳嗽或者不咳,重在津虚有热。
[注]汪氏曰:伤寒,本是热病,耗于热邪,则精液销铄,元气亏损。故其人必虚羸少气,气逆欲吐。气虚不能消饮,则停蓄于胸中,故上逆欲吐也。与竹叶石膏汤,以调胃气,散热逆也。
钱氏曰:仲景虽未言脉,若察其脉,虚数而渴者,当以竹叶石膏汤主之。虚寒者,别当消息之。
丹波元坚曰:竹叶性寒,止烦热。石膏入阳明,清胃热。半夏蠲饮,止呕吐。人参补病后之虚,与麦冬同大添胃中之津液,又恐寒凉损胃,故用甘草以和之前且又以粳米助其胃气也。
(全文完)
郑重声明:本文为中医经方学术交流,请勿套方使用,否则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