哐哐咳嗽胸痛日夜不停 管他是何肺炎经方来擒

文摘   健康医疗   2024-12-01 23:01   广东  




中医里有句话,叫做“名医不治咳,治咳丢脸面”。

因为咳嗽这个疾病发生,不仅仅关乎于肺,更关乎于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治疗咳嗽的中药和处方良多,但是辨证不易,如果见到咳嗽就堆砌止咳药,可能一半以上咳嗽都不会奏效,正所谓“见咳休止咳,见血休止血,明得此中趣,方为医中杰”


今天说一个我治疗的难治性严重咳嗽案例。

话说一陈姓少年,年12,俊朗活泼,乖巧听话,父母视若珍宝。

可少年每逢秋冬季节,便咳嗽气喘,剧烈异常,迁延不愈,乃是医院常客。

去年10月底,少年在一次发热后久咳半个月,其母经人推荐约到我号,我或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或六味柴胡饮,大刀阔斧一周好转。不过少年体质羸弱,每月咳嗽仍如期到来,患者继续找我,我也大体与解表化饮之方,剧时或者小青龙或者射干麻黄汤或者柴胡汤加姜辛味,平息时或者黄芪桂枝汤或者荆防柴朴汤,皆方随证转,势如破竹。少年咳喘12月1月发作仍频密,缘既往滥用抗生素,寒饮恶贼伏于体内,经常趁外邪引动,里应外合兴风作浪,幸得经方温肺化饮,擒其賊首,逐散寒饮恶贼,少年体表之籓篱得固,中气得和,身体逐渐盛壮。

后少年咳嗽3月5月小发,经我处随诊治疗快速得愈,据了解,少年5月到10月这半年间一直没有生病,家属欢喜,我也安心。

不料今年10月少年又来找我,所谓人未至,声先到。我在楼上看诊时就听到楼下哐哐哐的咳嗽声,连续不断、不绝于耳,其势头有如同要把肺脏咳出之猛烈状态,令人闻之骇然。


少年上楼诊室坐定,且看他咳嗽时弯腰顿足,声音空旷,如敲击破锣,如锤打拆墙,咳嗽频密,问诊主诉时说话竟也不得囫囵,虽然咳嗽肺炎疾病我一年中处理没一千也有八百例,门诊也算见多识广,但是如此剧烈咳嗽的确少见,闻之心疼不已。

当望闻问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陈某,男,12岁
2024年10月14日该次发病初诊

患儿咽干咽痛三天,昨晚开始咳嗽,今晨凌晨开始咳嗽频繁,痉挛无间息,咳嗽末期无鸡鸣样回声,轻微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心情可,疲倦,纳差,无口干,近期大便2到3日一次,干结,平素易腹痛腹泻,小便正常,自汗盗汗大,额头痤疮。
脉弦细数浮,舌尖红,苔白腻微滑,咽喉微红。

辨析:
打喷嚏流鼻涕鼻塞,此为有表即为太阳
咽干咽痛,纳差当为少阳;
苔白腻,脉弦当为饮,饮郁化热则脉数、咽痛、自汗盗汗大;
饮迫于肺,且表不解,则上气咳嗽剧烈,且虑其患者既往发病大多为外邪里饮,患者又未见口干,仍考虑为寒饮化热
即辨六经为太阳太阴少阳合病,
方用小柴胡加小青龙石膏汤。3剂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金匮要略》


第二日母亲反馈,咳嗽重,服药一天,先暂时观察。


二诊:2024年10月17日
末次服药咳嗽稍减,临睡明显,咳嗽音重,痰音轻,痰少,白黏痰,咳嗽影响入睡,入睡后无咳嗽,咽干咽痛,咳嗽时伴随头晕头痛,打喷嚏流鼻涕无鼻塞,无身痛,无畏风寒,疲劳,纳一般,无口干,大便正常,小便正常,自汗盗汗大
脉弦细浮,舌尖红,苔白腻滑。

辨析:患儿咳嗽稍减,但仍咳嗽重,日夜不停歇,且打喷嚏流鼻涕,故表仍不解;咽干咽喉痛为半热,自汗盗汗易为里有热;苔白腻而滑,少量白黏痰,脉弦,里仍有饮;
当前患者咳嗽重,当时饮热迫于肺导致,但是饮重?热重?患者咳嗽声重但是痰音轻,故当前刻下当热大于饮,本欲用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但患者又不渴,让人疑惑,加之患者咽喉症状更重,于是采用小柴胡汤加麦门冬汤加生石膏,因为患者表不解,加苏叶、蝉蜕。3剂。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金匮要略》


此大逆上气,当为火气上逆,重在津虚有热,饮热上冲,咽喉不利。

三诊:10月21日
咳嗽无减轻,无停歇,哐哐声,无痰音,咳嗽欲吐,影响入睡,咳嗽时头痛胸痛,咽喉痒咽喉痛,新增咳嗽时伴随上肢颤抖,打喷嚏流鼻涕无鼻塞,无身痛,纳一般,无口干,二便正常,自汗盗汗大
脉弦细浮无力,舌尖红,苔白腻滑。

辨析:患者咳嗽时胸痛头痛,咳嗽时伴随上肢颤抖,虽汗出多,但是仍有饮热迫于上,且饮流于四肢,表不解,饮热负担于肺,故咳嗽时胸痛头痛,仍需麻黄宣上焦之阳,厚朴除满降气,姜、辛、味化饮,石膏清饮热,方用厚朴麻黄汤。3剂。

《金匮要略》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子半升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金匮要略》



三诊第二天,咳嗽减。

四诊:10月23日
咳嗽减,咽痒,气上冲咳嗽,咳嗽欲吐,临睡咳嗽一个半小时,其他时间缓,咳嗽时上半身汗多,咳嗽时头痛胸痛减,轻微胸闷气短心慌,上肢颤抖消失,昨日鼻衄,晨起畏寒,疲劳,心烦,纳一般,无口干,服药后大便烂,小便正常,自汗盗汗大。
脉弦细浮重按乏力。舌尖红,苔白腻滑。

辨析:咳嗽减,颤抖消失,仍有轻微胸闷气短心慌,水饮有但是渐消;
鼻衄,咳嗽汗多,热重;
饮热此消彼长,刻下仍为太阳夹饮,此饮轻热重,故该饮可以归为阳明,不为太阴。患者晨起畏寒,脉细乏力,疲倦为津虚。
方用麻杏石甘汤合竹叶石膏汤,3剂。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162条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伤寒论》397条


五诊:10月28日
咳嗽大减,咽痒咽痛,气上冲咳嗽,咳嗽欲吐以及咳嗽影响入睡改善,临睡咳嗽半小时,咳嗽时汗出多,胸痛减,胸闷气短心慌减,疲劳,心烦,纳可,无口干,大便烂,便前腹痛,便后痛减,小便正常,自汗盗汗减,
脉弦细浮,舌尖红,苔白腻

辨析:患者并无纳呆,口苦,寒热往来,无呕,故无少阳;烦为咳以及表不解而致;咳嗽减,无欲呕,精神可,口中和,去竹叶,麦冬,胸痛,苔腻,加厚朴薏仁丹参。
方用麻杏石汤加厚朴、薏仁、枇杷叶、丹参。3剂。

11月初患者母亲复诊时,诉5诊后药未服完患者即愈。




我之思考


患者咳嗽剧烈,哐哐声,咳嗽时胸痛,来势汹汹,病情剧烈,日夜不得停歇,患者三诊时母亲忧心忡忡,想要检查一下肺部x光以及抽血,作为中医,我也不反对。

中医治疗也好,西医检查或者同时治疗也好,只要对患者病情有帮助,都是好的医学。还好患者三诊后咳嗽缓解,患者也就没有去医院检查治疗,坚持纯中医治疗痊愈。

虽然没有西医诊断,但是以咳嗽的症状体现来说,西医肺炎支原体感染还是很大几率。

而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起病可急可缓,以发热和咳嗽为主要表现。中高度发热多见,也可低热或无热。部分患儿发热时伴畏寒、头痛、胸痛、胸闷等症状。病初大多呈阵发性干咳,少数有黏痰,偶有痰中带血丝,咳嗽会逐渐加剧。也就是该案患儿出现的哐哐咳嗽声音,个别患儿可出现百日咳样痉咳,但是无咳嗽结尾鸡鸣样回音。病程可持续2周甚至更长。

治疗上,普通支原体肺炎采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对于支原体肺炎耐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者,可以考虑其他抗菌药物。对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和重症支原体肺炎,可能需要加用糖皮质激素及支气管镜治疗。


支原体肺炎一般的治疗疗程为14~21天,患者自疗程起的三周之后,如果体温正常,咳嗽缓解或明显减轻,胸部X光检查无异常,或者感染病灶绝大部分吸收,可判断为康复。


该患儿咳嗽剧烈,伴随胸痛,病情较重,如果西医治疗可能十四天也不止,因为临床上很多支原体肺炎相对较轻患者找我就诊前依然咳嗽一两个月不愈,阿奇霉素、抗过敏药、雾化、解痉止咳药等用后反复发作,才来找我治疗。而且大部分患者咳嗽病情程度和这个小患者不可同日而语,这个小患者咳嗽之猛烈让人闻风丧胆,治疗难度更高。


该患者发病急,发病重,中医角度应属悬饮。


《金匮要略》有云: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该患者发病至痊愈,纯经方治疗用时约14天,虽然时长不算长,但是我复盘该案,仍觉不满意。更觉除了平时反复研读经典外,临证应更加丝丝入扣,治疗过程我觉得不满意在二诊


一诊患者已经见效,二诊因表证不解,饮热迫肺,直接应用厚朴麻黄汤即可,但是有个问题存在,在治疗急性病中,我的风格一般就是大刀阔斧,平时我治疗咳喘病人一般两三剂都有显效,所以在该案中二诊效果有但是不大,我将心不稳,没有守治疗之大法,本应继续解表化饮降气,却惑于咽痛汗多,重在清热,结果三诊咳嗽无减,肺炎形势仍急,甚至胸痛,同道人应该都清楚,这种程度的咳嗽应该肺部已经病变,如再不精准打击疾病,病情可能继续发展,甚至形成中重度肺炎或者病变,西医治疗也是糖皮质激素为主,也感掣手,幸而拨乱反正,及时用厚朴麻黄汤后,患者咳嗽减轻,四诊后抽丝剥茧,根据阴阳寒热之机转,解表清热为主,化饮降气为辅,患者病情好转,后如斩关夺隘,一举得胜。


而有些同行可能说,二诊就应该用麻杏石甘汤,其实不可,二诊用麦门冬加小柴胡后患者咳嗽上肢颤抖,胸闷胸痛。可知饮重,郁于胸膈之间,流窜于四肢,且不口渴,此为饮郁化热,饮重;如直接麻杏石甘汤(该方解表清热重,兼化痰降气),不能解决饮郁状态,该方清热力宏,苦寒伤阳,寒则生饮,冰遏凝伏,胸膈之饮结更深,病更难解,而三诊用厚朴麻黄汤,咳嗽减,上肢颤抖消失,大便略溏(腐秽当去)也验证我三诊处方是正确的,而四诊饮减,热重(鼻衄)方随证转即可。


而临床中,尤其是急性病,患者寒热变化很快,例如伤寒中,麻桂类方汗出后可能化热,可转为白虎汤或者承气汤,汗多伤阳可转为四逆辈,正常汗出病不尽解转为少阳小柴胡类方也是常见病情之机转,寒热阴阳机转很正常,条文描述见于《伤寒论》一些章节,诸位且看《伤寒论》之厥阴篇,341条: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其后必便脓血。


故可知阴阳之转化,阴盛转阳,阳盛也可转阴;


也又如18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此为体内湿与热的多寡而为太阴抑或阳明的转化。


故复盘该案,总结经验教训,二诊用方不当,于病无补,如辨证处方更加精妙,患者发病至痊愈,应十天左右可以完成,这么严重的咳嗽这样的治疗时间那么我才算满意,虽然轻症支原体肺炎西医治疗也要十四天左右,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医,要不断学习临证总结经验,不仅是慢性病,疑难杂症应努力攻克,而治疗急性病,去邪务尽。要快速擒敌。而我对于自身来说,有很高的自我要求,同时勉励同行,不要去做那些调理医、果子医,治不好人,也治不坏人,不痛不痒,隔靴搔痒。浑浑噩噩混日子。那真是愧对仲景以及病人。

故作为医者,不仅应熟读经典,更应临危不乱,心有定数,掌握其经验教训,更好救治病人,正所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文尾是文中诸方之鉴别诊断,有点个人心得,概不藏私,以飨读者。






小青龙加石膏汤
《金匮要略》: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刘孟薇注:咳嗽剧烈,故云咳而上气,表重,饮重,热轻,有恶寒体痛或发热,或有溢饮;

尤在泾云:然心下有水,非温药不得开而去之,故不用越婢加半夏,而用小青龙加石膏寒温并进,水热俱捐,于法为尤密矣。

厚朴麻黄汤
《金匮要略》: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子半升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刘孟薇注:饮重热重,郁于胸,表轻,或汗多。

元犀:咳而脉浮者,内有饮而表有邪也。表邪激动内饮,饮气上凌则心肺之阳为之蒙,故用厚朴麻黄汤,宣上焦之阳,降逆上之饮。方中厚朴宽胸开胃;杏仁通泄肺气,助麻黄解表出邪;干姜、五味、半夏、细辛化痰涤饮;小麦保护心君。然表邪得辛温而可散,内饮非质重而难平,故用石膏之质重者,降天气而行治节,使水饮得就下之性,而无上逆之患也。尤妙先煮小麦补心养液,领诸药上行下出,为攘外安内之良图,可知仲师之方无微不到,学者当细心体认,方得其旨焉。

唐容川:石膏反佐,领热药易入寒水中,而自不拒隔。寒饮之人每有浮热,故用此清之,使水与火不相激也。注为降天气而行治节,理似而实非也。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伤寒论》: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刘孟薇注:表里俱热,汗多而臭黏腻,无饮,有痰或无痰,无虚。

柯韵伯:(麻杏石甘汤)表里俱热,则中气不运,升降不得自如 故多眠鼻鼾,语言难出,当用杏仁、甘草以调气。此方备升降轻重之性,足以当之。若攻下火熏等法,此粗工促病之术也。盖内蕴之火邪,与外感之余热,治不同法,是方温病初起,可用以解表清里,汗后可复用以平内热之猖狂,下后可复用彻邪之留恋,与风寒不解用桂枝汤同法。例云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特开此凉解一法,为大青龙汤之变局,白虎汤之先著也。然此证但热无寒,用青龙则不宜姜、桂,恐脉流薄疾,斑黄狂乱作矣。此证但热不虚,用白虎则不宜参、米,恐食入于阴,则长气于阳,谵语腹胀矣。此为解表之剂,若无喘鼾、语言难出等证,则又白虎之证治矣。凡治温病表里之实用此汤,治温病表里之虚用白虎加参、米,相须相济者也。

麦门冬汤
《金匮要略》: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刘孟薇注:大建中气,大生津液,利咽下气

《皇汉医学》汤本求真:病后者,热病后也。劳复者,由不摄生而再发也。全文,热病虽大半瘥,但尚未完全恢复,敢不摄生致再发热者,本方为主治也。然本方非该证之特效药,故不认为阳虚(阳证虚证),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之倾向,与皮肤黏膜枯槁之状者,不可妄用之。

竹叶石膏汤

《金匮要略》: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刘孟薇注:精神差,肌肉枯萎,恶心想吐,食欲欠佳,口干或不干,咳嗽或者不咳,重在津虚有热。 

[注]汪氏曰:伤寒,本是热病,耗于热邪,则精液销铄,元气亏损。故其人必虚羸少气,气逆欲吐。气虚不能消饮,则停蓄于胸中,故上逆欲吐也。与竹叶石膏汤,以调胃气,散热逆也。


钱氏曰:仲景虽未言脉,若察其脉,虚数而渴者,当以竹叶石膏汤主之。虚寒者,别当消息之。

丹波元坚曰:竹叶性寒,止烦热。石膏入阳明,清胃热。半夏蠲饮,止呕吐。人参补病后之虚,与麦冬同大添胃中之津液,又恐寒凉损胃,故用甘草以和之前且又以粳米助其胃气也。




(全文完)



郑重声明:本文为中医经方学术交流,请勿套方使用,否则后果自负!!!

经方刘孟薇
研悉国医经典,弘扬国医文化,崇尚古今医家,做最纯粹的中医经方传承者。
 最新文章